閱讀下面文本,完成各題。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幾百年之后,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作獎賞。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但我們被“送來”的東西嚇怕了。先有英國的鴉片,德國的廢槍炮,后有法國的香粉,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印著“完全國貨”的各種小東西。于是連清醒的青年們,也對于洋貨發生了恐怖。其實,這正是因為那是“送來”的,而不是“拿來”的緣故。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1)第3段文字運用的說理論證方法主要是 BB
A.比喻論證
B.類比論證
C.對比論證
D.因果論證
(2)第3段的中心是 AA
A.揭露“送去主義”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實質。
B.諷刺尼采自詡太陽,反對“送去主義”。
C.反對“送去主義”,主張“拿來主義”。
D.主張“拿來主義”,反對不給子孫留點禮品。
(3)第4段中“拋來”與“拋給”在實質上的主要區別是 CC
A.“拋來”動機良好,“拋給”企圖較壞。
B.“拋來”動機較壞,“拋給”動機良好。
C.“拋來”一般不帶有壞的動機和目的,“拋給”是有目的、有企圖的。
D.“拋來”和“拋給”的說法表面似有區別,但本質一樣。
(4)第3段最后一句的含義是 CC
A.運用比喻論證,論述賣國主義者將淪為乞丐。
B.運用比喻論證,論述奉行“送去主義”的惡果。
C.形象描述亡國的悲慘可憐相,說明奉行“送去主義”的惡果。
D.形象描述送去主義者充當亡國奴的悲慘可憐相,指出送去主義者必將淪為乞丐。
(5)簡要解釋“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的含義。
運用腦髓:獨立思考獨立思考。
放出眼光:鑒別精華與糟粕鑒別精華與糟粕。
自己來拿:獨立地選擇獨立地選擇。
【答案】B;A;C;C;獨立思考;鑒別精華與糟粕;獨立地選擇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6 8:0:9組卷:6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當今世界的一個嚴重問題是人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在世界的各個地區,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經濟的現代化,人們的物質生活比較富裕,但是人們的精神生活卻越來越空虛。與此相聯系的社會問題,如吸毒、犯罪、艾滋病、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發展中國家把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目標,人們重視技術、經濟、貿易、利潤、金錢,而不重視文化、道德、審美,不重視入的精神生活。總之,無論是發達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一種危機和隱患;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治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則被忽視,被冷淡,被擠壓,被驅趕。這樣發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為沒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單純的技術性的動物和功利性的動物。因此,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治下拯救精神,就成了時代的要求、時代的呼聲。
(1)這段文字的中心論點是
A.當今世界的傾向是: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
B.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是當今世界的一個嚴重問題。
C.從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統治下拯救精神,是時代的要求。
D.世界面臨著追求物質、功利,忽視文化精神的危機與隱患。
(2)這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A.比喻論證 對比論證 B.正反論證 對比論證 C.例證法 喻證法 D.例證法 對比法 發布:2025/1/3 8:30:2組卷:1引用:1難度:0.5 -
2.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永遠在那兒運動、變化、發展,語言也是這樣。語言的變化,短時間內不容易覺察,日子長了就顯出來了。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經給《論語》做過注解,可是假如當孔子正在跟顏回、子路他們談話的時候,朱熹闖了進去,管保他們在講什么,他是一句也聽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話后世的人聽不懂,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經歷著不同的變化,久而久之也會這個地方的人聽不懂那個地方的話,形成許許多多方言。
古代人說的話是無法聽見的了,幸而留傳下來一些古代的文字。文字雖然不是語言的如實記錄,但是它必得拿語言做基礎,其中有些是離語言不太遠的,通過這些我們可以對古代語言的演變獲得一定的認識。為了具體說明古代和現代漢語的差別,最好拿一段古代作品來看看。下面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戰國策》里的《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篇的頭上一段: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把這一段用現代話來說一遍,就會發現有很大的差別。不能光看字形。光看字形,現代不同的字只有四個:昳、曰、孰、吾。可是聯系字的意義和用法來看,真正古今一致的,除人名、地名外,也只有12個字:八、我、能、城、國、不、客、從、來、坐、談、問。大多數的字,不是意義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兩樣。大致說來,有三種情形。
(選自呂叔湘《語言的演變》)(1)對選文加點詞句指代的對象,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樣”指的是“運動、變化、發展”。
B.“同一種語言”既包括同一個國家的語言,也包括同一民族、同一時代的語言。
C.“文字”指的是“書面記載”。
D.“這些”指的是“離語言不太遠的文字”。
(2)選文第一段關于朱熹與孔子的故事,要證明的觀點是
A.語言跟世界上其他萬事萬物一樣也是運動、變化、發展的。
B.語言的變化短時間內不易覺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C.同一種語言在不同的地方會經歷不同的變化,從而形成方言。
D.古人說的話,后世的人是聽不懂的,需要借助文字來理解。
(3)根據選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語言的演變不僅有地域的差異,也有時代的差異。
B.作者通過研究古代的文字記錄來獲得對古代語言的一定的認識。
C.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最大的差別體現在語音和語法方面。
D.古代典籍記錄的文字必須以語言為基礎,但有些離語言是比較遠的。
(4)選文主要使用的論證方法是
A.假設論證
B.引用論證
C.舉例論證
D.對比論證發布:2025/1/3 7:30:1組卷:1引用:1難度:0.5 -
3.不適合作為讀書與成功論據的一句名言是( )
A.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B.遵守諾言就像保衛你的榮譽一樣。——巴爾扎克 C.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D.讀書之法,在循序中漸進,熟讀而靜思。——朱熹 發布:2025/1/3 8:0:45組卷:3引用:1難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