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各成員之所以形成共同的民族認同,不僅在于共同的血緣紐帶和地緣關聯,更得益于人們在共同的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彼此認同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生活智慧,創造了共同的歷史傳統、文化記憶和民族精神,在“血緣—地緣—文緣”的價值序列中找到了精神寄托,實現從血緣共同體、地域共同體向文化共同體的價值躍遷,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生命的價值整合與創造。當前,從文化層面審視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共同體”實現對中華民族的文化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的結構向度。“多元”指稱的是各民族文化多樣性的表達范式;“一體”指稱的是中華民族文化共性的集中表達,代表了民族發展的主線和價值公約數。多元一體既指明了中華民族內部各族文化的差異性和相通性,又內蘊著各族群間的文化平等與價值共生。多元一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結構特征,彰顯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多元文化的蓬勃張力。我國近代思想家楊度在其《金鐵主義說》一文中指出:“中華之名詞,不僅非一地域之國名,亦且非一血統之種名,乃為一文化之族名。”中國不同族群間的整合與融匯不是訴諸暴力征服,而是通過文化吸引和價值包容來實現。
                從結構向度上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關鍵是要去追求多元一體的文化生命認同,構建互養相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國歷史演進的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繼往開來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的時序向度。對于一個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民族來說,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需要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問題,在繼往開來的時序向度中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生命體系。在近代謀求民族獨立解放的過程中,一方面,西方在殖民侵略中表現出的現代性優勢使中國人陷入文化自卑,把民族的衰落歸咎于傳統文化的積弊,從而興起了全盤否定傳統文化的浪潮;另一方面,在抵抗侵略中所喚醒的民族主義意識使得中國人對于西方文化抱有足夠的警惕。山河破碎帶來的文化自卑令中國人難以正確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傳統和現代之間的文化關聯,因而不能完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當前,我們要建立科學的“傳統一現代”審思方式、價值評判標準、文化話語,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傳統—現代”的歷時性文化構建與世界各民族共時性的文化互鑒有機結合起來。
                包容開放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的空間向度。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時代境遇下,中華民族正在從空間向度上構建起包容開放的共同體文化,努力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性文化建構來豐富人類現代性的文明內涵,進而提升各族人民對“共同體”的價值歸屬。當下,西方國家仍掌控著文化博弈的主動權,文化沖擊、價值滲透從未間斷,他們試圖憑借話語優勢竭力維持世界文化交往的“中心—邊緣”結構。事實上,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同一空間交錯互動、融合共享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系統作為獨特價值標識,理應在平等的文化交往中得到尊重,在求同存異中達到彼此交融與理解。
          (摘編自張九童、鄒廣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向度》)      材料二:
                在關于共同體的理論研究中,有些西方學者認為存在一個“共同體團結悖論”:共同體是一種內部包容和外部排斥相結合的矛盾體。這些人認為:共同體是有邊界的,共同體對內標榜的一切價值都無法推廣到共同體之外;而且,往往正是在捍衛這些價值的名義時,不同共同體之間才會發生持續的爭奪和對抗。這樣看來,似乎如挪威學者斯特杰諾的觀點:“共同體內部的團結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對共同體外部成員的排拒和不團結的指向。”正是基于“共同體團結悖論”的民族國家利益觀,一些西方學者對我國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產生了曲解和誤讀。
          “共同體團結悖論”真的必然存在嗎?
                中國提出建設“兩個共同體”的主張,即對內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對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依據“共同體團結悖論”的論斷,建設這兩個共同體似乎是相互矛盾的,這無疑是來自對司空見慣的盤剝、抑制、打壓他國,只求自身發展的“某國優先”模式的歸納。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是密切相關、同向共進的。秦剛在接受美國多家主流媒體采訪時表示:競爭不是舉擊比賽,而應該是賽跑,雙方相互促進,都發揮出最佳水平。
          《世界銀行2022年年度報告:幫助各國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指出:俄烏戰爭迅速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最大的難民危機,同時對全球糧食安全、能源市場和大宗商品價格造成了嚴重沖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大流行引發的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表明,人類在病毒面前是命運相連的整體,中國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重要國家,力所能及地為世界抗疫提供醫療物資等,都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穩定與發展的貢獻。
                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中國基本國情,秉承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致力于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不會因為中國的發展而挑戰他國,不會挑戰區域及世界秩序,不會導致“共同體團結悖論”。這是因為我們選擇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秉持中國理念,堅持中國道路,傳達中國聲音,同時關切世界的團結發展,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貢獻世界。
                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我國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亦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走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擔當與承諾。
          (摘編自嚴慶《中國式現代化對“共同體團結悖論”的破解》)(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從材料一可以看出中華民族是穩固的多民族統一體,各民族既呈現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又有著文化的相通性和平等性。
          B.以共同體文化引領各民族文化健康發展,構筑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平臺,能夠更好的實現中華民族的整體文化認同。
          C.只有消除西方國家掌控的文化博弈的主動權及其依仗的話語優勢,世界各民族文化才能在同一空間交錯互動、融合共享。
          D.秦剛通過形象化的說法對“競爭”進行闡釋,體現了包容開放的中國態度,同時也有力地回應了西方“某國優先”的論調。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要追求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民族結構的穩固性,有必要增強中華民族多元族群內在的文化聚合力。
          B.傳統文化積弊產生的文化自卑是制約當前中華民族共同體“傳統一現代”的歷時性文化構建的關鍵性因素。
          C.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構建不僅要以包容姿態化解各族群間的文化隔閡,而且要加強與世界各族文明間的真誠對話。
          D.所謂的“共同體團結悖論”和西方所要維護的“中心—邊緣”結構,它們的本質都是為了突出自己在世界上的主導地位。
          (3)下列選項,最能體現材料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構建包容開放特點的一項是
          D
          D

          A.魏源的《魏源集》中說:“受光于庭戶見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B.《論語?雍也》中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C.《北史?吐谷渾傳》中說:“單則易折,眾則難摧。”
          D.費孝通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4)西方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符合“共同體團結悖論”,材料二是如何針對這一觀點進行駁斥的?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
          (5)“同則相親,異則相敬”出自《禮記?樂記》,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智慧。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

          【答案】C;B;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8/5 8:0:8組卷:31引用:8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網賽場李娜完成自1978年亞太地區奪得澳網女單冠軍后再奪冠的歷史性征程。站上領獎臺的時候面對得之不易的獎杯她把這份榮耀與團隊共同分享。
                  2014年1月國家網管中心決定允許李娜與彭帥、鄭潔、晏紫4人單飛只需將比賽獎金和商業收益的一部分上繳便可享受教練自由、獎金自由、參賽自由。
                  這一年IMG簽約副總裁同時也是莎拉波娃經紀人的埃森巴德成為了李娜的經紀人。此時李娜已26歲。在埃森巴德的經營之下李娜順暢地將競技成績轉化為商業價值并且實現最大化的開發大筆的比賽獎金和品牌代言費用讓李娜能夠維持團隊的良好運轉。
                  李娜這一切成功更離不開一個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斂起昔日鋒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記者曾經恭維李娜說:“幸虧中國網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補上一句:“幸虧李娜有姜山。”每當比賽結束李娜也總拿姜山開涮。在臺下看來理療師阿歷克斯與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團隊里除姜山外資格最老的成員。悉尼賽前李娜去玩蹦極阿歷克斯親自試跳在確認對身體無影響的情況下才允許李娜蹦極。31歲的李娜能經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訓練并且在長年的職業征戰中保持旺盛的體力阿歷克斯功不可沒。
                  曾經七屆大滿貫得主海寧的主教練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練以后身體與技術之外他帶給李娜的更大幫助應該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網球所帶來的快樂。卡洛斯的出現讓李娜團隊關系融洽。在澳網橫掃拉德萬斯卡進入四強后除2014年澳網李娜一路高歌猛進向著自己的第二座大滿貫發起沖擊。這一次她又如愿以償澳網奪冠讓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對媒體的鏡頭沒有了任何壓力的李娜幽默、風趣、健談極具個人魅力。澳大利亞某雜志評其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運動員之一。
            (摘編自麻曉天《李娜:中國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夠在網球賽場上代表中國是我至高無上的榮譽。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中國甚至全亞洲的網球運
            在澳大利亞的時光固然充滿了喜悅、幸福,以及一種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決定,比在澳大利亞的高溫下連續贏下7場比賽要艱難許多。
                  我的雙膝已經經歷了四次手術現在我的身體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創。最后那次手術之后我試圖回到賽場。但是哪怕我用盡全部的力量我的身體卻告訴我歲的我再也不能進行最高水平競爭。
                  網球這項運動這些年在中國發展非常快我已經在這項運動的世界舞臺上取得了成功。我所獲得的成就遠遠超出了我的夢想為
                  網球是一項個人運動,但是,沒有人比我更清楚,沒有一個運動員能夠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成為冠軍。這里雖然不能對陪伴我走過職業生涯、對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們一一表示感謝但是我必須感謝那些無論高潮還是低谷都陪伴著我的人是你們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編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別信》)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職業生涯無論對她個人還是對我們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經完成榮譽擺放在那里為什么不笑呢?
                  當眾人為她的離去惋惜時在9月19日的退役新聞發布會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沒有遺憾當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也問過自己‘如果退役會不會后悔’我自己內心很堅強地告訴我‘沒有’”。
                  在美國《時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響力人物名單中李娜入圍“偶像人物”榜單并成為封面人物。在網球這項全球范圍商業運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歡迎的運動中李娜也成為最具開放性形象的中國運動員。
                  2014年李娜法網奪冠后國際女子職業網聯嗅到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開始把重心向亞太轉移短短四年中國專業女子網球賽事從同樣無可置疑的是,成為超級體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勵了更多的中國青少年。李娜曾說過:“我確實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網球拍,這對我們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我認為夢想很重要。”
            (摘編自白巖松《總有一種告別讓人笑容滿面》)(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后,李部幽默、風趣、健談、極具個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體折服,因此而被評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運動員之一”。
            B.從2009年“單飛”開始,六七年時間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個人成功,獲得了國際女子網球界的多項殊榮,這是李娜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時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退役是因“身體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創”“再也不能進行最高水平競爭”,話里話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滿遺憾之情。
            D.李娜能夠奪冠,團隊成員的力量功不可設,大家各同其職:姜山主要負責后勤,阿歷克斯主要負責體能,主教練卡洛斯則主要負責李媼心理的調整。
            E.李娜把“在網球場上代表中國”作為“至高無上的榮譽”,她懷著夢想來,帶著感恩、成功離開,她的成功故事極大地激勵了青少年參與網球運動。
            (2)請各用一句話概括三則材料的主要內容。
            (3)李娜說:“沒有一個運動員能夠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成為冠軍。”請結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網球職業成功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她的成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發布:2025/1/11 8:0:2組卷:2引用:1難度:0.7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2014年1月25日澳網賽場,李娜完成自1978年亞太地區奪得澳網女單冠軍后再奪冠的歷史性征程。站上領獎臺的時候,面對得之不易的獎杯,她把這份榮耀與團隊共同分享。
                  2009年1月,國家網管中心決定允許李娜與彭帥、鄭潔、晏紫4人單飛,只需將比賽獎金和商業收益的一部分上繳便可享受教練自由、獎金自由、參賽自由。
                  這一年,李娜成功與全球最大的體育經紀公司IMG簽約,IMG副總裁,同時也是莎拉波娃經紀人的埃森巴德成為了李娜的經紀人。此時,李娜已26歲。在埃森巴德的經營之下,李娜順暢地將競技成績轉化為商業價值,并且實現最大化的開發,大筆的比賽獎金和品牌代言費用讓李娜能夠維持團隊的良好運轉。
                  李娜這一切成功更離不開一個男人,那便是丈夫--收斂起昔日鋒芒,默默退居幕后,甘做后勤的姜山。有記者曾經恭維李娜說:“幸虧中國網球有李娜。”李娜不忘補上一句:“幸虧李娜有姜山。”每當比賽結束,李娜也總拿姜山開涮。在臺下看來,這些調侃,是李娜對姜山濃濃愛意的表現方式。
                  理療師阿歷克斯與李娜合作始于2010年3月,是團隊里除姜山外資格最老的成員。悉尼賽前李娜去玩蹦極,阿歷克斯親自試跳,在確認對身體無影響的情況下才允許李娜蹦極。31歲的李娜能經受住卡洛斯的魔鬼訓練,并且在長年的職業征戰中保持旺盛的體力,阿歷克斯功不可沒。
                  曾經七屆大滿貫得主海寧的主教練阿根廷人卡洛斯接手教練以后,身體與技術之外,他帶給李娜的更大幫助,應該是心理上的。他要求李娜享受網球所帶來的快樂。卡洛斯的出現讓李娜團隊關系融洽。在澳網橫掃拉德萬斯卡進入四強后,除了稱贊卡洛斯使她的網球生涯好轉,李娜還特別感謝他“拯救”了她的婚姻。
                  2014年澳網,李娜一路高歌猛進,向著自己的第二座大滿貫發起沖擊。這一次,她又如愿以償,澳網奪冠讓李娜排名逼近世界第二。再面對媒體的鏡頭,沒有了任何壓力的李娜幽默、風趣、健談,極具個人魅力。澳大利亞某雜志評其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運動員之一。
            (摘編自麻曉天《李娜:中國金花怒放的背后》)材料二 我能夠在網球賽場上代表中國,是我至高無上的榮譽。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人關注中國甚至全亞洲的網球運動,這也將會是我一生的事業。但是,即便如此,職業生涯就像是人生,它們都會有終點。
                  在澳大利亞的時光固然充滿了喜悅、幸福,以及一種特殊的成就感。但做出放下球拍的決定,比在澳大利亞的高溫下連續贏下7場比賽要艱難許多。
                  我的雙膝已經經歷了四次手術,現在,我的身體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創。最后那次手術之后,我試圖回到賽場。但是,哪怕我用盡全部的力量,我的身體卻告訴我,32歲的我,再也不能進行最高水平競爭。
                  網球這項運動這些年在中國發展非常快,我已經在這項運動的世界舞臺上取得了成功。我所獲得的成就遠遠超出了我的夢想,為國家獲得的榮譽也是我個人的驕傲。
                  網球是一項個人運動,但是,沒有人比我更清楚,沒有一個運動員能夠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成為冠軍。這里雖然不能對陪伴我走過職業生涯、對我的成功付出汗水的人們一一表示感謝,但是我必須感謝那些無論高潮還是低谷都陪伴著我的人,是你們成就了今天的我。
            (摘編自2014.9.19《李娜退役告別信》)
            材料三 回望李娜15年的職業生涯,無論對她個人還是對我們,都好得不能再好,突破已經完成,榮譽擺放在那里,為什么不笑呢?
                  當眾人為她的離去惋惜時,在9月19日的退役新聞發布會上,李娜表示自己的退役沒有遺憾,“當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我也問過自己‘如果退役會不會后悔’,我自己內心很堅強地告訴我‘沒有’”。
                  在美國《時代》周刊2013年度全球百位影響力人物名單中,李娜入圍“偶像人物”榜單,并成為封面人物。在網球這項全球范圍商業運作最成熟并且最受歡迎的運動中,李娜也成為最具開放性形象的中國運動員。
                  2011年李娜法網奪冠后,國際女子職業網聯嗅到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開始把重心向亞太轉移,短短四年,中國專業女子網球賽事從兩項躍升到十項,而這一切正源自李娜的成功。
                  同樣無可置疑的是,成為超級體育明星的李娜也激勵了更多的中國青少年。李娜曾說過:“我確實不知道有多少,但我知道有很多孩子拿起了網球拍,這對我們是好事。要相信自己,不要放棄自己的夢想,我認為夢想很重要。”
            (摘編自白巖松《總有一種告別讓人笑容滿面》)(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后,李娜幽默、風趣、健談、極具個人魅力的形象,令澳洲一些媒體折服,因此而被評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運動員之一”。
            B.從2009年“單飛”開始,六七年時間里,李娜取得了巨大的個人成功,獲得了國際女子網球界的多項殊榮,這是李娜個人努力的結果,也是時代使然。
            C.李娜在退役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退役是因“身體再也承受不起任何重創”“再也不能進行最高水平競爭”,話里話外,都是心有不甘、充滿遺憾之情。
            D.李娜能夠奪冠,團隊成員的力量功不可沒,大家各司其職:姜山主要負責后勤,阿歷克斯主要負責體能,主教練卡洛斯則主要負責李娜心理的調整。
            E.李娜把“在網球賽場上代表中國”作為“至高無上的榮譽”,她懷著夢想來,帶著感恩、成功離開,她的成功極大地激勵了青少年參與網球運動。
            (2)請各用一句話概括三則材料的主要內容。
            (3)李娜說:“沒有一個運動員能夠只靠一個人的力量成為冠軍。”請結合材料一,分析李娜成功的外部原因。
            (4)李娜的成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發布:2025/1/11 8:0:2組卷:1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2020年9月,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以下簡稱“聯大”)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不僅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也是基于科學論證的國家戰略;既是從現實出發的行動目標,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碳達峰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再慢慢減下去。“碳中和”概念,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凈零排放”,狹義的是指二氧化碳的凈零排放,更為寬泛的則是指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碳中和的實現首先要求能源、工業、建筑和交通領域的最大程度的減排,比如要求極大地提高能效、高比例利用非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但受資源、技術局限或安全、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少部分排放并不能完全避免,這其中一方面可以通過森林、海洋等碳匯進行自然吸收,同時另一方面可能還需要額外的、一定規模的“碳移除技杺”(CDR)的應用,比如碳捕葓、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等,也就是說,到2060年前,我國并非是要實現“絕對的零排放”,而是要將人為活動排放對自然的影響通過技術創新降低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達到人為排放源和匯的新的平衡。
                  我們早就有碳達峰目標,而把碳中和跟碳達峰放在一塊,它的約束力就比較強,簡單說就是碳中和使得碳達峰的意義更加明顯。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逐漸改變現實,進行能源結構的低碳轉型。中國“十四五”規劃對碳減排有一些明確的目標和部署,提出非化石燃料使用量占比要提高到20%,還提出森林覆蓋率要提高到24.1%,要在未來5年提高0.9個百分點,意味著國土上要增加約9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覆蓋面積。加快綠色能源替代,這是未來碳達峰和碳中和的主要出路,它的重點在新能源相關材料領域的先進技術突破和廣泛應用等方面,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現代綠色低碳能源體系,以完成結構性替代。碳循環經濟更是值得關注的新領域,通過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術把發電工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凈化之后加以綜合利用,這樣能實現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另外,減少碳排放不僅需要技術,還要改變觀念、改變生活方式,如有人買很多衣服放在家里,這些都是不環保的做法,因此要建立可持續消費觀念,踐行節約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更艱辛:全國人均收入水平遠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80%。受疫情影響,國內外應對氣候變化形勢不穩定性增強,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壓力越來越大。我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不均衡的問題突出,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短板依然很多,要實現新達峰目標與碳中和目標,需要堅持綠色發展,通過卓絕的努力才能實現目標。但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受到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總體發展態勢并沒有受到影響,因此,碳中和目標同樣難以動搖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
            國際方面,《巴黎協定》要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立即明確國家自主貢獻減緩氣候變化,碳排放盡早達到峰值,在21世紀下半葉實現碳中和,在21世紀末將全球地表溫度相對于工業化前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以內。不僅如此,各締約方還將為爭取實現1.5℃的溫控目標付出努力。
                  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幅已經超過1℃,中國升溫幅度高于全球平均升溫水平。如果繼續以目前的速率升溫,全球溫升幅度可能會在2030年至2052年達到1.5℃。目前的全球升溫已經導致氣候風險越來越高,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因此,多數發達國家在實現碳排放達峰后,明確了碳中和的時間表。例如芬蘭確認在2035年,瑞典、奧地利、冰島等國家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歐盟、英國、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將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定在2050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智利,也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在“聯大”的承諾不僅展示了大國的勇氣與擔當,對全球氣候治理也起到了激勵作用,日、英等國承諾要比中國早1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B.我國碳中和要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需要通過節能減排、產業調整等人為形式,最終達到不排放二氧化碳的目標。
            C.碳達峰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數值達到頂峰,再逐漸下降,碳中和的加入,使得碳達峰的意義比以前更加明顯。
            D.《巴黎協定》為21世紀內全球平均氣溫的升幅設置了紅線,各締約方應該在科學和公平的基礎上加快減排行動。
            (2)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中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與中國能源消費以煤為主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現實狀況有關。
            B.如果通過額外的、一定規模的“碳移除技術”的應用,可部分消除少量不可完全避免的碳排放,有助于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
            C.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森林覆蓋率要提高到24.1%,意味著要增加約9萬平方公里的森林覆蓋面積,這對碳排放問題有決定性作用。
            D.盡管受到美國貿易保護和新冠病毒等因素影響,但我國經濟總體發展態勢并未受到影響,這也為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利條件。
            (3)我國要實現碳中和目標,文中提出了哪些措施和建議?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發布:2025/1/25 8:0:2組卷:3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