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
趙淵杰??①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共青團要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自覺聽從黨和人民召喚,胸懷國之大者,擔當使命任務,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生力軍,讓青春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廣大青年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指明了航向。
??②馬克思說:“青春的光輝,理想的鑰匙,生命的意義,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全包含在這兩個字之中——奮斗!”歷史上,有志青年從來不是時代的過客、看客,而是擔負使命、扛起責任的先鋒和實干家。《共產黨宣言》發表時,馬克思30歲,恩格斯28歲。列寧開始參加革命活動時只有17歲。黨的一大召開時,代表平均年齡為28歲。長征途中,紅軍將領平均年齡不到25歲。在不同歷史時期,無數青年英杰用青春的斗志和力量感應時代脈搏、投身時代洪流,成為推動時代前進的弄潮兒。
??③時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脈相承。青年的命運從來都同時代緊密相連。1939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指出:“中國的青年運動有很好的革命傳統,這個傳統就是‘永久奮斗’。我們共產黨是繼承這個傳統的,現在傳下來了,以后更要繼續傳下去。”傳承這一光榮傳統,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奮斗者在打倒軍閥、抗日救亡、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偉大斗爭中沖鋒陷陣;向科學進軍、向困難進軍、向荒原進軍,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把青春獻給祖國;勇做改革闖將,開風氣之先,在現代化建設各條戰線上勇立潮頭;發出“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強音,自覺擔當重任,深入基層一線,讓青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綻放異彩。事實證明,只有同黨和人民事業高度契合時,青春的光譜才會更廣闊,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發。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才會給人們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也是新時代的弄潮兒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踔厲風發、勇毅前進的時代。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其時、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北斗衛星團隊核心人員平均年齡36歲,量子科學團隊平均年齡35歲,中國天眼FAST研發團隊平均年齡30歲……這些新時代的弄潮兒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在新時代的每個領域、各條戰線,還有許多這樣的弄潮兒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生力軍。從脫貧攻堅的戰場到科技攻關的崗位,從搶險救災的前線到疫情防控的一線,從奧運競技的賽場到保衛祖國的哨所,廣大新時代青年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在緊跟時代、奉獻時代中成就自我。
??⑤一個世紀前,李大釗在《青春》中寄語中國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但前進的道路仍然充滿艱辛。當代中國青年唯有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奮勇爭先,才能不負韶華,不負時代,不負人民,在實現中國夢這場歷史接力賽中跑出好成績,不斷續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激昂的青春樂章。
(選自《人民日報》,有刪改)(1)下列對第②段主要運用的論證方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CC
A.比喻論證 | 道理論證 |
B.對比論證 | 舉例論證 |
C.引用論證 | 舉例論證 |
D.比喻論證 | 對比論證 |
B
B
A.題目便是文章中心論點,明確精練,第①段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再次點明中心。
B.事實證明,進行了激情奮斗、頑強拼搏的青春,為人民作出了奉獻的青春,一定會給人們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
C.廣大新時代青年在每個領域、各條戰線用青春的智慧和汗水踐行“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誓言。
D.文章多處采用了中外名人名言,充分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論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3)為了更深入地闡述“青年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第③④⑤段分別從哪些方面論述?
【答案】C;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80引用:4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課文選段,回答問題。
第一要敬業。敬字為古圣賢教人做人最簡單、直捷的法門,可惜被后來有些人說得太精微,倒變了不適實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說:“主一無適便是敬。”用現在的話講,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有什么可敬呢?為什么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面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當大總統是一件事,拉黃包車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稱,從俗人眼里看來,有高下;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并沒有高下。只要當大總統的人,信得過我可以當大總統才去當,實實在在把總統當做一件正經事來做;拉黃包車的人,信得過我可以拉黃包車才去拉,實實在在把拉車當做一件正經事來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這叫做職業的神圣。凡職業沒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們對于各種職業,沒有什么分別揀擇。總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勞作的。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至于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唯一的秘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莊子》記佝僂丈人承蜩的故事,說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無論別的什么好處,到底不肯犧牲我現做的事來和他交換。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我信得過我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干凈,和你們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你不必羨慕我,我不必羨慕你。怕的是我這件事做得不妥當,便對不起這一天里頭所吃的飯。所以我做這事的時候,絲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說:“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一個人對于自己的職業不敬,從學理方面說,便是褻瀆職業之神圣;從事實方面說,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結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業主義,于人生最為必要,又于人生最為有利。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說:“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說的敬業,不外這些道理。
(1)根據選文第一段中畫線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敬業”。
(2)選文第一段中列舉了“當大總統”和“拉黃包車”的例子,是為了論證什么觀點?
(3)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請用一個恰當的成語加以概括。
(4)作者引用曾文正的名言屬于什么論證?其目的是什么?
(5)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打造“工匠精神”。藝術創作需要精雕細琢,產品質量更要精益求精。結合選文,談談你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發布:2024/12/10 23:0:1組卷:111引用:2難度:0.6 -
2.非文學類文本閱讀
從“距離說”辯護中國藝術
朱光潛 ①從前有一個海邊的種田人,碰見一位過客稱贊他門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說,“門前雖然沒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園菜還不差,請先生來看看。”心無二用,這位種田人因為記掛著他的一園菜,就看不見大海所呈現給他的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天天橫在他的眼前。我們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費于飲食男女的營求,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沒有什么可以讓我們看看的。一看到天安門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東車站或是廣和飯莊的路,除了這個意義以外,天安門大街還有它的本來面目沒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時偶然地望見過。有一個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門乘車到前門,到南池子轉彎時,猛然看見那一片淡黃的日影從西長安街一路射來,看見那一條舊宮墻的黃綠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輝煌地嚴肅地閃耀,看見那些忽然現著奇光異彩的電車馬車人力車以及那些時裝少女和灰塵滿面滿衣的老北平人,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現出一個莊嚴而燦爛的世界,使我霎時間忘去它是到前門的路和我去前門一件事實。不過這種經驗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記得它是到前門的路,或是想著我要去廣和飯莊。我們對于這個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想愈紛亂,愈難見到它們的本來面目。學識愈豐富,視野愈窄狹;對于一件事物見的愈多,所見到的也就愈少。
②藝術的世界也還是我們日常所接觸的世界,--是它的不經見的另一面。它不經見,因為我們站得太近。要見這一面,我們須得跳開日常實用在我們四圍所畫的那一個圈套,把世界擺在一種距離以外去看。同是一個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比如說海上的霧。我在船上碰著過霧,現在回想起來,還有些戒懼。耽誤行程還不用說,聽到若遠若近的鄰舟的警鐘,水手們手慌腳亂地走動以及乘客們的喧嚷,仿佛大難臨頭。真令人心焦氣悶。茫無邊際的大海中沒有一塊可以暫時避難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運去擺布。在這種情境中,最有修養的人最多也只能做到鎮定的工夫。但是我也站在干岸上看過海霧,那輕煙似的薄紗籠罩著那平謐如鏡的海水,許多遠山和飛鳥都被它輕抹慢掩,現出夢境的依稀隱約。它把天和海接成一氣,你仿佛伸一只手就可以抓住天上浮游的仙子。你的四圍全是廣闊,沈寂,秘奧和雄偉,見不到人世的雞犬和煙火,你究竟在人間還在天上,也有些不易決定。
③同樣海霧卻現出兩重面目,完全由于觀點的不同。你坐在船上時,海霧是你的實用世界中一片段,它和你的知覺、情感、希望以及一切實際生活的需要都連瓜帶葛地固結在一塊,把你圍在里面,使你只看見它的危險性。換句話說,你和海霧的關系太密切了,距離太接近了,所以不能用處之泰然的態度去欣賞它。你站在岸上時,海霧是你的實際世界以外的東西,它和你中間有一種距離,所以變成你的欣賞的對象。
④一切事物都可以如此看去。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世物的方法,于是現出事物不平常的一面,天天遇見的素以為平淡無奇的東西,例如破墻角的一枝花,林間一片陰影或是一個老婦人的微笑,便陡然現出奇姿異彩,使我們覺得它美妙。藝術家和詩人的本領就在能跳出習慣的圈套,把事物擺在適當的距離以外去看,丟開他們的習慣的聯想,聚精會神地觀照它們的本來面目。他們看一條街只是一條街,不是到某車站或某商店的指路標。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不因為和人或其他事物有關系而發生價值。
(節選自《朱光潛談美》)(1)舉例說理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請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所舉的任意兩個實例。
(2)如果要引用古詩來闡明“距離產生美”,你覺得下面甲乙詩句哪個更合適?請說明理由。
甲: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乙: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下列說法與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A.我們對于客觀世界經驗愈多,關系也愈復雜,聯想愈紛亂,愈南見到它們的美。
B.一件事物本身自有價值,并不是因為它對人類有實用價值才具有藝術美。
C.在藝術欣賞中我們取旁觀者的態度,丟開尋常看待世物的方法,這樣更容易發現藝術的美。
D.近處是沒有藝術的,無論是欣賞還是創造,要想獲得藝術世界的美,距離越遠越好。發布:2024/12/13 14:0:1組卷:38引用:7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①面對爛漫春光,有人在“紅杏枝頭”品味春意,于“拂堤楊柳”陶醉春霧,有人卻語竭詞窮,停留在“哇”“超贊”的簡單感嘆。盡管眾人眼中的景色不同,但網絡語言風靡、文化內涵缺失的現象,不經意間影響著越來越多人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達。
②漢語在表達上有簡潔生動、意蘊深長的特點。比如,單就一個“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為其難的苦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區分,僅形容笑聲就有“哈哈”“嘻嘻”“嘿嘿”“撲哧”等。可以說,多樣的表達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著多彩生活。
③然而,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主要表現在不會用復雜且精確的修辭,及基本不會引用乃至創作詩句。比如,yyds(永遠的神)和絕絕子(絕了)都是網絡熱詞(網絡行話),其二者所代表的網絡熱詞,在一定程度上簡化了表達形式,導致了當下網民文學失語癥的產生。“文學失語”(“文字失語”)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表達能力的弱化。“文字失語”并非由病變導致,在某些場景中,“文字失語者”可以進行正常表達;而當需要進行邏輯完整、復雜長篇的表達時,他們就會“死機”。
④或許生活中,你面對想贊嘆的事物,除了“yyds”就不知如何開口;欲細細描摹心之所想時,卻發覺萬物皆可“絕絕子”。那么,你可能就患上了文學失語癥。正如網友所說,“有時腦子里想一件事,無法很利索、飽滿地說出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用一套固定句式或很多夸張的語氣詞,看似個性實則雷同,既鈍化了豐富多彩的表達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吐故納新的文化積累。
⑤是我們的語言貧乏了嗎?并不盡然。從存量上來說,我們詞匯、句子、典故等語料的多少,可能并沒有太大變化。從增量上說,網絡語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與其說語言貧乏,不如說是表達上的一種偏愛。互聯網時代爭分奪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簡潔的表達。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讓同質化信息唾手可得,隨手復制粘貼稱得上高效。網絡語言所創造的大量新詞句、新修辭,在簡化語言的同時也為其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⑥語言的活力來自常用常新。在一個新詞匯層出不窮的時代,準確說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詞匯更有價值。很多時候,網絡用語的風頭正盛只是暫時的,真正擁有生命力的語言總會在時間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內心感受的差異化表達,才能經久不衰,造就語言的經典。
⑦身處網絡時代,我們或許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時間以來,從教科書上的“姥 姥”“外婆”的稱謂之爭,到“遠上寒山石徑斜”“鄉音無改鬢毛衰”等詩詞的古音討論,如今的語言生活空前活躍也空前復雜。在語言的吐故納新中,倒映著傳統與現代的激蕩、文化與生活的互動。如何對待語言、如何更好表達,其實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對待生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用豐富的表達去認清自我、認識生活,在創新與守正的辯證中感悟過去、探索未來,語言的河流就會奔騰不息,交流與溝通就能心心相印。
(1)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漢語表達簡潔生動,意味深長,多彩生活必須通過多樣的表達,才能折射出多重情感。
B7.6.5%的國人感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不會使用修辭,更不會引用或是創作詩句。
C.從增量上來看,被偏愛的網絡語言等已經有了新的迅猛增加。
D.一些稱謂之爭及詩詞的古音討論,反映出如今語言生活的空前活躍和復雜,展現出文化與生活的矛盾。
(2)面對網絡語言風靡這一現象,我們應該要怎么做?請結合文章闡述。
(3)結合文章,說說“文學失語癥”有哪些癥狀。發布:2024/12/26 14:30:1組卷:21引用:2難度:0.3
相關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