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愿將一生獻宏謀
                于敏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戰亂中度過的。高中畢業后,他考取了北大工學院電機系,但沉靜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傾心于理科,他最終轉至理學院物理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研究生畢業后,于敏受到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器重,調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他與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樸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1年,錢三強交給于敏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這不僅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已經卓有成就的基礎理論研究,而且須隱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于敏沒有猶豫,“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統帥曾建議用核武器襲擊中國。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從此,28年里,他像是銷聲匿跡了一般,身影消失于公眾的視野,甚至連他的妻子都說:沒想到老于是做這么高級的秘密工作的。
                為了盡快研制出中國自己的氫彈,于敏廢寢忘食。在研制方案終于有了一些眉目后,他帶領幾十名科研人員趕赴上海華東計算所,那里有中國當時僅有的一臺每秒萬次的計算機。為加快氫彈研制速度,在一百多天的日子里,于敏經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積如山的計算紙帶,反復研究分析計算結果,最終以他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在復雜紛亂的現象和數據中找到關鍵,形成了從原理到結構都基本完整的中國氫彈理論設計方案。這就是中國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會戰”。
                核試驗場遠在大西北,生活條件相當艱苦。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拖著疲弱的身體來回奔波。在首次氫彈原理試驗前,為了確保能拿到測試結果,他頂著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鐵塔頂端,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騰而起,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爆炸當量為330萬噸級,與理論設計完全一樣!那一年,于敏不過41歲。從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到第一顆氫彈實驗成功,美國用時七年零三個月,而我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盡管在氫彈研制中居功至偉,但對于“氫彈之父”的稱號,于敏從不以此自居。
                于敏沒有停止腳步,為了研發二代核武器,他帶領團隊在四川綿陽的深山里開啟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日夜無休的科研加上實驗中放射性物質的侵害,使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他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舞著他,最終,關鍵技術得以突破,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1986年,他對世界核武器發展趨勢作了深刻分析,與鄧稼先、胡思得一起向中央遞交了《關于中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希望加快核試驗進程。正是這次上書,使我國提前規劃了核試驗的部署,至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于敏的戰略眼光為我國爭取了寶貴的十年核試驗時間。他又被視為我國核武器事業發展的戰略家。
                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朝永振一郎稱贊為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但他對自己的學生說,“土專家”不足為法,科學需要開放交流和開闊視野。因此,他鼓勵學生出國留學,但留學后須“回國再給國家做點事兒”,“不要到老了才回來,落葉歸根只能起點肥料作用,應該在開花結果的時候回來”。
                胡思得說,每次和于敏出差,都能在他床頭發現一本唐詩或宋詞。詩詞藝術帶給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業上不斷尋求突破的遠志廣學,是一生致力于為國謀策的鞠躬盡瘁。在73歲那年,于敏以一首《抒懷》詩總結了自己的一生:
                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
                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
                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賊酋。
                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
                于敏,一個鑄核衛盾一甲子的傳奇。“愿將一生獻宏謀!“他,兌現了對祖國的諾言!
          相關鏈接
                ①于敏(1926-2019),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改革先鋒稱號,被評為“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
          (摘編自百度百科)      ②“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2015年“感動中國”寫給于敏的頒獎詞)(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于敏在學生時代就成績優異,研究生畢業進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他又在相關領域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B.于敏妻子的話,體現出他工作的重要性和保密性;而胡思得的話,則表明古詩詞對于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C.“百日會戰“中,氫彈理論設計方案能得以形成,與于敏勤奮鉆研的精神和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密不可分。
          D.面對死亡的不斷威脅,于敏卻仍能堅持研究并突破關鍵技術,是諸葛亮矢志不渝、鞠躬盡瘁精神對他的鼓舞。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A

          A.若無于敏對世界核武器發展趨勢做出的分析、他與其他兩位專家的建議書,我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或將受阻。
          B.于敏認為留學后須趁年輕回國做貢獻,不能老了才回來。他不僅這樣教育學生,自己也是這樣身體力行的。
          C.引用于敏的《抒懷》詩,既展現了他與核武器研制相伴一生的歲月,又突出了他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的精神。
          D.頒獎詞“當年吳鉤”以下四句,藝術地展現了于敏在上海、大西北邊地和四川綿陽進行核武器研究的艱辛歷程。
          (3)于敏是如何兌現他對祖國“愿將一生獻宏謀”的諾言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B;A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2/20 19:30:2組卷:10引用:8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
                  羅陽:才見霓虹君已去 英雄謝幕海天間      艦載機殲-15順利完成起降航母訓練,戰機美麗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會永遠定格在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的腦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遼寧艦完成訓練任務靠岸后,羅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經搶救無效殉職,享年51歲。
            “自己整個的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計劃,羅陽登上遼寧艦,參加艦載機殲-15的起降訓練任務。對航母和殲-15飛機來說,這個訓練至關重要。
                  作為殲-15飛機的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感到責任重大、心潮澎湃。“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難以想象。”和羅陽一起在遼寧艦上參加訓練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黨委書記褚曉文說。
                  殲-15成功起降后,羅陽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由于此前訓練任務異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務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電話。羅陽對妻子說:“自己整個的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非常欣慰。”沒想到這次通話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話。
            “從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犧牲、羅陽的行程緊張,非常勞累。”褚曉文告訴記者,“他率沈飛參加珠海航展,然后飛到北京參加會議,回到遼寧后又搭乘直升機飛赴大連遼寧艦,可以說是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東西放好,他一分鐘都沒有休息就上了塔臺。”
                  褚曉文回憶,自己曾勸羅陽休息一會兒再干。“前面耽誤的活兒太多了,得趕回來。”羅陽這樣回答他。
                  羅陽在航母上的各個監測點一絲不茍地檢查,檢測各個系統;晚上參加海事協調會,和試飛人員溝通。
                  褚曉文說:“他非常疲憊。要知道,除了殲-15飛機,羅陽還承擔著多個重點型號的任務。”
                  也許是前期的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透支了羅陽本來強健的體魄。11月25日12時許,羅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據了解,羅陽原來每年都會做體檢,未曾發現什么異常。今年由于工作異常忙碌,集團年初的體檢,他沒能參加,潛在的心臟問題也沒有機會被發現。
            “航空報國是使命,不是榮譽”      前20年研發設計飛機,后10年制造生產飛機,這是羅陽30年航空報國的人生軌跡。
                  羅陽1982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被分配至中航工業集團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任設計員,先后擔任九室黨支部副書記、織部副部長、部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我們這一代人,有著自覺承擔國家使命的責任感。”褚曉文說,“尤其是航空工業的人,有著強烈的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擔當意識。”
                  羅陽服務過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沈飛集團曾為中國貢獻了殲-6、殲-8等幾代主力戰機。
                  近年來,作為我國重要的開擊機制造基地之一,沈飛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型號任務。
            “沈飛的責任實質是國家責任。”羅陽生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企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業相比,沈飛有8個字,恪盡職守不負重托”。
            “航空報國是使命,而不是榮譽。”這是人們記住的羅陽生前的一句話。
            (有刪改)相關鏈接:
            ①羅陽曾就讀于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巖小學天星橋中學。
            ②羅陽殉職后網友留言:“中國的強大,每一步都充滿著艱辛有汗水有淚水,更有熱血!為國家強大而獻身的人永垂不朽!”“當殲-15展翅騰飛的時候,我們要感謝‘羅陽們’勤勉踏實地工作,為了國力的提升,羅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向他們致敬!”
            ③歌頌羅陽的歌曲《我的英雄》:當我叫你英雄的時候,你是否聽見?雙手化翼夢想翱翔藍天。轉身瞬間你的身影海天間我懂了什么是永遠。等到這一天卻說了再見海的聲音呼喚,回頭看一眼。壯志豪情已是云霞滿天,長長的海岸線,一行行永恒的諾言。等到這一天卻有些纏綿浪濤挽留落在夢里的火焰生命這樣成為陽光點點,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地閃現。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文第一段先寫艦載機殲-15的成功起降,接著卻筆鋒一轉,寫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殉職,大喜繼之以大悲,給人以強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形象,而羅陽的語言樸實自然,淺顯易懂,沒有什么大道理,著意突出了羅陽低調踏實、平易近人的一面。
            C.羅陽以身殉職,為國家使命而犧牲了最寶貴的生命,這與他在重慶求學期間受到的紅巖精神的深刻影響密不可分。
            D.羅陽自覺承擔國家使命,為了國力提升而勤勉踏實工作,并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難以想象。”褚曉文的這句話道出了羅陽承受的巨大壓力和肩負的重大責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個的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非常欣慰。”這是羅陽與家人最后一次通話時說的話,反映了羅陽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釋重負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沈飛的責任實質是國家責任。”這反映出羅陽在處理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時,具有超越一般企業家的覺悟和思想境界。
            D.“航空報國是使命而不是榮譽。”這說明在羅陽的心里,使命和榮譽是不可得兼的,有時為了國家使命,必須舍棄個人榮譽。
            (3)在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每個人都應具備將個人價值融匯于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時代精神。你認為羅陽身上具有怎樣的時代精神?請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探究。

            發布:2025/1/10 8:0:1組卷:1引用:1難度:0.6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題。
            毛澤東傳?序曲
            [美]羅斯?特里爾
                  黑發分頭下溫和的面容,柔軟的雙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腦持重的如輪大耳,在沒有皺紋、寬闊而蒼白的臉上,尤顯突出的下顎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國大人物。”一位認識他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緬甸人評論道,“他沒有周恩來的清秀,但是顯得慈祥寬厚。”
                  年逾82歲,毛澤東的外貌沒有很大的改變。只是青年時看上去略有焦慮,在官邸里,這位領袖顯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漸漸地發福,同時也失去了知識分子熱情的神態,對一切事情應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頭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見過他的泰國領導人說,“一切都顯得氣宇軒昂。”
                  他總是處在人們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給人的印象是能同時眼觀六路。毛從來沒有失去他的兩重性:腦弦緊繃如滿弓,機敏似貓。
                  他善窮經據典,使來訪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靜思使對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進褲子捫虱子的粗舉又會把來訪者嚇得目瞪口呆。臉部的上半部分顯示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寬闊的前額,探索的眼睛,長長的頭發。下半部分則表明他是一個感覺論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圓圓的下巴。
                  毛澤東的步態并不優雅,他步履蹣跚。美國婦女活動家史沫特萊帶著政治的和個人的熱情在20世紀30年代曾試圖讓毛唱歌跳舞——與她輕易地跟其他中共領導人所做的一樣一一但最后不得不快快地放棄這種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礙了他的跳舞。”在這同一時期認識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產黨人野扳參三說,“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澤東跳舞不合節奏。
                  毛澤東出擊時從不錯過目標。而他的這種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話——是來自對手的撞擊。他說自己既有虎氣,又有猴氣。他的性格中冷酷無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熱的一面不斷交替出現。
                  他的筆跡表明,他是一位隨心所欲而不會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體則大則小,龍飛鳳舞,用紳士派學者的標準衡量,這并不是“好”書法。
                  因為毛是一個復雜的人物。所以人們絕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會隨時流出些什么。盡管毛是一位溫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但也有脾氣。來自密蘇里州的記者埃德加?斯諾,早在30年代就見到毛,他說,毛對任何事情從不持中立或消極態度。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經常博得眾人的愛戴,至少不像周恩來那樣一一這位高級官員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樣——這位中國共產黨軍隊的總司令堅韌、不拘小節、笑口常開(史沫特萊成功地使他們二人與自己跳舞)。
            “我簡直不知怎樣與毛交談,”一位與毛和周恩來都打過交道的印尼人說,“與周恩來而不是與毛在一起一一可以有熱烈的討論,你會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這一時期,中國幾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戰爭像有軌電車一樣去而復來,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密友翻臉。斗爭的火炬傳給新的一代,而他們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燒時的那種熱度。
                  他活著就是以鏟除所有的不平等、讓社會進入一個新時代為畢生使命,這位幸存下來的農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幾十年的戰爭生涯中——這一戰爭摧毀了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國,同時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許國——他卻從未負過一次傷,沒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在他個人的身軀里含藏著中國革命的故事。
                  怎樣說才貼合毛澤東的形象?農民造反者?他勸導并率領從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綠林中來的群氓游民組成的弱小軍隊,奪取了地主手中的統治權。
                  軍事統帥家?他說過,他的胃口從未像戰爭時期那樣好過。
                  詩人?如果他置一切于不顧,去吟上幾句詩以表達令人振奮的斗爭激情,描繪中國山河的壯麗,就難以結束一場戰斗。
                  近代以來,許多中國的愛國者出國尋求到了使苦難中國獲得新生的手段嗎?毛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藍本,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一一中國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會中國三代人去公然藐視束縛中國人民兩千年之久的禁條和權威,然而最終,或許他自己也感到絕望,他樹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鏡像,這可怕地表明,舊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編自《毛澤東傳》,有改動)(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本文在內容上,精練地概括了毛澤東一生豐富的革命經歷,表明毛澤東的一生和中國革命的歷史緊密相連的事實。
            B.毛澤東的性格有“兩重性”:他既有“虎氣”,又有“猴氣”;既有冷酷無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熱的一面。
            C.毛澤東隨心所欲而不會為戒律所困,他寫的字字體則大則小,龍飛鳳舞,但是非常符合書法規則。
            D.毛澤東從歐洲借來的不是機器、宗教,而是共產主義,他借助于技術和靈活性,對癥下藥,使中國起死回生。
            (2)毛澤東性格中的“兩重性”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
            (3)“在他個人的身軀里含藏著中國革命的故事”這句話言簡而意豐,請簡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發布:2025/1/1 1:30:1組卷:3引用:1難度:0.7
          • 3.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題。
            羅陽:才見霓虹君已去 英雄謝幕海天間      我國自主研制的艦載機殲-15順利完成起降航母訓練,戰機美麗雄健的起降身姿,相信會永遠定格在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的腦海中。然而,11月25日,就在“遼寧艦”完成訓練任務靠岸后,羅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經搶救無效殉職,享年51歲。
            “自己整個的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非常欣慰”      按照計劃,羅陽登上“遼寧艦”,參加艦載機殲-15的起降訓練任務。對于航母和殲-15飛機來說,這個訓練至關重要。
                  作為殲-15飛機的研制現場總指揮,羅陽感到責任重大、心潮澎湃。“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難以想象。”和羅陽一起在遼寧艦上參加訓練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黨委書記褚曉文說。
                  殲-15成功起降后,羅陽有了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由于此前訓練任務異常繁重,加之船上有保密要求,直到任務成功完成后,他才跟妻子通了一次電話。羅陽對妻子說,“自己整個的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非常欣慰。”沒想到這次通話就成了他和家人最后一次通話。
            “從上航母前一周到最后犧牲,羅陽的行程緊張,非常勞累。”褚曉文告訴記者,“他率沈飛參加珠海航展,然后飛到北京參加會議,回到遼寧后又搭乘直升機飛赴大連‘遼寧艦’,可以說是馬不停蹄。上了航母,把東西放好,他一分鐘都沒有休息就上了塔臺。”
                  褚曉文回憶,自己曾勸羅陽休息一會兒再干。“前面耽誤的活兒太多了,得趕回來。”羅陽這樣回答他。
                  羅陽在航母上的各個監測點一絲不茍地檢查,檢測各個系統;晚上參加海事協調會,和試飛人員溝通。
                  褚曉文說:“他非常疲憊。要知道,除了殲-15飛機,羅陽他們還承擔著多個重點型號的任務。”
                  也許是前期的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透支了羅陽本來強健的體魄。11月25日12時許,羅陽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英年早逝。
                  據了解,羅陽原來每年都會做體檢,未曾發現什么異常。今年由于工作異常忙碌,集團年初的體檢,他沒有能參加,潛在的心臟問題也沒有機會被發現。
            “航空報國是使命,不是榮譽”      前20年研發設計飛機,后10年制造生產飛機,這是羅陽30年航空報國的人生軌跡。
                  羅陽1982年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后,分配至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任設計員,先后擔任九室黨支部副書記、副主任,組織部副部長、部長,黨委副書記,黨委書記兼副所長。
                  從事研發及負責人20年后,羅陽2002年7月改任中航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兼副董事長,后任董事長、總經理兼黨委副書記,2008年12月兼任中航航空裝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分黨組成員。
            “我們這一代人,有著自覺承擔國家使命的責任感。”褚曉文說,“尤其是航空工業的人,有著強烈的航空報國、強軍富民的擔當意識。”
                  羅陽服務過的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沈飛集團曾為中國貢獻了殲-6、殲-8等幾代主力戰機。
                  近年來,作為我國重要的殲擊機制造基地之一,沈飛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型號任務。
            “沈飛的責任實質是國家責任。”羅陽生前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企業的特殊性決定了人的特殊性。和一般企業相比,沈飛有8個字,‘恪盡職守、不負重托’。”
            “航空報國是使命,而不是榮譽。”這是人們記住羅陽生前的一句話。
            (材料來源:《人民日報》,有刪改)相關鏈接:
            ①羅陽曾就讀于重慶市沙坪壩區高灘巖小學、天星橋中學。
            ②羅陽殉職后網友留言:“中國強大,每一步都充滿著艱辛,有汗水,有淚水,更有熱血!為國家強大而獻身的人永垂不朽!”“當殲-15展翅騰飛的時候,我們要感謝“羅陽們”勤勉踏實地工作,為了國力的提升,羅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向他們致敬!”
            ③網傳歌頌羅陽的歌曲《我的英雄》:“當我叫你英雄的時候你是否聽見?這一去請不要走得太遙遠,當我叫你英雄的時候我淚流滿面,雙手化翼夢想翱翔藍天,轉身瞬間你的身影海天間,我懂了什么是再見,你在眷戀我在想你的海邊,我懂了什么是永遠,等到這一天卻說了再見,海的聲音呼喚回頭看一眼,壯志豪情已是云霞滿天,長長的海岸線一行行永恒的諾言,等到這一天卻有些纏綿,浪濤挽留落在夢里的火焰,生命這樣成為陽光點點,深深的大海里一次次耀眼的閃現。
            (1)根據以上材料,下列說法最合理的一項是
             

            A.文章第一段先寫我國自主研制的艦載機的成功起降,接著卻筆鋒一轉,寫現場總指揮路羅陽的英年殉職,大喜繼之以大悲,給人以強烈的情感震撼。
            B.文章善于用人物語言來表現人物形象,而羅陽的語言樸實自然,淺顯易懂,沒有什么大道理,著意突出來羅陽低調踏實、平易近人的一面。
            C.羅陽以身殉職、為國家使命而犧牲來最可寶貴的生命,這與他在重慶求學期間受到的紅巖精神的深刻影響密不可分。
            D.羅陽們自覺承擔國家使命,為了國力提升而勤勉踏實工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而可歌可泣,值得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最合理的兩項是
             

            A.“壓力之大,責任之重,難以想象。”羅陽的這句話道出了他承受的巨大壓力和肩負的重大責任,超乎常人想象。
            B.“自己整個的任務都已經完成了,非常欣慰。”這是羅陽最后的話,反映了羅陽完成重大使命后的如釋重負之感和由衷的自豪。
            C.“前面耽誤的活兒太多了,得趕回來。”這是羅陽拒絕休息的理由,也足見羅陽的工作責任心之強,工作熱情之高。
            D.“沈飛的責任實質是國家責任。”這反映出羅陽在處理企業與國家的關系時,具有超越一般企業家的覺悟和思想境界。
            E.“航空報國是使命,而不是榮譽。”這說明在羅陽的心里,使命和榮譽是不可得兼的,有時為了國家使命,必須舍棄個人榮譽。
            (3)有人評論說:“羅陽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請從材料中找出此論的相應論據。

            發布:2025/1/10 8:0:1組卷:0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