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閱讀。
學校開展“擺脫手機依賴癥”的活動,小李同學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什么是手機依賴癥 實際上手機依賴癥,他不是對手機的依賴,而是對手機里面的信息有依賴。長期玩電腦也好,手機也好,因為現在手機基本都能上網,這些手機有大量的各種各樣他感興趣的信息,所以他對那種信息有依賴。這些人如果得不到信息,他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或者是不舒服的心理,想了解手機里會有什么樣的信息。這些人長期地玩手機以后,他對這種信息的依賴程度會加深,他總認為信息對他的生活,或者對他的工作產生重大的影響,如果不了解或不知道這些信息的話,第一個他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第二個,他會有意無意地產生一種想象,如果不知道這些東西將會對我未來的生活,或者是對我未來的工作產生負面的影響,長時間以后他就慢慢地形成一種自動的這種反應。
(載自網絡,有刪改) 材料二:
為什么依賴手機 在問為什么會依賴手機前,我們需要去關注我們在玩手機的時候玩什么。智能手機用戶真正用來通訊談業務的時間非常之少。大部分時間都在完成兩件事情:瀏覽新聞、論壇、游戲、書籍等信息,用信息充斥腦袋,完成與世界的連接和溝通;采用即時通訊軟件與他人聊天,完成與他人的溝通。這兩件事情又同時指向一個方向:我們需要與外在有連接,我們的腦袋里必須裝滿信息。我們不能獨處,當一個人感覺到沒事可做的時候,最容易感覺到恐慌。
這是對獨處的逃避,不僅是孤獨,更有焦慮。當我們沒事可做的時候內心就容易感覺到孤獨,這時候就總想找人說話,找點事做。以前的時候會給朋友寫信、打電話、約朋友聚餐避免孤獨,現在有手機即時通訊;以前沒事就會看電視,趕路、排隊、上廁所的時候會拿著書籍和報紙等打發時間避免空閑焦慮,現在有手機窗口了解世界;當和朋友一起吃飯,不知道該說什么陷入沉默的時候,以前會玩弄手中的紙巾等小玩意、不斷看菜譜等方式來緩解尷尬,現在可以玩手機實現“有事做”。現在的手機則集大成于一身且攜帶方便,于是手機成了孤獨的時候最有效的打發時間的方式。
如果你愿意看的更深,你還可以看到這是對關注的需求。很多人不明白的是,為什么聚會的時候,人們寧愿刷微博聊QQ,也不愿意和旁邊的人多說些話。同樣說一句話,如果有人在微博上給你留言,你看到“您有1條留言”的興奮度是遠遠超過對面的人跟你說一句話的,彈出一個聊天窗口也是,尤其是你發了某個行程狀態被回復后。人們通過網絡、電腦和手機構建了自己的一個世界,然后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網絡中看不到人而只看到信息,因此比現實中的人更具有虛幻性和遮掩性,這種對人的關注的效果就會比現實中的關注加倍。于是才有了這樣的幽默:
將來我要開個法國主題餐廳,采用逼真的大餐模型,專供人拍照使用。當有美女來,坐下,拍照,發微博“今天和表姐一起吃的法國大餐”,然后護送她到對面的煎餅果子攤。
(《手機依賴癥》載自網絡,有刪改) 材料三:
手機依賴癥的危害 ①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長此以往引起內分泌紊亂;
②頭部重心經常前傾,容易導致腦供血不足,還可能增加腦癌患病率;
③易出現頸、肩、腰疾病,造成駝背;
④縮短脖子肌肉,導致表皮細胞衰老加快,頸部皺紋加深;
⑤引起皮膚過敏,可能會加重痘痘、粉刺等皮膚問題;
⑥引發近視,導致干眼癥;
⑦誘發腕管綜合癥、腱鞘炎和臉頰下垂等癥狀;
⑧導致“數碼癡呆”,造成記憶力減退。
(載自網絡,有刪改) 材料四:
逃離“手機依賴癥” 不少人已經意識到手機對人類健康和情感掠奪問題的嚴重性,想出不少方法來應對。洛杉磯一家餐廳可以為顧客代管手機,買單時將給予9.5折的優惠;網友發起了“手機疊疊樂”活動,呼吁大家聚會時,所有人都交出手機,誰先碰手機誰就要被罰款;有的大學設立“課堂手機休息室”,號召學生上課前將手機上交。這些行為都是為了提醒大家玩手機應有所節制。如果吃飯、上廁所都強迫性地看手機,手機不在身邊就坐臥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情緒、社會功能受到影響,就需要調整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改變:①睡前聽音樂。對于那些晚上必須玩夠手機才能睡覺的人,不妨聽聽舒緩的音樂,或者看一會兒書,通過這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慢慢戒掉壞習慣。②多交談。每天留出一定時間和家人交流,規定自己在交談的時間內,除了接必要的電話,不可以玩手機。③帶孩子出去玩。對于愛玩手機的孩子,家長應多抽時間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帶孩子多參加戶外活動。④試著不帶充電器。為了保證電量,這個做法可以逼自己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⑤逐漸減少玩手機次數。給自己制訂一個計劃,從減少次數開始。很多時候,人們玩手機是一種習慣性行為,如果心理上能夠明白沉迷玩手機有害,并去克制,就能收到一定效果。
(載自網絡,有刪改)(1)閱讀上述材料,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BB
A.手機依賴癥不是對手機信息依賴,而是依賴手機這一物品。
B.用智能手機大部分時間是用信息裝滿腦袋,完成與他人溝通。
C.很多人沒有意識到手機對人類健康和情感掠奪問題的嚴重性。
D.制定計劃并從心理上明白沉迷手機有害,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2)下列對材料中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依賴手機是對獨處的逃避,不僅是沒事可做的孤獨,更有打發時間的焦慮。
B.手機依賴癥對人體造成極大的危害,抑制褪黑激素分泌,還會引發近視。
C.手機依賴是人們對關注的需求,通過手機構建自己的世界,希望得到關注。
D.手機網絡照片呈現都是逼真的場景,沒有遮掩性,對人的關注效果比現實加倍。
(3)關于“擺脫手機依賴癥”的活動,學校網站論壇同學們的跟帖:
①小明說:“手機是當下最重要的交流、學習工具,哪里能離開它呢?對于中學生來說,‘手機依賴癥’危害并不很大!”
②小華說:“我是一個走讀生,一回家就想玩手機,似乎有了‘手機依賴癥’,誰能幫幫我呢?”
針對以上同學的跟帖內容,結合小李收集的材料和生活實際,寫一段文字表達你的看法。
【答案】B;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1/26 13:30:1組卷:49引用:5難度:0.4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選文段,完成各題。
走近“新冠病毒”【材料一】
2019年12月以案,湖北省武漢市陸續發現了多例肺炎病例,現已證實為一種新型死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學吸道待染病要是全國。起初,科學家也將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稱之為“類SARS”病毒。盡管它與SARS(非來型性肺炎)病毒屬同一家族,但世衛組織發言人明確表示:“新型觀狀病毒不是SARS,它們之間有明顯的區別。”
瑞士科學家的報告指出:“日前,在多國出現的新型死狀病毒可能史易于侵入人體,其復制能力高于前造成極大恐慌的SARS病毒。”新型冠狀病毒能夠輕易穿過肺部通道并侵入免疫系統,其復制能力兩天內就可達到頂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病毒要進入細胞,細胞上就必須要有它對應的受體(Receptor)。比如艾滋病病毒HIV的常見受體是CD4蛋白,通常在血液里免疫細胞的表面,所以HIV可以通過血液傳播,而不用擔心空氣傳播。而這次新型觀狀病毒的受體和SARS一樣,都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這意味著病毒委感染人類,首先得接觸到有這種酶的細胞,完成受體結合。
而我們恰好有不少這種細胞就暴露在空氣中——黏膜。黏膜的意義在于分泌黏液,保持濕潤。黏膜細胞主要存在于我們的嘴唇、眼皮、鼻腔和口腔中。當病毒以某種方式接觸到你的口腔然膜,與受體結合,感染就開始了。每個被感染的細胞會產生成千上萬個新病毒顆粒蔓延到氣管、支氣管,最終到達肺泡,引發肺炎。
感染完成后,傳播也不是難事。人們的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會混合著來自咽喉等部位的呼吸道分泌物,形成飛沫核,隨著噴嚏和咳嗽傳播到空氣中,接觸其他人。帶有病毒的飛沫核飛沫沉積在物品表面,接觸污染手后,再接觸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也會導致接觸感染。在病毒感染之后,會有一個最長14天的潛伏期。潛伏期后,很多感染者都表現出了嚴重的肺炎癥狀,在臨床上大都里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疾病癥狀,如發熱、咳嗽、呼吸短促和呼吸困難,部分病例出現腎功能迅速衰竭和死亡。
據調查,治愈的感染者出院后,少部分人在接受病毒核酸檢測時依然會呈“陽性”結果。2月14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衛生廳發言人表示,多倫多市確診的兩例新冠肺炎患者,在臨床診斷已經痊愈出院的情況下,兩周后測試的鼻咽拭子檢測結果仍為陽性,至今在家隔離。因此,一部分康復患者仍可能是病毒攜帶者。但鐘南山院士也指出,出院后測出陽性的病患,可能是糞便、腸道的病毒辣殘余物。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秩表示,廣東初步數據顯示14%的出院患者有“復陽”現象,已經對他們進行集中的醫學觀察,但沒有出現第二代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根據初步的統計,“復陽”患者出院后一般不具備傳染性,但這些案例的出現,再一次顯示出新冠病毒不為人知的特性。
【材料二】
從2020年1月20日開始,口罩就成為了稀缺資源。鐘南山院士指出,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口罩的多層結構可以有效的阻隔可能帶有新型冠狀病毒的飛沫核,這些飛沫的尺寸一般在0.7-2微米之間。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口罩有:N95口罩、醫用外科口罩、普通醫用口罩、紗布口罩等。
口罩對于微粒的捕捉效率如下表所示:幾種口罩對微粒的捕集效率 口罩類型/微粒大小 0.1微米 0.7微米 1微米 2微米 5微米 10微米 紗布口罩 9% 1% 1.2% 1.9% 35% 79% 普通醫用口罩 71% 70% 73% 88% 93% 100% 醫用外科口罩 82% 80% 86% 97% 100% 100% N95口罩 96% 97% 97% 99% 100% 100%
“目前多個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有可能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病毒病應急技術中心主任譚文杰指出,新型冠狀病毒只是近年來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諸多病毒中的一個,“迄今為止,全球超過半數的新發和突發傳染病,均為動物源性的病毒性傳染病,而且,這一比例有越來越大的越勢。”這些動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往往穩定存在于其宿主細胞內,且不引起宿主出現臨床癥狀,而一旦突破物種屏障傳染給人類,由于人類對其缺乏免疫力,往往對人類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2003年肆虐全球的SARS病毒,2009年引起全球流感大流行的甲型H1N1病毒,以及這次高致死半的新型冠狀病毒,無一例外都是動物宿主體內的病毒突破物種屏障感染給人類,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值得注意的是,新型冠狀病毒與2003年報告發現的SARS冠狀病毒同屬一個病毒家族,都能夠引起嚴重疾病,且呈現出高病死率。
【材料四】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會高度關注,在無數人為洶洶疫情奮勇前行之際,伴隨著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一些關于疫情的謠言也肆意傳播。
謠言的傳播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謠言的傳播,需要有兩個基本條件:①謠言主題必須極具重要性;②謠言的細節必須足夠模糊,缺乏方便人民辨明是非的細節。此外,謠言的傳播還需要方便、快捷的群體信息交流渠道。而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等互聯網交流平臺,恰恰成為了謠言傳播的主要土壤,這類事件不斷被曝光,再次突顯了維護清朗網絡環境的重要性。在這舉國抗擊我清的關鍵時刻,政府、科學專家為積極行動起來,抗擊途言。對于廣大群眾,面對不明信息要提高警惕,做“劍客”“智者”,不做“看客”。
(1)根據材料,下列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初,新型冠狀病毒又稱“類SARS”病毒,與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屬同一家族,但二者有明顯區別。
B.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甲型HIN1病毒一樣,都是近年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諸多病毒之一。
C.與HIV病毒不同,新冠病毒受體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因此,其不能通過血液傳播。
D.新型冠狀病毒復制能力高于SARS病毒,其復制能力兩天內就可達到頂峰,而SARS病毒需要4天。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很多病毒感染者在潛伏期后都表現出嚴重的肺炎癥狀,在臨床上大都呈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疾病癥狀,如發熱、咳嗽、呼吸短促、腎功能衰端和死亡。
B.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出現癥狀前會有一段時間的潛伏期,一般不會超過14天。
C.譚文杰指出:迄今為止,全球超過半數的新發和突發傳染病,均為動物源性的病毒性傳染病,而且,這一比例呈現出越來越大的趨勢。
D.隨著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和微博等互聯網交流平臺的流行,謠言的傳播速度變得更塊。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治愈的感染者出院后,再次接受核酸檢查時有可能出現“復陽”現象。
B.動物源性的人畜共患病毒不會使宿主患病,但當其突破物種屏障傳染給人類時,人類由于對其缺少免疫力,便會因此而患病。
C.正確佩戴口罩可以降低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但只有佩戴N95口罩才是真正有效的。
D.為了阻斷病毒的傳播,必須對與新冠病毒攜帶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實施14天的隔離。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能否刪去?請簡述理由。
根據初步的統計,“復陽”患者出院后一般不具備傳染性,但這些案例的出現,再一次顯示出新冠病毒不為人知的特性。
(5)【材料四】中提到,“對于普通群眾,面對謠言則應該做“劍客”“智者”不做“看客。”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觀點的理解。發布:2025/1/10 8:0:1組卷:5引用:1難度:0.5 -
2.閱讀回答問題。
【材料一】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傳統要素紅利衰減,以規模擴張為特征的數量型增長動力難以滿足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一代人工智能不僅可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釋放新的紅利,實現效率提升型的質量型增長,而且可以釋放更多消費力,催生需求側結構變革,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引擎。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迅速,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數據顯示,2021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超過3000家;人工智能領域風險投資額占全球比重從2013年的不到5%增長到2021年的20%左右,躋身世界前列,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發展進入新階段,迫切需要適應新階段新特征的新路徑支撐。人工智能作為應用性很強的賦能技術,在視覺、語音、自然語言等應用領域迅速發展,已經開始像水電煤氣一樣賦能各個行業。歷史和實踐證明,人工智能的發展每前進一步,都離不開在應用場景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不斷進步。場景創新已經成為人工智能技術升級、產業增長的新路徑。場景創新是以新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為導向,以供需聯動為路徑,實現新技術迭代升級和產業快速增長的過程。加快場景創新,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進步和產業落地的關鍵環節,對于促進人工智能更高水平應用,更好支撐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加快場景創新路在何方?最關鍵的是要立足各類創新主體來帶動整個鏈條。首先需要強化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既要鼓勵行業領軍企業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計民生關鍵問題,開展場景聯合創新,也要大力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積極開展場景創新,參與城市、產業場景建設,通過場景創新實現業務成長。其次需要充分鼓勵高校院所參與創新。鼓勵高校在成果轉化中主動對接城市、產業的人工智能技術需求,開展場景創新的產學研合作,提高科研工作的市場化導向。最后還需關注培育壯大場景創新專業機構,新型產業會帶來新的業態組織方式、新的服務機構,應充分培育科技類社會組織、新型研發機構、服務機構發展,在人工智能場景發現、對接、推廣等方面展開多元主體的實踐。由此,充分發揮我國海量數據規模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探索人工智能發展新模式新路徑,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3月17日,有刪改) 【材料二】清明前,浙江省杭州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試驗茶園里,成畦的茶樹尖上,青翠的嫩芽玲瓏可人。此時,一幢藍灰色的“小房子”嗡嗡鳴響著從茶壟上緩緩劃過,所經之處,鮮嫩的芽葉被紛紛摘下。
“這是第五代采茶機器人。”浙江理工大學賈江鳴副教授招呼記者,“過來看看。”
走近一看,“小房子”好像挺簡單——灰頂是覆蓋的太陽能板,藍色外殼下的兩條履帶,恰好跨在兩道茶壟上。
“比起其他農作物,龍井茶的嫩芽在顏色上區分度低,采摘要求更精細。采茶機器人可不是動一動、剪一剪就完了。”見記者看不出門道,賈江鳴笑著介紹起來,“采茶機器人要有‘好視力’——3D攝像機,能定位芽葉信息,讓它完成毫米級作業任務;還要有‘高智商’——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識別模型,能讓機器人辨識出芽葉的顏色、形狀、紋理等信息。”
“明前茶,貴如金。溫度適宜時,茶葉每2至3天便會冒出新的芽葉,人工采摘勞動量大。如果采茶機器人‘眼疾手快’,可解放出大量人工。”就在賈江鳴解釋間,采茶機器人又開始新一片區域的采摘了。
(選自《光明日報》2023 年3月29日) 【材料三】“在深度學習獲得重大突破后,AI已經迎來了從1.0邁入2.0的拐點。”3月14日,在“AI1.0到AI2.0的新機遇”趨勢分享會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李開復表示,AI2.0將會帶來平臺式的變革,改寫用戶的入口和界面,誕生全新平臺催生新一代AI2.0應用的研發和商業化。“AI2.0將是提升21世紀整體社會生產力最為重要的賦能技術。”
當下流行的AIGC正是AI2.0時代的第一個現象級應用。生成式AI能夠實現無需標注的自監督學習,AI將從“輔助”人到逐步“替代”人工,所有使用者界面將被重新設計改寫。
打個比方,想象讓AI讀一本書的前9章之后“猜測”第10章,再讓AI對比真正的內容,讀過上千萬本書后,模型不斷優化和迭代。以這樣的方式,AI 變得越來越精準,最終形成適用不同領域的基礎大模型。
AI2.0模型不僅可以學習文本和圖像數據,還可以從語音、視頻、自動化硬件傳感器數據,甚至DNA或蛋白質信息等多模態數據中學習,建構機器超強大腦的運行能力,甚至不止于生成,而逐步達到具有預測、決策、探索等更高級別的認知智能。
“現階段的AI2.0并不能做到完全正確。”李開復解釋,AI無法保存全世界的數據,只能通過壓縮形成抽象的概念,因此會出現“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現象。更重要的是,AI目前還無法分辨真偽和辨別是非,如果被惡意利用將會帶來無法衡量的負面后果。
AI2.0是否意味著通用人工智能就此到來?對此,李開復表示,答案是否定的。“人類有很多與生俱來的關鍵能力,諸如創造力、策略思考、跨領域常識、自我意識、同理心和愛等,這些尚未被破解的深層次能力,是AI2.0也無法全盤復制的。”
(選自“光明網”2023年3月14日,有刪改)(1)列舉數據既能準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請結合材料一中畫線句子加以分析。
(2)材料二為“光明網”【農田新事?我在現場】的一段人物采訪,請根據材料內容推測:記者采訪賈江鳴副教授時可能依次提了哪些問題?(列三個)
(3)面對當前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曉夢認為人工智能終究會取代人類。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請依據材料三談談你的看法。
(4)結合三則材料,簡要概括當前人工智能發展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及存在不足。發布:2025/1/12 8:0:1組卷:22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兩個文本,完成各題。
【文本一】
默契的植物“朋友圈” ①走進鋪青疊翠的公園,可不要踩踏草坪,因為小草會產生一系列“悲愁”反應。
②當我們踩踏到小草后,它可能誤認為來了大大的昆蟲,便會向“朋友圈”發出信號,從而讓“朋友們”迅速合成能防蟲、防毒的物質,這樣整個草坪群里都會營造出一種十分緊張的氛圍。
③小草除了對我們踩踏會發出錯誤信息外,靠氣味“語言”來傳播信息也往往會誤事。比如,它們本想把信息發給東側的“朋友圈”,結果被大風刮向西側。另外,發出的信息沒有加密,容易被“竊聽”,使得有些寄生植物很容易找到喜愛的寄主。
④如此不嚴謹的防御系統,顯然不符合生物進化史。于是,科學家們猜測,至少那些大樹不會運用這種“語言”溝通,植物肯定會升級防御系統,以確保自己生存和繁衍。
⑤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生態學家約瑟夫?伯奇帶領的一個團隊,發現了一片森林長得特別茂盛,說明樹木防御系統應該很完備,可他們并沒有發現異常情況,只檢測到地下布滿了真菌網絡。
⑥為了知道它們之間的秘密,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把甲、乙兩株番茄接上同一種菌根菌,中間用微薄的不銹鋼板隔開,然后將甲株番茄接種易感染的病源菌,并用袋子把地上部分套起來,以免地上部分進行傳播,同時,還有另外三個不同的對照組。經過一段時間后,研究人員發現,乙株番茄體內有了一些防御性酶和能分解真菌細胞壁幾丁質酶。說明甲株番茄已從根部將病毒情報通過真菌傳遞給了乙株,并且乙株及時地做好了預防措施。
⑦在這項實驗中,真菌起到了“通訊員”的作用。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又對真菌與樹木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索,發現真菌除了傳遞病毒、昆蟲情報外,還會把土壤中哪里有水分、氮和磷等情報提供給大樹。當然,真菌也沒忘了它有輸送養分的功能。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當一棵剛出生的小樹無法通過光合作用獲得養料時,真菌也會傳輸其他大樹的營養供幼苗生長。
⑧一種樹木的根與真菌聯系具有專一性,這樣,同種樹木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封閉且加密的區域網絡,當真菌把情報信息發到“朋友圈”后,樹木就會根據情報采取相應對策,確保生命安全。
⑨那么,真菌為什么要向樹木提供這些情報呢?因為真菌需要樹木給它們提供碳源,這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森林管理體系。這套地下防御系統,使得植物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盡可能減少死亡,甚至可能會幫助人類降低溫室效應的影響,所以,我們一定要愛護森林。
(作者:袁則明。有刪改)【文本二】
因為寡食性的特點,蝴蝶對自然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是大自然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在大眾的很多自然教育中也把蝴蝶作為一個典型案例進行宣傳。
如果沒有人為因素的干擾,動植物能夠生長得更好嗎?這個問題其實值得深究。“適合蝴蝶的環境,并不意味著完全沒有人為干擾因素,其實有的蝴蝶也很喜歡有點人為因素干擾的地方,完全沒有了人類活動的元素,可能它還無法生存。”云南大學副研究員胡劭驥認為,一種蝴蝶的生存與否,與它的寄主植物息息相關,只要食物充足資源豐富,那么蝴蝶就能夠繁衍下去。蝴蝶很多的寄主植物在無人為干涉的環境中競爭力較弱,無法長期生存,因此也造成了蝴蝶種群規模受到很大限制。以馬鞍底鄉為例,適度的人類活動促進了竹林在當地維持著一定的規模,這就為以竹子為食的箭環蝶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條件,該種類蝴蝶的繁殖量就一直維持在一個高位上。
(1)下列對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我們踩踏草坪時,小草可能會發出被大昆蟲襲擊的信號,導致整個草坪處于緊張的氛圍。
B.文本一第⑥段科學家們用不銹鋼板將番茄隔開等行為,是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
C.文本一中樹木能根據真菌傳遞的情報采取相應對策,這得益于所有樹木之間形成的區域網絡。
D.文本一運用擬人修辭,整個文本的語言生動活潑,形象性強;文本二的語言專業嚴謹,邏輯性強。
(2)對于文本一的說明順序,小文與小鄭各自有不同的答案,你認為誰的答案正確?請說明理由。
小文: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邏輯順序
小鄭: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3)兩個文本均從“生物之間相互關聯的生存狀況”方面展開說明,但側重點不同,請結合兩個文本的內容簡要分析。發布:2025/1/5 8:0:1組卷:9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