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漢江日瘦,沿水邊便裸出一大片的沙地,家鄉的人們就將它們充分利用,種些作物。但是漢江水汛期偶然也漲起來,沙洲地的作物便面臨沒頂之災。所以家鄉的人們并不刻意求成,春天將種子播下地,從此便很少問津;秋天如有些許收成,只當意外之財,如顆粒無收亦不可惜,保持一份平常心。
                但家鄉有這樣一位農民,于沙洲圈了一塊地,用石塊將臨水的地方壘起,這樣如果水不大,就可拒之于石堤之外,之后,耕,播,鋤,與侍弄良田并無二致。他獨立于別人的熱嘲之外,似乎也從未慮及顆粒無收的結局,幾年下來,他的莊稼地雖與別人的一樣,也曾遭遇水浸,但他的收獲確乎比別人多許多。
                做一個“平常有心”的人,需要的是做瑣碎小事的耐心以及竟成大事的信心。我和一位朋友幾年前一起開始集郵,但我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起初的興頭便慢慢降溫。我也無所謂,心想何必刻意為之而四處搜索,只須隨意而粲足矣。所以直到現在,我的集郵數量與當年并無增多一張。而當有一次去朋友家看到他展示的滿滿的八大本集郵冊之后,我才大吃一驚。
                人生是需要經營的。那些平常有心的人獲得了最大的成功。那些平常無心的人,在對一切事的隨遇而安,放任自流,自生自滅中,將生命荒蕪掉了。
          (1)“所以家鄉的人們并不刻意求成”中的“刻意求成”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人們不刻意求成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敘述家鄉的一位農民與眾不同的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認為“人生是需要經營的”,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為什么?
          (4)對選文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AD
          AD

          A、作者對家鄉的人們在沙洲地播種,無論收獲與否都能保持一份平常之心,持贊美的態度。
          B、作者先寫家鄉人在沙洲地播種的普遍現象,目的是為了引出對家鄉一位農民的與眾不同做法的敘述。
          C、做一個“平常有心的人”,就是在做事時無論結局如何,都要盡自己的努力去把它做好。
          D、作者到朋友家看到滿滿八大本集郵冊大吃一驚的根本原因是他朋友集郵的數量大大超過了他。
          E、作者通過對比闡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平常有心的人會獲得成功,平常無心的人會白白消耗掉自己的生命。

          【答案】A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0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題。
            改變,在電光石火間
            畢淑敏
                  ①一本書,就是一堆念頭的菜園子。作者只是種菜的老農。把自家的西紅柿,蘿卜種出來后,便不知它們將去向何方,有何際遇。而那些念頭走街串巷,深入千家萬戶,走得更遠。它們是一個個陌生人,卻能很輕易地走進許多人的心靈。
                  ②因此,我相信,一定有一本藏在遠方的書,它是我們的至交,它的肚腹中藏著一句話,有可能改變我們精神世界的架構,進而影響我們的行為方式,最后甚至扭轉我們的人生軌跡。
                  ③為什么看似單薄甚至不堪一擊的書本,卻在某種程度上很容易改變我們?因為你不是作者,對書沒有戒心。
                  ④在接受理念時,太尊敬和太叛逆都不是好事。太尊敬了,就隔著一道天塹,覺得彼此的境況可比性太差,適用于你的不應適用于我,甚至是肯定不適用于我,于是被尊敬引到另外的岔道上;至于太叛逆時,那是誰的話都聽不進去,靈魂的抽屜已塞得滿滿的,甚至沒有空隙再放入一張A4紙。只有當我們漫不經心時,所有的警戒都已被下,懶散,安全地翻著書頁,潤物細無聲的改變反倒容易發生。
                  ⑤人在放松時,潛意識就像池塘里的小魚快樂地游動起來。而人們的絕大部分生活正是受著潛意識的控制,潛意識有時比我們的意識還要健康。它善良、聰敏,不墨守成規。不故步自封,甚至也不自卑。它更能分辨什么是對這具驅體有用、有好處的東西。
                  ⑥當你和書交流時,你就是放松的。當書中的某一句話,在不經意之間和你的潛意識發生輕輕碰撞的當兒,有一些很重要的、你未曾意識到的改變,就在電光石火中產生了。
            (1)題目中的“改變”的具體含義是什么?
            (2)本文運用比喻的手法形象說理,請從文中任選一例具體說明。
            (3)下列對本文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第④段中“于是被尊裝引到另外的岔通上”是說受書中錯誤理念的誤導,走上邪路。
            B.第⑤段中“有用、有好處的東西”指“書中的某一句話”。
            C.本文重點講述了讀書的好處。尤其強調在精神放松的狀態下讀書效果最好。
            D.本文從書能夠走進讀者的心靈談起,圍繞中心展開議論。最后進一步回扣文題。

            發布:2025/1/3 1:0:5組卷:5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問題。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從公開的文字上看起來:兩年以前,我們總自夸著“地大物博”,是事實;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著國聯,也是事實;現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國聯,改為一味求神拜佛,懷古傷今了——卻也是事實。
                  于是有人慨嘆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單據這一點現象而論,自信其實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來信“國聯”,都沒有相信過“自己”。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會疑,一個轉身,也許能夠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條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漸玄虛起來了。信“地”和“物”,還是切實的東西,國聯就渺茫,不過這還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賴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虛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時就找不出分明的結果來,它可以令人更長久的麻醉著自己。
                  中國人現在是在發展著“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現在的新東西,現在只不過日見其明顯,籠罩了一切罷了。然而,在這籠罩之下,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現在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后繼的戰斗,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于黑暗中,不能為大家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1)本文是一篇
             

            A.說明文
            B.記敘文
            C.散文
            D.駁論文
            (2)本文選自
             

            A.《且介亭雜文》
            B.《朝花夕拾》
            C.《吶喊》
            D.《野草》
            (3)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4)“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發布:2025/1/3 0:0:1組卷:1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各題。
                  聚焦文化認同功能,推動傳統現代融合。準確把握節日文化的文化認同功能,是節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立足點。文化認同既是節目文化產生與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節日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條件。節日文化由時間制度的確定,價值觀念的形成,儀式活動的內容方法、用品和飲食習俗等一系列文化內容構成。這些構成要素,無不是在集體協商,反復調適、不斷優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是群體意志和文化認同的產物,構成由“我”到“我們”的節日文化記憶。傳統節日對文化傳承和社會凝聚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弘揚節日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共識,傳統節日與現代節假日體系融合,成為創新節日文化的重要舉措。
                  保持公共性前提,豐富節日文化內涵。保持公共性是節日文化創新前提,在制度、習俗,儀式等公共事項創新基礎上實現節日文化創新,是節日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寶貴經驗。歷史上,在公共性前提下進行節日文化創新是一種常態。近年來,我國在節日文化公共性創新上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績。比如,“春運”作為當代中國春節重要組成部分,受到相關部門和行業重視,全局性的交通系統總動員、主流媒體全程報道等一系列舉措,使“春運”成為中國節日的獨特景觀,形成豐富多彩的現代春節文化。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新的節日文化傳統已經蔚然成風。在交流互鑒中保持定力,讓“節”味恒久流傳。文化傳承不是簡單重復和“原汁原味”的拷貝,文化總是在交流中繁榮,在互鑒中獲得創造力。在國際化,信息化條件下,節日文化如何在頻繁的交流互鑒中保持自我?立足當下,首先要認清什么是不能丟的,什么是隨著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深刻變化需要加以調試和不斷豐富的。比如,重視家庭,熱愛家鄉的優秀傳統不但不能丟,而且還要在社會轉型過程中進一步加強。
                  創新節日文化,我們要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強化應對時代變遷的調適能力,提高運用新手段新彤式的創造能力,增強有我而不排他的文化定力,進而建設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彰顯鮮明時代特征的節日文化體系。
            (選自《人民日報》作者李松,有刷改)(1)下列對文章中文化認同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準確把握節日文化認同功能,是節目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落腳點。
            B.文化認同是節日文化發展的原動力和基礎條件。
            C.節日文化是在集體中發展形成的,體現集體意志。
            D.傳統節日與現代節假日體系融合是強化節日認同重要的舉措。
            (2)下列不屬于文中提到的中國節日創新發展的舉措的是
             

            A.聚焦文化認同功能,推動傳統現代融合。
            B.保持公其性前提,豐富節日文化內涵。
            C.取其精華,棄其糟柏,批判繼承。
            D.在交流互鑒中有我面不排他。
            (3)下列對文本語言和寫作方法的分析,正確的是
             

            A.本文按照總分的結構方式組織材料,層次條理清晰。
            B.“春運”運用舉例論證證明我國在節日文化公共性創新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
            C.本文觀點新穎、主題鮮明,語言整飭華麗。
            D.本文運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比喻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發布:2025/1/3 7:0:1組卷:4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