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甲】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周敦頤《愛蓮說》【乙】松之生也,于巖之側。流俗不顧,匠人未識。無地勢以炫容,有天機而作色。徒觀其貞枝肅矗,直干芊眠,倚層巒則捎云蔽景,據幽澗則蓄霧藏煙。穹石盤簿而埋根,凡經幾載;古藤聯緣而抱節,莫記何年。于是白露零,涼風至;林野慘栗,山原愁悴。彼眾盡于玄黃,斯獨茂于蒼翠,然后知落落高勁,亭亭孤絕。其為質也,不易葉而改柯;其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葉幽人之雅趣,明君子之奇節。若乃確乎不撥,物莫與隆,陰陽不能變其性,雨露所以資其豐。擢影后凋,一千年而作蓋;流形入夢,十八載而為公。不學春開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亂曰:負棟梁兮時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諒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
          --李紳《寒松賦》【注釋】①芊眠:茂密狀。②捎云蔽景:意為與景物相掩映。③盤簿:牢固狀。④玄黃:指大自然的變化。⑤葉:相合。⑥隆:高。⑦諒:確實。⑧固:鄙視。⑨取:取法。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穹石盤簿埋根
          連詞,表示修飾關系
          連詞,表示修飾關系
          ③可遠觀不可玩焉
          親近而不莊重
          親近而不莊重
          ④甘冒霜而
          使(雪)停止。
          使(雪)停止。
          (2)展開聯想與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下面語句所表現的情景。
          其貞枝肅矗,直干芊眠,倚層巒則捎云蔽景,據幽澗則蓄霧藏。
          (3)兩文作者喜愛“蓮”、“寒松”的原因分別是什么?
          (4)簡要分析兩文在寫作手法上的相同之處及其作用。

          【答案】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連詞,表示修飾關系;親近而不莊重;使(雪)停止。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56引用:4難度:0.5
          相似題
          • 1.《魚我所欲也》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27引用:4難度:0.7
          • 2.閱讀下文,完成問題。
            【甲】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節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乙】      晉文公將與楚戰城濮,問于咎犯曰:“為之奈何?”咎犯曰:“戰陳之事,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曰:“以詐偽遇人,雖愈利,后無復。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聽雍季之計,而用咎犯之謀,與楚人戰,大破之。還歸賞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也哉!”
                  由此觀之,義者,人之大本也。雖有戰勝存亡之功,不如行義之隆
            (節選自《淮南子?人間訓》,有刪減)【注】①咎犯:春秋時晉國的大臣。后文雍季也是晉國的大臣。②戰陳:借指作戰。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爾而與之
             

            ②不禮義
             

            ③雍季
             

            咎犯
             

            (2)請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②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后萬世之利也哉!
            (3)【甲】【乙】兩個文段都運用了 
             
            的寫作手法,體現了不同的人對于“義”在不同境況下的選擇。晉文公在抉擇時不用雍季之計卻賞賜他,從中可以看出晉文公是一位
             
            的君主。
            (4)【甲】【乙】兩個文段中的畫線句子,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請簡要分析。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22引用:3難度:0.6
          • 3.文言文閱讀。
            【甲】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節選自《左傳》)【乙】長勺之役,曹劌問所以戰于莊公。公曰:“余聽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斷之。”對曰:“是則可矣。知夫茍中心圖民,智雖弗及,必將至焉。”
            (節選自《國語》)注釋:中心圖民:內心為百姓考慮。
            (1)下面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A.以戰/陋之有
            B.又何焉/遂與外人
            C.則可矣/不知木蘭女郎
            D.忠之也/予作文以記之
            (2)【甲】【乙】兩段文字刻畫人物主要運用了
             
            描寫,【甲】文在突出曹劌這個人物時用了
             
            表現手法。

            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4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