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班級將以“徐霞客和他的游記”專題分享活動參與學校“傳統游記欣賞”的展示。請你參與完成下面任務。
          [甲]浙游日記下 (節選)??斗雞巖上有樵者趙姓居之,指北山之巔有棋盤石,石后有西玉壺水從石下注,旱時取以求雨,極著靈驗。時日已下舂,與靜聞③亟從蓁莽④中攀援而上。約直躡者二里,始至石畔。其上有澗,泠泠從山頂而下。時日已欲墮,因溯流再躋,則石峽如門,水從中出。門上更得平壑,則所稱西玉壺矣。聞其東尚有東玉壺,皆山頭出水之壑。西玉壺之水,南下者由棋盤石而潛溢于三洞,北下者從里水源而出蘭溪之北;東玉壺之水,南下者由赤松宮而出金華,東下者出義烏,北下者出浦江,亦一郡分流之脊云。
          ??玉壺昔又名盤泉,分聳于上者,今又稱為三望尖,文之者為金星峰,總之所謂北山也。甫至峰頭,適當落日沉淵,其下恰有水光一片承之,滉漾不定。夕陽已墜,皓魄明月繼輝,萬籟盡收,一碧如洗,真是濯洗滌骨玉壺,覺我兩人形影俱異,回念下界碌碌,誰復知此清光!即有登樓舒嘯、釃酒江者,其視余輩獨躡萬山之顛,徑窮路絕,完全不同于塵世,不啻天地之別矣。雖山精怪獸群而狎我,亦不足為懼,而況寂然不動,與太虛、太空,高天同游也耶!
          [乙]徐霞客遠游絕域名宏祖
          沙曾達
          往還萬里等游仙,跡遍山川一覽全。拾穗然松勞筆記,窮探絕域比張騫。
          [丙]遠游冠
          光軍
          布衣冠弁出南州,半壁河山獨探幽。多少功名千里外,孤筇雙屨寫春秋。
          [注釋]①本文節選自《徐霞客游記》,有刪改。徐霞客,明代人,無意于功名,經歷三十多年游歷、考察,寫成60余萬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記》。②下舂:日落之時。③靜聞:靜聞和尚,徐霞客好友。④蓁莽:雜亂叢生的草木。⑤釃酒:斟酒。⑥狎:戲弄、威脅。⑦拾穗然松:點燃松樹枝當燈,撿路上的麥穗當食物。⑧弁:可擋風雨的帽子。⑨孤筇雙屨:筇,竹制的拐杖。屨,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1)根據上下文,為加點詞選擇正確的義項。
          亦一郡分流之脊云
          B
          B

          A.遮蔽,掩蓋
          B.大概,表推測
          C.同“盍”,何不
          ②釃酒江者
          C
          C

          A.降臨,到
          B.監視、統治
          C.面對
          不啻天地之別矣
          A
          A

          A.不止,何止
          B.只有,不過
          C.比不上
          探絕域比張騫
          B
          B

          A.生活困難
          B.追究到底
          C.不得志
          (2)為[甲]文梳理游蹤,填寫下表。
          所至
          棋盤石
          棋盤石
          石峽
          金星峰
          金星峰
          所見 蓁莽,其上有澗
          石峽如門,水從中出
          石峽如門,水從中出
          落日沉淵,皓魄明月繼輝
          (3)同為游歷山水所記,[甲]文中徐霞客的心境與《醉翁亭記》中歐陽修的心境有何異同?請簡要回答。
          (4)從[乙][丙]兩詩中任選一首,結合意象,分析詩人的情感。
          (5)根據甲、乙、丙三篇詩文所述內容,完成下面兩小題。
          ①徐霞客在游歷時遇到了哪些危險與困難?他是如何應對的?
          ②你怎樣看待徐霞客這種探險精神的?結合詩文內容發表你的觀點,并簡述理由。

          【考點】一詞多義內容理解
          【答案】B;C;A;B;棋盤石;金星峰;石峽如門,水從中出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75引用:5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5/1/2 23:0:3組卷:34引用:1難度:0.7
          • 2.文言文閱讀。
            魚我所欲也
            《孟子》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所識窮乏者我與 之心而寓之酒也
            B.非獨賢者有心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人也
            C.一簞,一豆羹 之不能盡其才
            D.今為宮室之為之 君子成人之
            (2)下列句子加點的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生,弗得則死 居廟堂之高憂其民
            B.蹴爾與之 聚室謀曰
            C.萬鐘我何加焉 苛政猛虎也
            D.鄉身死而不受 武陵人捕魚
            (3)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魚”比喻“生”,用“熊掌”比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引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
            B.文中第②段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卻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
            C.文章通過“不辨禮儀”接受“萬鐘”和“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分別從正、反兩方面論證“舍生取義”的觀點,論證非常有力。
            D.本文告訴我們“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能經受住考驗”的道理。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4引用:3難度:0.5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27 0:30:2組卷:54引用:4難度:0.8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