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論語》中的文字,回答問題。
                子華[1]使于齊,冉子[2]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3]?!闭堃?。曰:“與之庾[4]。”冉子與之粟五秉[5]。子曰:“未之齊也,乘肥馬,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6]急不繼富?!?br />(《雍也》)
          注釋:[1]子華:孔子的學生,姓公西,名赤,字子華。[2]冉子:姓冉,名求,字子有。[3]釜:古代量器,六斗四升為一釜。[4]庾(yǔ):古代量器,二斗四升為一庾。[5]秉:古代量器,十六斛為一秉;一斛為十斗。[6]周:救濟。
          (1)請解釋選文中加點詞“適”和“衣”的意思。
          (2)此則材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聯系現實生活,談談你對這一思想的認識。

          【考點】情感主旨;散文一般實詞
          【答案】(1)適:到。衣:名詞作動詞,穿著。
          (2)孔子以“仁愛”為出發點,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繼富”的觀點。在他看來,最需要幫助的人是那些窮人,而不是那些富人。當你接濟窮人的時候,就好比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難之間,能真正起到作用。如若你去接濟富人,充其量只是錦上添花,沒有什么意義。而且,有些“錦上添花”的事,完全是趨炎附勢,還不如雪中送炭,給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帶去一些實際幫助的好。所以,孔子認為雪中送炭還是君子應當具備的美德。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8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題目。
            【甲】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選自韓愈《馬說》)
            【乙】
                  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為?”將欲更棄之。元對曰:“有生之數,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殺,自然之理。今為人所棄而死,非其道也。若見而不收養,無仁心也?!笔甯父衅溲?,遂許焉。明年,犬隨叔父夜行。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聲不已。張元怪之,隨犬出門,見叔父幾死。速延醫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視犬如親。
            (選自《北史?孝行傳?張元》)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①雖有千里 ②張元怪,隨犬出門
            B.①安求能千里也 ②今為人所棄而死,非道也
            C. ①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 ②若而不收養
            D.①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 ②若見不收養,無仁心也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與“犬隨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A寓逆旅,主人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B.當是時,婦拍兒聲
            C.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 D.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3)用“/”給下面文句斷句,要求根據語意劃出兩處。
            村陌有犬為人所棄者張元見之即收而養之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句。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②叔父為蛇所嚙,仆地不得行。
            ③速延醫治之,不日而愈。
            (5)和諧社會,人類要了解動物,更要和動物友好相處。甲文采用
             
             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乙文則主要表達了
             
             的主旨。

            發布:2024/12/3 8:0:1組卷:10引用:1難度:0.1
          • 2.閱讀課文《歸去來兮辭》,完成題目。
            (1)下列對課文中語段“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B.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C.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D.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2)下列對課文中有關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親故多勸余為長吏 長吏:指縣丞、縣尉,是縣吏中職位較高的官吏。
            B.嘗從人事  從人事:從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
            C.悅親戚之情話  親戚:指有血統或婚姻關系的人,也指父母及兄弟或內外親屬。
            D.問征夫以前路  征夫:出征的士兵。
            (3)下列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作者辭去彭澤令回家時所作,抒寫了歸田的決心、歸田時的愉快心情和歸田后的樂趣。分“序”和“辭”兩節,“辭”是一種與“賦”相近的文體名稱。
            B.本文通過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勞動生活的歌頌,表明陶潛對當時現實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滿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視功名利祿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運乘化、樂天安命的消極思想。
            C.“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中“松菊”,既是庭院實景的描寫,又有象征意義。松菊象征高潔的品格,“松菊猶存”喻堅韌芬芳的節操仍在。
            D.結尾處兩句話“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體現了陶潛那種順應自然、樂夫天命超生死的思想,完全流露出他無可奈何、聽天由命的思想情緒,這是他人性弱點的主要表現。
            (4)把下面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②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
            (5)“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一句中的“三徑”“松菊”有何特殊用意?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3引用:3難度:0.6
          • 3.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環翠亭記
            宋濂
                  ①臨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聳起,如青芙蕖,鮮靚可愛。大姓許氏,世居其下。承平之時,有字仲孚者,嘗承尊公之命,植竹萬竿,□構亭其中。當積雨初霽,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沖融于南北,洋溢乎西東。莫不紺聯綠涵,無有虧欠。仲孚嘯歌亭上,儼若經翠水之陽而待笙鳳之臨也。虞文靖公聞而樂之,曰:“足以抗清寥而冥塵襟?!蹦艘浴碍h翠”題其額。
                  ②至正壬辰之亂,烽火相連,亭及萬竹皆毀。及逢真人龍飛,六合載清。仲孚挈妻孥自山中歸,既完其闔廬,復構亭以還舊貫,竹之萌蘗亦叢叢然生凹,三年而成林。
                  ③州之壽陵與其有連者,咸詣夫仲孚,舉觴次第為壽。中有陳聞先生者,謂不可無以示后人。乃同仲孚來詞林,請予為之記。
                  ④嗚呼!昔人有題名園記者,言亭榭之興廢,可以占時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誣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車蹂踐之間,朝兢暮惕,雖軀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鑿崇乎書詩。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美,豈無其故哉?蓋帝力如天,撥亂而反之正,四海致太平已十有余年矣。觀仲孚熙熙以樂其生,則江右諸郡可知;江右諸郡如斯,則天下之廣又從可知矣。是則斯亭之重構,非特為仲孚善繼而喜,實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誠可期也。予雖不文,故樂為天下道之,非止記一事而已。
            (選自《明代小品集萃》有刪節)(1)第①段方框內應填入的虛詞是
             

            A.而
            B.為
            C.以
            D.蓋
            (2)對第①段畫線句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畫線句以短句為主,寫出了雨后初晴時四面環綠的景觀。
            B.畫線句將晨光籠罩的竹林比作青琉璃瓦,比喻形象生動。
            C.畫線句寫在陽光的照耀下,水流向四面八方,景象壯觀。
            D.畫線句將雨后水珠被晨光激射出的光彩描寫得極為生動。
            (3)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18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