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一:胰島素的發現經歷了漫長的歷程。科學家FrederickBanting因其對胰島素的發現及應用所做的里程碑式的貢獻而獲諾貝爾獎桂冠。為了提取胰島素他先將狗通往十二指腸的胰導管結扎,一段時間后,等胰腺部分萎縮,再從中提取。
資料二:胰島素原是一條很長的多肽鏈。胰島素原在相關酶的作用下被水解,1分子胰島素原分解為1分子胰島素和1分子C肽。C肽和胰島素同時釋放到血液中。C肽在血液中與胰島素等量,且很穩定,因此C肽的測量結果是糖尿病分型的重要依據。
材料三:研究發現,對胰島β細胞受損的糖尿病患者及早進行治療,通過抑制或減少β細胞分泌活動,能促使β細胞功能恢復,達到延緩病情的作用,這種現象稱為“胰島β細胞休息”。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據資料一判斷,科學家在提取胰島素前先結扎胰導管的目的是 防止胰腺產生的消化酶分解胰島素防止胰腺產生的消化酶分解胰島素。
(2)據資料二判斷產生C肽的細胞是 胰島β細胞胰島β細胞。某糖尿病患者體內產生了抗胰島細胞抗體或抗胰島素抗體,為了鑒定是哪種抗體引起的,可通過測量該患者血漿中 C肽C肽濃度來區分。
(3)研究人員為了驗證“胰島β細胞休息”現象,進行了下列實驗:
①選用鏈脲佐菌素處理成年健康小鼠若干,構建實驗小鼠模型。推測鏈脲佐菌素在實驗中的作用是 損傷胰島β細胞損傷胰島β細胞。
②取上述小鼠隨機均分為A、B兩組,測定血漿中相關物質濃度后,A組小鼠注射適量較高濃度的 胰島素胰島素(填“胰島素”“胰高血糖素”或“葡萄糖”)溶液,B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
③將兩組小鼠置于相同且適宜條件下飼養,兩周后測定兩組小鼠血漿中相關物質的濃度。
④測得的實驗結果可驗證“胰島B細胞休息”現象,請用柱狀圖的形式呈現實驗結果 
。
(4)某學校生物實驗小組以小鼠每次注射藥物前后小鼠癥狀的變化為觀察指標來驗證胰島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那么實驗小鼠注射藥物的順序是,先注射 胰島素胰島素,再注射 葡萄糖葡萄糖。


【考點】血糖平衡調節.
【答案】防止胰腺產生的消化酶分解胰島素;胰島β細胞;C肽;損傷胰島β細胞;胰島素;
;胰島素;葡萄糖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34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神經系統對內分泌功能的調節有甲、乙、丙三種模式,如圖所示.據圖分析回答:
(1)若甲模式中,靶腺為甲狀腺,則中樞神經系統通過下丘腦分泌
激素到達垂體,調節垂體分泌某激素,進而再影響和調節甲狀腺的分泌,這種調節方式稱為
(2)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屬于圖中
(3)血糖濃度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
(4)在寒冷環境中,能通過丙模式促進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其反射弧的感受器是發布:2024/12/31 5:0:5組卷:4引用:3難度:0.5 -
2.如圖為人體的生命活動調節示意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血糖平衡調節的過程可以通過A→C→D→E來實現,屬于體液調節 B.當人的手被針扎縮回時,其調節過程可通過A→B→E來實現,屬于神經調節 C.水鹽平衡調節的過程可以通過A→B→C→D→E來實現,屬于神經調節 D.體溫調節過程可通過A→B→E來實現,體溫調節中既有神經調節,也有體液調節 發布:2024/12/31 5:0:5組卷:5引用:3難度:0.7 -
3.如圖是人體血糖濃度變化的曲線,箭頭表示進食,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曲線ab段與曲線ef段血糖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相同 B.曲線bc段與曲線de段血液中胰島素含量不同 C.fg段血糖維持相對穩定只依靠內分泌系統的調節就能完成 D.當血糖濃度偏低時,胰高血糖素可促進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從而使血糖濃度升高 發布:2024/12/31 5:0:5組卷:5引用:4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