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原子的認識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學者曾指出:萬物是由極其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微粒--“原子”構成的;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指出:“非半弗,則不動,說在端”,意思是說“不能分成兩半的東西是不能砍開的,也就對它不能有所動作,它便是端了”;1803年,英國科學道爾頓借用“原子”概念,創立原子論: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很小,呈圓球狀、不可再分;1811年,意大利科學家創立分子學說,指出:有些物質也是由分子構成;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通過實驗發現了電子;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了原子核;1919年,盧瑟福和他的助手在實驗中發現了質子;1932年,經過科學家們的反復實驗發現了中子;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們借助掃描隧道顯微鏡觀察到原子在物質表面的排列狀況。
(1)下列哪些物質由原子直接構成的CC(填序號)。
A,水(H2O)
B.二氧化碳(CO2)
C.金剛石(C)
D.氯化鈉(NaCl)
(2)材料中能夠糾正道爾頓的原子論中“原子不可再分”這一觀點的科學事實是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了原子核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了原子核;實驗室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混合制氧氣的反應可以說明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分,請寫出反應的文字表達式過氧化氫二氧化錳水+氧氣過氧化氫二氧化錳水+氧氣,該反應所屬的反應類型是分解反應分解反應。
(3)下列有關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中,說法正確的是ACDACD。
A.掃描隧道顯微鏡可確定原子的真實存在
B.掃描隧道顯微鏡可以觀察到原子的內部結構
C.科學模型的建立是一個不斷完善、不斷修正的過程
D.人類借助模型的建立,對原子的認識逐漸接近本質
二氧化錳
二氧化錳
【答案】C;盧瑟福用一束帶正電荷的α粒子轟擊金箔,發現了原子核;過氧化氫水+氧氣;分解反應;ACD
二氧化錳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50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原子中存在電子.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一個被稱為“葡萄干布丁”結構的原子結構模型,電子就像“葡萄干”一樣鑲嵌在帶正電的“布丁”中.電子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下面的實驗.他們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得高速α粒子轟擊金箔時,發現….據此他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根據以上材料,請回答下列問題:
(1)請你根據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分析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
(2)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金箔時,發現了三種現象
現象①:
現象②:
現象③:
產生這三個現象的原因是:
①:
②:
③:發布:2024/12/31 8:0:1組卷:32引用:1難度:0.3 -
2.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經歷了漫長的探究過程.
1808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不可再分割;同一類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的原子以簡單的整數比相結合.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原子中存在電子.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一個被稱為“西瓜式”結構的原子結構模型,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鑲嵌在帶正電的“西瓜瓤”中.電子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進行了下面的實驗.他們用一束帶正電的、質量比電子大得多得高速運動得α粒子轟擊金箔時,發現:①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②一小部分α粒子改變原來的運動方向; ③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了回來.據此他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根據以上材料,請回答下列問題:
(1)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的電子,這在當時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他們的理論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錯誤,按照你學的原子結構理論,你認為道爾頓的原子論存在的錯誤或缺陷是:
(2)請你根據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分析出現上述盧瑟福實驗現象的原因:
現象①:
現象②:
現象③:
(3)通過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史,你對科學的發展有哪些感想?發布:2024/12/31 8:0:1組卷:139引用:1難度:0.1 -
3.人類對原子結構的認識是逐漸深入的.如圖是不同時期科學家提出的原子結構模型.
1808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不可再分割;同一類原子性質相同;不同的原子以簡單的整數比相結合.
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生發現原子中存在電子.1904年湯姆生提出了一個被稱為“西瓜式”結構的原子結構模型,電子就像“西瓜子”一樣鑲嵌在帶正電的“西瓜瓤”中.電子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原子是由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1911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做了一個實驗,用一束質量比電子質量大很多的帶正電的高速運動的a粒子轟擊金箔,結果是大多數a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原來的前進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變了原來的方向,還有極少數的a粒子被反彈了回來.據此他提出了帶核的原子結構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
根據以上材料,請回答:
(1)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湯姆生發現了原子中的電子,這在當時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時科學技術水平的限制,他們的理論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錯誤,按照你學的原子結構的理論,你認為道爾頓的原子論存在的缺陷或錯誤是
(2)根據盧瑟福的實驗所產生的現象,不能夠獲得的結論是
A.原子核體積很小 B.原子核質量較大
C.原子核帶有正電 D.核外電子帶有負電
(3)通過人類認識原子結構的歷史,你對科學的發展有哪些感想?發布:2024/12/31 8:0:1組卷:59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