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村70%的農戶缺少燃料、飼料、肥料,由于上述“三料”都依賴作物的秸稈、骨骼、麥麩等農副產品和薪、柴等生物質(植物利用太陽光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有機物),迫使農民不斷地對林灌草地進行濫采濫伐,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2020年中國碳中和國際峰會提出,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如圖1農村沼氣池結構簡圖,進料口添加的物質為人畜糞便、秸稈,出料口的沼渣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及食用菌的培養基,沼液通入養魚池用于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增加魚的飼料;沼氣可以做燃料。沼氣工程充分利用了 循環循環原理,實現了能量的 多級利用多級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保護林冠草地改善水土流失,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 間接間接價值。
(3)生態環境改善后,吸引了很多鳥類和小動物遷入、定居,使林灌草地生機盎然,人類對林灌草地濫采濫伐到保護的過程,體現了人類在該地生物群落演替中的作用是 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如圖2示碳循環示意圖,其中甲,乙,丙,丁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①~⑧表示過程:甲表示 生產者生產者;②表示 生產者的呼吸作用生產者的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的循環主要是以 CO2CO2形式進行的。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獲取碳元素的方式分別是生產者 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消費者通過食物網取食利用,分解者 通過分解作用分解植物的殘枝敗葉、動物的遺體殘骸和排遺物中的含碳有機物通過分解作用分解植物的殘枝敗葉、動物的遺體殘骸和排遺物中的含碳有機物。
(5)為盡早實現“碳中和”,我們一方面要通過 植樹造林植樹造林增加生物質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可通過 開發新能源開發新能源等措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答案】循環;多級利用;間接;人類活動可以影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生產者;生產者的呼吸作用;CO2;通過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CO2;通過分解作用分解植物的殘枝敗葉、動物的遺體殘骸和排遺物中的含碳有機物;植樹造林;開發新能源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15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某同學畫出三幅表示生態系統部分碳循環的示意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
A.碳循環中只有生產者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傳遞是雙向的,所以三幅圖中生產者都是A B.圖1中C能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C.圖2中A、B、D、E構成群落,碳在其中以有機物形式流動 D.若在圖3中補充化石燃料燃燒產生CO2的過程,則該過程可能會打破碳循環的平衡 發布:2024/12/31 2:30:2組卷:21引用:4難度:0.7 -
2.為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對西黃松老齡生態系統(未砍伐50~250年)和幼齡(砍伐后22年)生態系統的有機碳庫及年碳收支進行檢測,結果見下表,據表分析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碳量
西黃松生
態系統生產者活生物量
(g/m2)凈初級生產力
(g/m2?年)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呼吸
(g/m2?年)老齡 12730 470 440 幼齡 1460 360 390
凈初級生產力: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總碳的速率減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A.西黃松老齡群落每平方米有30克碳用于生產者當年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B.儲存在生產者活生物量中的碳最終均會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氣中的CO2庫 C.西黃松幼齡群落中每克生產者活生物量的凈初級生產力小于老齡群落 D.根據年碳收支分析,西黃松老齡群落不能降低大氣碳總量 發布:2024/12/30 23:0:2組卷:18引用:5難度:0.6 -
3.如圖為部分碳循環示意圖,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①⑦⑧過程以CO2的形式進行,②③④⑤⑥過程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 B.生產者為第一營養級,①②⑥⑧涉及的能量值之和為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 C.圖中由生產者、Ⅰ、Ⅱ、Ⅲ和Ⅳ構成的食物鏈中,能量最少的是Ⅲ D.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時,其生命活動所需的有機碳來自⑥過程 發布:2024/12/9 16:30:4組卷:47引用:2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