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
森林為什么是“水庫”
朱清科 ①農諺說:“山上多栽樹,等于修水庫,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笨梢?,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很早就被人們重視和利用了。實際上,森林的這一功能不僅指攔蓄降水、調節徑流、攔洪補枯,還體現于森林各結構層次在產水、凈水等方面的具體效應之中。因此,森林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庫”。
②森林通過林冠層、林下灌草層、枯枝落葉層、林地土壤層來攔截、吸收、蓄積降水,從而改變降水的分配形式,使其具有涵養水源的生態服務功能。
③那么,這座森林“水庫”是如何自上而下調蓄水源的呢?
④首先,林冠層就像一把大傘,能夠對垂直降雨進行再分配。一部分降水被林冠截留,直接蒸發到大氣中;一部分順著枝葉、樹干流到林地,形成樹干徑流。據統計,我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為11%~34%。
⑤接著,林下灌木與草本也能截留降水,截留量與其覆蓋度成正比。樹葉等森林枯落物也有攔截雨水的作用,能提高林地土壤的滲透能力。
⑥最后,“主角”林地土壤登場,它是森林涵養水源的主體。林地土壤多孔疏松,透水性強,能蓄積雨水;也能削減洪峰流量,推遲洪峰到來時間;還能增加枯水期流量,推遲枯水期到來時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⑦森林“水庫”不僅能夠自上而下調蓄水源,還能提高水分生產力。
⑧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大于無林地土壤蒸發總量,增加的水分參與森林水分小循環,促進了降水的形成。森林植被的增加還影響到各種降水形態,比如霜、露、霧及霧凇等水平降水,雨、雪等垂直降水。
⑨人們常說,“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事實證明,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例如,塞罕壩的森林每年為灤河與遼河下游地區蓄積降水、凈化水質大約1.37億立方米。大量研究表明,增加森林植被可以涵養水源,是治理水土流失、助力防風固沙的有效舉措,更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重要途徑。
⑩如此看來,森林真的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水庫”。
(選自2022年4月19日《光明日報》,有刪改)(1)選文第①段引用農諺開頭,有什么作用?
(2)簡要說明第⑨段畫線句運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例如,塞罕壩的森林每年為灤河與遼河下游地區蓄積降水、凈化水質大約1.37億立方米。
(3)結合文中加點詞語簡要分析說明文語言的表達效果。
據統計,我國主要森林生態系統的林冠截留率平均值為11%~34%。
(4)結合本文,聯系生活實際,請你說說為什么要保護森林?
【答案】(1)①開頭引用農諺,同時打比方,生動形象,增強趣味性,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②引出說明對象森林“水庫“;③同時運用作引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森林涵養水源的功能。
(2)運用了舉例子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這一特點。
(3)“據統計”表明數值的來源和真實性,“主要”表明還有次要不在統計中,而非全部的林冠平均值。加點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4)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是不少水源的發源地;有利于削減洪峰、治理水土流失和防風固沙;在蓄水、產水、凈水功能,還能調蓄水源。
(2)運用了舉例子和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森林是不少水系的發源地這一特點。
(3)“據統計”表明數值的來源和真實性,“主要”表明還有次要不在統計中,而非全部的林冠平均值。加點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4)森林具有涵養水源的功能,是不少水源的發源地;有利于削減洪峰、治理水土流失和防風固沙;在蓄水、產水、凈水功能,還能調蓄水源。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6 8:0:9組卷:43引用:1難度:0.3
相似題
-
1.閱讀《餓了,吃個“塑料袋”吧》一文,回答各題。
①要是有個人在你面前吃塑料袋,那畫面是不是不可想象?但最近在印度,還真有人吃塑料袋。這種塑料袋可以直接放嘴里干吃,不想干吃,還可以溶到水里喝!
②發明這個塑料袋的印度小哥名叫Ashwath Hedge,出生在印度芒格洛爾的郊區,那里垃圾成山。他說:“我是個印度教徒,對我們而言,太陽、土地、水里都有神靈。為了自己,為了后代,我們必須努力。”
③2012年,他找來十多個志同道合的專家,歷經4年,自己掏錢嘗試了上百種原料,不斷實驗,終于找到合適的原料和配方比例,研發出可食用塑料袋。
④這種袋子用12種可食用原料做成,包括馬鈴薯、木薯、玉米、植物油等100%有機食品,生產過程中沒有任何有害物質,連袋上的油墨都可以吃。
⑤如果不想吃,大可把它扔了,完全無害。在野處,180天降解;埋土里,45天;放水里,一天;沸水里,只要15秒。就算燒了也不會產生污染,沒有刺激性氣味,更沒有有毒氣體。憑借這款塑料袋,小哥還入選了印度《福布斯》雜志2017年的“30under30”。
⑥小哥應印度環保部邀請,回到芒格洛爾成立了EnviGreen公司,隨后建廠,現在每月能產大約1噸可食用塑料袋。他的野心還不止于此,他說,以后還準備進軍牛奶袋產業。大家喝完袋裝牛奶,就可以把包裝吃了,一點兒都不浪費。
(選自《意林?青年勵志館》,有刪改)
(1)文中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文中第⑤段畫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中第⑥段中加點詞語“大約”能否刪除?為什么?
(4)助力環保,我們在行動。生活中,有哪些好的環保建議?請你寫出兩條。發布:2024/12/10 22:30:1組卷:147引用:13難度:0.7 -
2.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小題。
大雪天氣為何不在大雪節氣 ①“小雪”和“大雪”是我國著名“24節氣”中的兩個節氣。小雪節氣在前,大雪節氣在后。按通常理解,大雪節氣的雪應比小雪節氣下得大;但其實,小雪節氣的雪比大雪節氣大,是我國華北乃至北方地區的普遍規律。
②以北京為例。為了簡化統計,本文用主要含小雪節氣的11月代替“小雪”節氣。主要含大雪節氣的12月代替大雪節氣。統計出現積雪深度5厘米以上(大雪天氣)的月最大雪深,結果發現,在所有69年資料中,只有7年的11月份最大雪深比12月小。如果雪深標準從5厘米提高到8厘米,則69年中無例外地11月都比12月大。其實,比北京冬季更冷更北的地區,由于10月已有零下低溫,因此,不僅11月最大雪深大于12月,而且10月最大雪深也大于11月。即,北方大雪都在初冬而非隆冬。
③實際上,只要天氣條件合適,甚至立冬節氣之前,北京偶爾也能降下罕見大雪。例如2003年11月6日,北京一場大雪,積雪深度達17厘米,遠遠超過了北京69年積雪記錄中11月份11厘米的歷史最大記錄。
④“小雪”的雪比“大雪”大,主要是因為小雪節氣在前,氣溫高,空氣中的水汽含量比大雪節氣大,大雪的可能性也越大。
⑤其實,在黃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區,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節氣,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為那時氣溫更低、大氣中水汽更少)。而是在2月下旬的雨水節氣。還以北京為例。北京1959年2月25日和1979年2月23日,兩天最大積雪深度都達到了創紀錄的24厘米!究其原因,與“小雪”的雪比“大雪”大是類似的。即2月下旬已過全年最冷時期,冬末初春天氣,南方暖空氣開始活躍,水汽開始豐富;而此時北方冷空氣勢力仍強,強強對峙,密度較小的暖氣流在密度較大的冷氣流背上強烈、持久上升,遂可能降下大雪。
⑥所以,在我國華北東北地區中的大多數氣象臺站,冬季中最大積雪深度大都有秋末初和冬末春初兩個高峰,隆冬反是相對低谷的規律。
⑦很有趣,我國東部中部冬季最大的降雪天氣,不在最為嚴寒的東北地區,而在南方,間則在“小寒(1月5-6日)”“大寒(1月20-21日)”,也不在大雪節氣。東北許多地區最積雪深度雖然都在50厘米以上,甚至60厘米,但是并非一場雪所成,而是雪后不化,多場累積所致。實際上那里每場雪反而都不大,因為那里極為嚴寒。我國東部中部地區最大雪,令人意外地出現在江淮、江南北部地區(但很快化完)。主要是這里緯度低,發生降雪暖氣流層比北方更加深厚,水汽總量也更豐富的緣故。例如1954年末到1955年元旦一年持續兩三晝夜的大雪,北緯32度附近最大雪深都在40厘米左右。其中安徽壽縣和江蘇南京分別達到52和51厘米。80年代中期的一個隆冬(記得在1月中下旬),我們一行從北京飛去杭州開會,正遇大雪,飛機在杭州盤旋20多分鐘,最后只好伺機降落在上海機場。這場大雪雪深最大的地方也有45~50厘米。
⑧這里最大降雪多發生在1月份小寒大寒節氣的原因,主要是這里冬季暖和,所以只有最冷時期才有合適的零下低溫以利于降大雪。至于地域發生在江淮的原因,是這里緯度南北適中,江淮以北冬季嚴寒水汽條件較差,江淮以南氣溫過高,都難降“鵝毛大雪”。廣而言之,我國南方凡冬季溫暖的地區,如有大雪,一般都下在最冷的小寒大寒而非大雪節氣。
(作者:林之光。摘編自《科普時報》11月22日,有刪改)(1)你有一位廣州的朋友想來鄭州欣賞大雪飛揚的美景,請結合文章內容和下圖,告訴他(她)最有可能達成心愿的節氣是
A.小雪 B.大雪 C.雨水 D.大寒
(2)文章第⑦段末尾寫“我”的一次經歷,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的材料,與本文相比,說說它們在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并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
當片片金黃的銀杏葉隨寒風開始旅行,光禿禿的樹木孤獨地搖晃著,小雪時節即將來臨,意味著冬天真正來到了。
“小雪”是寒冷天氣的開始,但中國幅員遼闊,小雷時節北方雖已霰雪紛紛,但江南地區呈現的依然是深秋景色。唐代詩人陸龜蒙是這樣描繪的:“時候頻過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
而在南國炎洲,更是溫暖如春,唐人張登《小雪日戲題絕句》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猶綠槿花然。融和長養無時歇,卻是炎洲雨露偏。”這里不但沒有雪,而且梧桐依舊綠意盎然,朱槿花依舊美麗盛開,風光融融宜養生,連老天的雨露都偏向了這里。
(作者:徐新。摘編自《“小雪”詩情》2019年11月19日《齊魯晚報》)發布:2024/11/2 8:0:1組卷:1引用:2難度:0.4 -
3.閱讀下文,根據要求回答后面問題。
人的體質有酸堿之分嗎
①“人的體質有酸堿之分,酸性體質會導致各種疾病,甚至誘發癌癥。糾正偏酸的體質,就能治愈疾病,維持健康,食物也有酸堿之分。我們要多吃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②這套說法你一定經常聽說,它被不少人奉為養生經典。然而,就在2018年11月2日,這套理論終于被“官宣”為偽科學,美國圣地亞哥法庭判羅伯特?歐陽賠償一名癌癥患者1.05億美元,這位羅伯特就是大名鼎鼎的酸堿體質理論創始人,他將紅肉、糖、蛋、奶制品、酒精、咖啡等歸類為酸性食物,將蔬菜、水果、谷物、魚類等歸類為堿性食物。他不僅寫了四本書來推廣這套理論,還大膽地以這套理論為依據治療癌癥患者,癌癥患者按照他的要求,放棄化療,采用他獨創的堿性療法治療,吃堿性食物,注射高達500美元一針的小蘇打針劑,最終導致癌癥患者病情惡化到四期。
③酸性體質,堿性體質,從哪里測定?羅伯特的理論語焉不詳,因為根本就無法測定。流遍我們身體每個角落的血液,PH值在7.35-7.45之間,是偏堿性的,胃液PH值在0.5-1.8之間,可以說是非常“酸”了,而再向下到了腸道,又變成堿性的了。排泄物尿液,酸堿跨度非常大,PH值從四點幾到八點幾都有可能。體液的酸堿是根據特定器官所需要的環境決定的。比如胃液需要用酸來使食物中的蛋白質變性,達到消化目的,同時保持胃蛋白酶的活性,腸液偏堿性,是因為胰蛋白酶需要堿性的環境;尿液酸堿度跨度大,是因為腎臟有調節作用。人體是酸是堿,測哪里,還是取均值?顯然都不合適。
④在中醫理論里,也沒有酸堿體質一說。國醫大師將人體分為九種體質。包括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認為體質秉承于父母,和遺傳有關,同時又和生活地域、生活習慣、所患疾病等有關。人的體質雖然先天已有偏向,但后天調理也可以“去峰填谷”,做一些改善。
⑤人體不好說酸堿,那食物呢?在食品化學分析中,食品燃燒后所?;覡a中,如果含有磷、硫、氯元素較多,溶于水后可生成酸性溶液:如果灰燼中含有較多鉀、鈉、鈣、鎂元素,溶于水后可生成堿性溶液,這就是食物酸堿性說法的由來。人體擁有很強大的調節系統和功能,對于普通健康人群來說,人體能夠有效地控制調節體液酸堿度,使之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無論你吃的食物是酸性的還是堿性的,進入到胃部,在胃酸的作用下呈現酸性;隨后進入小腸,在堿性腸液作用下會呈現堿性。
⑥其實,我們害怕的“酸性體質”,是被偷換了概念,酸性體質致病是一種誤解。以腫瘤為例,人在患了腫瘤之后,可能會導致病灶周圍的酸性成分偏多,這是病在前,酸在后,而不是因為體質偏酸導致了腫瘤產生。
⑦那我們該怎樣選擇飲食呢?其實,就兩點:全面、均衡。選擇多樣化的食物,營養齊全,比例適當,以滿足人體需要,這樣的飲食結構才能稱為健康的飲食結構。
(1)文章第①②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劃線句子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流遍身體每個角落的血液,是偏堿性的。
B.中醫理論認為,人的體質雖然先天決定已有偏向,但后天調理也可以做些改善。
C.人在患了腫瘤之后,一 定會導致病灶周圍的酸性成分偏多。
D.第⑤段劃線句子承上啟下,由對人的酸堿體質的說明轉入對食物酸堿性的說明。
(4)小明的媽媽是一位忠實的“酸堿體質”理論信奉者,不吃酸性食物,只吃堿性食物。請結合全文觀點予以反駁,使其健康飲食。發布:2024/11/24 7:30:1組卷:238引用:5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