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題詳情

          《孟子》散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考點】語言賞析
          【答案】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大量使用排偶句,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富于文采和氣勢;善用比喻,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12/27 1:0:4組卷:19引用:2難度:0.3
          相似題
          •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2)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這個詞形容“鳥”的歌喉?
            (3)詩歌分為兩節,盡管第二節只有兩句,但不可或缺,試分析其重要性。
            (4)簡述“——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表達詩人情感的作用。

            發布:2024/10/11 10:0:1組卷:28引用:2難度:0.6
          • 2.閱讀卞之琳的《斷章》,回答以下問題。
            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1935年10月(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中形象地揭示了人與“風景”的關系:人是“風景”(即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里有了“人”,才會有靈氣、更生動。
            B.人不自覺地充當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賞,人也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在人生的舞臺上,人往往想成為主動者,孰料常處于被動地位。
            C.全詩共四行,分為兩個段落,分別靜態地呈現一幅幅畫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詩歌在一種被分割而又體現出統一的生活時空中創造意象,這種構思方式取得了以少勝多、以簡寫繁的藝術效果。
            D.在“樓上人”的眼里,“你”比“風景”更美;在“樓上人”的心目中,“你”的皎潔嫵媚勝過了“明月”。全詩雖無一個“美”字,但“美”的形象卻從讀者的想象中凸顯出來。
            (2)下面對這首詩主旨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作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這首詩以超然而珍貴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
            D.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系。

            發布:2024/12/18 6:0:2組卷:237引用:10難度:0.8
          • 3.下列對詩歌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1/17 3:30:1組卷:505引用:6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