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某縣的“稻魚共生系統”有1300多年的歷史,其中稻田為田魚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蟲類、雜草等餌料,田魚則促進了稻田的養分循環,對水稻病蟲害和田間雜草起到控制作用。“稻魚共生系統”大大減少了飼料、化肥、農藥的投入,最終達到“魚增產、糧穩定、品質優”的成效。圖為該生態系統的碳循環圖解,請據圖回答問題:

          (1)稻田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和以它們為食的昆蟲、浮游動物、田魚等生物,它們的空間配置體現了群落的
          垂直
          垂直
          結構,其中屬于初級消費者的是
          昆蟲、浮游動物、田魚
          昆蟲、浮游動物、田魚

          (2)流經“稻魚共生系統”的總能量是
          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飼料中的化學能
          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飼料中的化學能
          ,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時,魚才能夠產卵,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態,日照屬于
          物理
          物理
          信息。“稻魚共生系統”模式與水稻單一模式相比,一般不會爆發大規模的病蟲害,原因是
          生物種類更多,食物網更加復雜,自我調節能力更強
          生物種類更多,食物網更加復雜,自我調節能力更強

          (3)圖中的A、B、D共同構成了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
          ,碳在①②兩個過程中分別主要以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有機物
          有機物
          形式進行傳遞。若魚類攝入的能量為akJ,其糞便中的能量為bkJ,微生物將其糞便分解,則微生物從魚同化量中獲得的能量為
          0
          0
          kJ。
          (4)甲烷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稻田是甲烷最大的人為排放源。產甲烷桿菌是厭氧菌,在無氧條件下,土壤中有機物在產甲烷桿菌等微生物作用下被逐步分解形成甲烷。研究表明,稻魚共生系統中稻田的甲烷排放量明顯降低,從產甲烷桿菌代謝類型的角度思考,是因為稻魚共生系統中魚的游動能增加水中的
          溶解氧
          溶解氧
          ,從而抑制產甲烷桿菌的生長繁殖,減少CH4的排放。

          【考點】群落的空間結構
          【答案】垂直;昆蟲、浮游動物、田魚;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和飼料中的化學能;物理;生物種類更多,食物網更加復雜,自我調節能力更強;生物群落;二氧化碳;有機物;0;溶解氧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56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為減少某河流中N、P含量過高帶來的不良影響,環保工作者擬利用當地原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他們選擇其中3種植物a、b、c,將其分別置于條件相同的試驗池中,90天后測定它們吸收N、P的量,結果如表:
            植物種類 N吸收量相對值 P吸收量相對值
            浮水植物a 22.3 1.7
            浮水植物b 8.15 0.72
            沉水植物c 14.61 2.22
            結合表中數據分析,為獲得降低該自然水體中N、P的最佳效果,應投放的兩種植物及投放所選植物對該河流的生態影響是(  )

            發布:2024/12/31 2:30:2組卷:34引用:2難度:0.6
          • 2.如圖所示為不同生態系統在相同的環境條件變化下,甲和乙兩個生物群落所表現出來的反應.據圖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發布:2024/12/31 1:30:1組卷:40引用:8難度:0.7
          • 3.下列關于生物群落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發布:2024/12/31 1:0:6組卷:10引用:5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