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閱讀。
有趣的人不茍且 ①生活中,要是聽說某某是個有趣的人,讓人不免心馳神往,想要結識一番。有趣,和枯燥、乏味相對,是一個人身上閃閃發光的品質,是平淡生活里的“調味劑”。說一個人有趣,是很高的評價。正所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②那么,何為有趣?明人袁宏道說,“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花、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對“什么是趣”,古今中外,尚無定論,只能見仁見智。在文人墨客筆下,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趣者,存乎一心,大凡讓人心生快意、心曠神怡的,都莫不有趣。
③有趣的人,對生活抱有大愛。有時,即便身處逆境,他們也能過得興致盎然;即便眼前滿是茍且,他們也總能找到詩和遠方。蘇軾就是個十足有趣的人。被貶官后,他沒有愁腸百結,而是發現了生活的真和趣。在黃州,他把“價錢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的豬肉,做成了色、香、味俱全的“東坡肉”,并撰文《豬肉頌》,講述燒制心得。除了“東坡肉”,還有“東坡肘子”“東坡魚”“東坡餅”,都轟動一時,流傳甚廣。生活拮據,蘇軾辟地耕種,以此為樂,寫出《東坡八首》《雨后行菜圃》等詩,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
④______。因為萬般好奇,凡事都想探個究竟、弄個明白,自然就能找到常人一般難以發現的趣和樂。清人沈復在《浮生六記》中寫道:“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他筆下的文字也是妙趣橫生,比如,“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如此趣味盎然的文字,若非有趣之人,肯定抓耳撓腮、冥思苦想也寫不出來。
⑤有趣的人,深藏大智慧。魯迅先生是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魯迅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針砭時弊,入木三分。而魯迅本人,卻幽默、有趣得很。一次,友人給魯迅捎來一些柿霜糖,“吃起來又涼又細膩”。聽說有藥用效果,他本想留著以后吃。誰料,“夜間,又將藏著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為我忽而又以為嘴角上生瘡的時候究竟不很多,還不如現在趁新鮮吃一點。不料一吃,又吃了一大半。”讀到此處,讓人忍俊不禁,掩卷而笑。
⑥現在,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平日以“斗圖”為樂,從各類小游戲、小程序中尋求快意,而一旦合上電腦、鎖住手機,往往雙眼發脹,大腦茫然,這樣的趣,終非真趣。想要從平淡的日子中咂摸出趣味,離不開對生活的敏銳洞察,要把主動思考、分析當作剛需,不滿足于做成一件事情,還要知道事情背后的原理;離不開對人情世故的深刻洞悉,要能理解別人的立場,能與人同理交談,能知悉對方的意思、顧慮和心情,懂得“吃虧是福”。不能一味地棱角畢現、率性而為;而對知識閱歷的深厚積淀,不妨學學前人,多吸收、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識,多留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豐富的閱歷。讓自己的知識儲備到一定程度,讓經歷延展生命的長度,拓展生命的寬度。
⑦人生快事莫如趣味,而且許多成就都由“趣”字得來。所以,我們不如行動起來,從明天起,做一個有趣的人。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③段主要運用了哪種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給④段劃線處補充一個分論點。
(4)作者認為獲得真正的趣味的途徑有哪些?
(5)選出下列句子中不適合充當選文道理論據的一項 BB
A.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王爾德
B.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慧開禪師
C.我以為凡人必須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梁啟超
D.清溪淺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話;暑至臨溪濯足;雨后登樓看山;柳蔭堤畔閑行。——蘇軾
【答案】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47引用:2難度:0.3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弘揚好學之風
①讀書歷來都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學問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標準。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刻苦學習,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時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好學之風,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禮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增長學識,就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旁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③學習不僅能增長學識,更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強大動力。古代很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并沒有放棄學習,幾乎個個都是飽學之士,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讀書學習、吟詩作畫。我們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無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清代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學家。
④古人將勤學善學的精神概括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無論是少年求學,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業;還是中年學思并重,積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舊不肯放下書本。一個好學之人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的推崇,使得我們的歷史史冊記載了許許多多勤奮好學的故事。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綠植清新悅目,花朵爭奇斗艷,即便如此,他仍能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以至于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過一次。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得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見,對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學的一生。
⑤堅持學習需要付出艱辛,一時做到容易,長期堅持卻難,終身不輟更難。因此,只有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才能有所收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成熟的,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堅持學有所思,把知識變為智慧。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海。
⑥我們現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應該把學習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我們要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選義第④段的論證思路。
(4)對選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從而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種勤學善學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認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堅持不懈地學。
D.我們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地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發布:2024/12/27 3:0:1組卷:19引用:2難度:0.4 -
2.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嘗試錯誤 ①現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觀點。可見,在錯誤中學習,勇于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誠懇忠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幡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于獲得事業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因為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志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3)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4)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50引用:4難度:0.8 -
3.閱讀《自尊》一文,回答問題。
自 尊 ①說到自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幾位大師逸聞,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別人中實現的。
②錢學森家里的炊事員曾經說,錢老每次下樓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錢老兒子錢永剛聽了炊事員的話后,也學了父親的樣子,每逢去餐廳吃飯,都穿戴整齊,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嶺南大學居住的兩層樓房的一樓給學生上課。當時選修他課程的不過五六人,陳先生絕不因選課學生多少影響他的講課。夏天,他身著便裝與助手一起在樓下工作,每當學生到家里聽課,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緩步上樓改換夏布長衫,然后才下來上課。看著老師摸索著下樓的身姿,學生們感動不已,為師的高大,在他們心中已然聳立。
④當前,在社會中,一些人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們目中無人,裝模作樣,虛偽失真,故作姿態,這種看似自我尊重的過分表達,表現出的卻正是不尊重別人的自我膨脹,是沒有自信的無意識流露。
⑤與這些人相反,有些大師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踐踏的時候,還仍然具有表達尊重別人的強烈愿望。他們被剝奪了所有表達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穿戴整齊地向這個世界告別。傅雷先生在“文革”時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貼上封條,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凈衣服,夫婦兩人穿了整潔的衣服上吊自盡了。整潔的衣著成了他們表達對這個世界和對周圍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你保持著對人的謙恭,人們便在你的謙恭中讀出涵養和文明,心中會由衷地尊敬著你。
(選自《錢江晚報》有刪改)(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本文運用了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與第②段錢學森和第③段陳寅恪的事例顛倒順序?請說明理由。
(4)讀完本文,請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談談你對“自尊”的理解。發布:2024/12/27 3:0:1組卷:6引用:4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