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孫晟,密州人也。好學,有文辭,尤長于詩。是時,李昪方篡楊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辭,使為教令,由是知名。晟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談辯鋒生,聽者忘倦。昪尤愛之,引與計議,多合意,與馮延巳并為昪相。
                周世宗征淮,李璟懼,奉書以求和,世宗不答。又遣翰林學士鐘謨、李德明奉表稱臣,不答。乃遣禮部尚書王崇質副晟奉表,謨與晟等皆言璟愿割六州之地,歲貢百萬以佐軍。而世宗已取滁、揚、濠、泗諸州,欲盡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壽州益急。謨等見世宗英武非璟敵,而師甚盛,壽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寬臣五日之誅,容臣還取璟表,盡獻淮北諸州。”世宗許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質南還,而謨與晟皆見留。德明等既還,璟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師,留李重進、張永德等分攻廬、壽,周兵所得揚、泰諸州,皆不能守,璟兵復振。重進與永德兩軍相疑,有隙,永德上書言重進反,世宗不聽。璟知二將之相疑也,乃以蠟丸書遺重進,勸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語崇質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終不負永陵一抔土也。”永陵者,昪墓也。及崇質還而晟與鐘謨俱至京師館于都亭驛待之甚厚每朝會入閣使班東省官后召見必飲以醇酒。已而周兵數敗,盡失所得諸州,世宗憂之,召晟問江南事,晟不對,世宗怒,未有以發。會重進以璟蠟丸書來上,多斥周過惡以為言,由是發怒曰:“晟來使我,言璟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稱臣,保無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收晟下獄,及其從者二百余人皆殺之。晟臨死,世宗猶遣近臣問之,晟終不對,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報國爾!”乃就刑。其后,世宗怒解,憐晟忠,悔殺之,而璟聞晟死,亦贈魯國公。
          (選自《新五代史?卷三十三》)【注】①李昪【lǐ biàn】南唐開國皇帝。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及崇質還/而晟與鐘謨俱至京師館/于都亭驛/待之甚厚/每朝會入閣/使班東省官/后召見必飲以醇酒/
          B.及崇質還/而晟與鐘謨俱至京師/館于都亭驛/待之甚厚/每朝會入閣/使班東省官/后召見必飲以醇酒/
          C.及崇質還/而晟與鐘謨俱至京師/館于都亭驛/待之甚厚/每朝會入閣/使班東省官后/召見必飲以醇酒/
          D.及崇質還/而晟與鐘謨俱至京師館/于都亭驛/待之甚厚/每朝會入閣/使班東省官后/召見必飲以醇酒/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馮延巳,南唐著名詞人、宰相,其《鵲踏枝》有名句“獨立小橋風滿袖”流傳千古。
          B.翰林,古代官名,掌管由皇帝發出的機密文件,后主管編修國史,進講經史,草擬典禮文件等。
          C.禮部,是中央行政機構六部之一,掌管五禮之儀制、學校貢舉之法,還管理文職官員的升遷。
          D.北面,指臣服于人,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朝北,故對人稱臣稱為北面。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D
          D

          A.孫晟有文才擅寫詩,遇人交談開始口吃,不能說應酬話,坐下來辯論時言辭鋒利。
          B.孫晟深得李昪信任,李昪和孫晟商量國家大事,很合心意,升他與馮延巳并為相。
          C.孫晟能堅守忠節,他出使后周,對周世宗詢問江南之事拒絕回答,最后從容赴死。
          D.孫晟身在后周心在南唐,通過李重進用密信聯系李璟,最終惹怒世宗被收捕入獄。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初,晟之奉使也,語崇質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終不負永陵一抔土也。”
          ②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5)周世宗征淮后期為什么會“數敗,盡失所得數州”,請簡要說明。

          【答案】C;C;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0引用:1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規 執 政
            劉基
                  ①郁離子謂執政曰:“今之用人也,徒以具數與,□亦以為良而倚以圖治與?”執政者曰:“亦取其良而用之耳!”郁離子曰:“若是,則相國之政與相國之言不相似矣。”
                  ②執政者曰:“何謂也?”郁離子曰:“仆聞農夫之為田也,不以羊負軛;賈子之治車也,不以豕驂服。知其不可以集事,恐為其所敗也。是故三代之取士也,必學而后入官,必試之事而能,然后用之,不問其系族,惟其賢,不鄙其側陋。 今風紀之司,耳目所寄,非常之選也。儀服云乎哉?言語云乎哉?乃不公天下之賢,而悉取諸世胄昵近之都那豎為之,是愛國家不如農夫之田、賈子之車也。”
                  ③執政者許其言,而必忤之。
            【注】①具數:湊數。 ②都那豎:紈绔子弟。
            (1)填入第①段方框處最恰當的虛詞是
             

            A.抑         B.且          C.或          D.夫
            (2)“農夫不以羊負軛,賈子不以豕驂服”借此說明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話回答)
            (3)文中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如今擔任重要職務的官人,他的耳朵和眼睛與國家的使命一樣重要。
            B.現在掌管風氣紀律的官職,像一個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樣重要的使命。
            C.如今擔任重要職務的人,他的耳朵和眼睛與國家的使命一樣有寄托。
            D.現掌管教化綱紀的官職,寄托著像一個人的眼睛和耳朵那樣的使命。
            (4)第②段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請舉一例加以分析。
            (5)第③段“執政者許其言,而必忤之。”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發布:2025/1/1 4:30:2組卷:7引用:5難度:0.1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于秦,秦留之數年。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于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應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若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愿相國孰慮之。”應侯以聞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后圖之。”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后,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死,愿賜死。”昭王大怒,欲聽其自殺也。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秦因遣黃歇。
                  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后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并獻淮北十二縣,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選自《史記?春申君列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B.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C.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D.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相國:古代官名,春秋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設此官職,為百官之長。后為宰相的尊稱。
            B.春申君:黃歇,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并稱為“戰國四公子”。
            C.元年:在古代,多指帝王或諸侯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元的第一年。考烈王元年就是指考烈王即位的第一年。
            D.江東:泛指長江下游以東地區。古人在地理上以東為右,故江東又稱江右。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黃歇對當時秦楚兩國的局勢觀察得非常透徹,他游說秦國相國應侯,在應侯的幫助下,黃歇里應外合,與太子完一起返回楚國。
            B.使者為太子駕車回國后,黃歇就守在屋中,稱太子生病不見客。估計太子走遠且秦兵追趕不上后,他才對秦王道出實情。
            C.太子登基時,作為獎賞,將江東地區封給春申君,春申君就在吳國故都修建城堡,把它們作為自己的都邑。
            D.春申君、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都禮賢下士,招徠賓客,互相爭奪賢士,來輔助君王,掌握國政。
            (4)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
            ②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

            發布:2025/1/1 4:30:2組卷:4引用:5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霍去病,大將軍青姊少兒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大將軍受詔,予壯士,為票姚校尉,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以二千五百戶冠軍侯。
                  元狩二年春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戶。其夏,去病與合騎侯敖俱出北地,異道。博望侯張騫、郎中令李廣俱出右北平,異道。廣將四千騎先至,騫將萬騎后。匈奴左賢王將數萬騎圍廣,廣與戰二日,死者過半,所殺亦過當。騫至,匈奴引兵去。騫坐行留,當斬,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騎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戶。合騎侯敖坐行留不與驃騎將軍會,當斬,贖為庶人。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其后,單于怒渾邪王居西方數為漢所破,亡數萬人,以驃騎之兵也,欲召誅渾邪王。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上恐其以詐降而襲邊,乃令去病將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與渾邪眾相望。渾邪裨王將見漢軍而多欲不降者,頗遁去。去病乃馳入,得與渾邪王相見,斬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獨遺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降者數萬人,號稱十萬。
                  去病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往。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赍數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類。
                  元狩六年。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之并武與廣地曰景桓侯。
            (節選自《漢書?衛青霍去病列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B.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C.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D.渾邪王與休屠王等謀欲降/漢使人先要道邊/是時/大行李息將城河/上得渾邪王/使即馳傳以聞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封,古時帝王把爵位(有時連土地)或稱號賜給臣子。漢武帝封霍去病為“冠軍侯”,取“功冠全軍”之意。
            B.贖,贖刑。起源于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尚書?舜典》說“金作贖刑”。墨、劓、刖、宮、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稱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謚,謚號,根據生前事跡帶有褒貶的評價性質。“景桓”是褒揚霍去病光明磊落、戰功卓著。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歡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與舅舅衛青平起平坐,這與他是衛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關系。
            B.霍去病英勇善戰,敢于深入敵陣。在對匈奴作戰中,張騫因行動遲緩,公孫敖由于迷路,都沒有完成會師,受到懲罰。
            C.霍去病軍功顯赫,日益受寵顯貴。當時眾多老將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選拔補充精壯士卒,部隊從沒遭遇絕境。
            D.霍去病寡言少語,有勇氣有擔當。漢武帝曾想教他學習古代兵法,他以應更關注實戰謀略之由予以回絕,使武帝更加重視寵愛他。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
            ②遂獨遺渾邪王乘傳先詣行在所,盡將其眾渡河。
            (5)《呂氏春秋》上說“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疵”,請根據文意指出霍去病的“節目”“瑕墑”。

            發布:2025/1/1 4:30:2組卷:18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