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兩個文本,完成問題。
【文本一】
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 中國空間站建造全面開啟 ①新華社海南文昌4月29日電(記者李國利、黎云)我國29日在海南文昌用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成功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送入預定軌道,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
②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發射。
③中國空間站以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艙為基本構型。天和核心艙是空間站發射入軌的首個艙段,也是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規模最大、系統最復雜的航天器,起飛質量22.5噸。
④“天和核心艙主要用于空間站統一控制和管理,具備長期自主飛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員長期駐留,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任務總指揮王翔說。
⑤濃云密布之下,乳白色的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愈顯高大挺拔。
⑥“15分鐘準備!”11時08分,發射任務01指揮員廖國瑞的口令響徹文昌航天發射場。
⑦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是我國唯一的瀕海發射場,去年以來成功完成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嫦娥五號等重大航天發射任務。“目前,發射場已經具備持續執行高強度航天發射任務的能力。”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人力資源部主任趙新說。
⑧“10、9……3、2、1,點火!”11時23分,伴著隆隆巨響,長征火箭托舉著天和核心艙拔地而起。
⑨這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首次應用性發射,也是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飛后的第二次飛行。
⑩長征五號B是專門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建設而研制的一型新型運載火箭,是我國目前近地軌道運載能力最大的新一代運載火箭。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李東說:“發射載人空間站艙段,只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能夠勝任。”
?約494秒后,艙箭成功分離。天和核心艙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次發射任務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全面展開,為后續關鍵技術驗證和空間站組裝建造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
?根據計劃,天和核心艙將先后迎接天舟貨運飛船和神舟載人飛船的訪問,關鍵技術驗證后與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實施交會對接,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在軌組裝建造。
?1992年,黨中央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目前已實現11名航天員共14人次太空飛行和安全返回,圓滿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全部既定任務。
【文本二】
三跳滿分!全紅嬋完美詮釋英雄出少年 ①新華社東京8月5日電(記者夏亮、周欣、吳書光)在5日下午進行的東京奧運會跳水女子10米臺決賽中,年僅14歲的全紅嬋完美詮釋了何為英雄出少年。
②全紅嬋是本屆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年齡最小的運動員,在參加奧運會前,沒有國際大賽經驗。預賽中,全紅嬋表現并不穩定,第三跳還出現過較大失誤,只得到47.85分。好在她很快調整心態,以第二名的好成績晉級半決賽。陳芋沙排名預賽第一。
③有了預賽經驗,全紅嬋在5日上午的半決賽表現更加自如,力壓陳芋沙排名第一。5日下午進行的決賽,金牌爭奪主要在全紅嬋和陳芋沙之間展開。和半決賽時的出色表現相比,全紅嬋在決賽中的表現更加無懈可擊。
④比賽中,五輪比賽她有三輪拿到滿分,這是本屆奧運會跳水比賽中首次出現滿分。最終,全紅嬋以總分466.20分的女子10米臺歷史最高分奪冠,此前奧運會最高分是陳若琳在北京奧運會上創造的447.70分。陳芋汐以425.40分獲得銀牌,澳大利亞選手伍立群獲得銅牌。中國跳水隊拿到了本屆奧運會上的第六枚金牌。
⑤拿到金牌后,全紅嬋全程表現淡定,主管教練劉犇則興奮地將全紅嬋高高舉起。“有點痛”,談到被“舉高高”時,全紅嬋自己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⑥“水花消失術”“針式入水”……全紅嬋比賽中入水水花小也引發網友花式稱贊。賽后,“全紅嬋水花幾乎看不見”也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
(1)下面對兩則新聞作品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DD
A.第一篇新聞是一則消息,消息一般可以分為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部分。
B.第一篇新聞主要介紹了天和核心艙的發射過程和主要意義。
C.第二篇新聞導語部分概括了這篇新聞的主要內容。
D.第二篇新聞是一篇特寫,詳細介紹了全紅嬋的奪冠過程。
(2)文本二和我們學的課文《“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雖然都是對體育競技的報道,但是其在內容上的側重點不同,請你結合具體內容談一談兩篇新聞的區別。
(3)結合兩則新聞內容,分別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
【考點】提取新聞信息.
【答案】D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9/16 11:0:11組卷:14引用:3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選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
新華網北京9月23日電(記者樊永強)1992年1月,黨中央作出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決策之后,為這個舉世矚目的“中國第一船”取什么名稱,備受國人和世界關注。
1993年,當時的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向參加飛船研制的各單位發出了“為中國飛船征集名稱”的通知。經慎重考慮,載人航天辦公室建議用“神舟”為我國飛船命名。
從字面上看,“神舟”意為“神奇的天河之舟”,又是“神州”的諧音,象征著飛船研制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是四面八方、各行各業大協作的產物;同時,“神舟”又有神氣、神采飛揚之意,預示著整個中華民族都將為飛船的誕生而無比驕傲與自豪。
1994年初,“神舟”這個名字最終從眾多的方案中脫穎而出。從此,中國自主制造的載人飛船有了名字——“神舟”。
隨著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騰飛上天,“神舟”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的光輝名字,從此傳遍神州大地。
(摘自《搜狐新聞》) 2011年4月,中國貨運飛船名稱征集活動正式啟動。不到2個月的時間里,組委會收到9640份提名:天梭、鯤鵬、天舟、神龍、龍舟……2013年10月,組委會向公眾公布了這艘備受關注的貨運飛船的名稱:天舟,寓意天地間往來的星漢之舟。“靈槎準擬泛銀河,剩摘天星幾個”《博物志》中傳說銀河和海相通,有個住在海邊的人想要乘坐“槎”(仙人所用的木筏)登天,木槎化火箭。我們把古人暢游浩渺宇宙的愿望變成泛“天舟”而相會于天宮的現實。
(摘自《央視新聞客戶端》)【材料二】
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的首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5月29日,天舟二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向太空、進駐天和核心艙。作為空間站建設階段的首個飛行乘組,他們開始了太空家園的建設。
三名航天員在核心艙內搞裝修、拆包裹、裝WIFI,還到艙外安裝了工具、設備、驗證了艙外服和機械臂的性能。太空駐留三個月后,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返回地面。
2021年9月20日,天舟三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帶著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三名航天員進入太空,與核心艙交會對接,三名航天員繼續建設太空家園,在軌駐留時間達到6個月。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完成了任務,順利返回地面。
2022年5月10日,天舟四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6月5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搭載著陳冬、劉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員來到太空。7月24日,問天實驗艙發射成功,三名航天員在問天實驗艙里進行了一系列空間試驗、太空授課等活動,并通過問天氣閘艙成功出艙。10月31日,夢天實驗艙成功發射。夢天實驗艙對接、轉位之后,中國空間站三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11月12日,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發射升空。
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費俊龍、鄧清明、張陸抵達太空。此次發射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和建造階段規劃的12次發射任務全部圓滿完成。
(摘自《載入史冊!6名中國航天員,首次太空會師》2022.11.30《新民晚報》)
【材料三】
“太空教師”來了!3名航天員像魚兒一樣依次“游”入問天艙,開始帶領大家感受神奇的太空微重力環境。作為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實驗艙等于把實驗室搬到了太空。
太空實驗開始了。在陳冬演示的毛細效應實驗中,沒有了重力的束縛,細管中的液面不斷上升,速度比地面上同樣的演示快得多;在太空趣味飲水演示中,劉洋用2米長的吸管成功喝到了袋中的飲料……一個個精彩的實驗顯示出太空環境的特別,讓同學們對太空微重力環境產生直觀的感受。
“我在天宮二號種過生菜,最近還品嘗了蔡旭哲親手種植的生菜。”陳冬親手操作,對擬南芥進行樣品采集,并把它在太空的生長狀態凍存。實驗前,擬南芥已被陳冬放到科學手套箱里。打開擬南芥的生長盒,每個種植孔里分別種著通過基因調控控制不同開花期的擬南芥。已經開花的擬南芥花朵為白色,非常小。隨后,陳冬把剪下來的擬南芥放入凍存管里。陳冬介紹,所有的樣本采集完成后,就會把它們放在零下80攝氏度的低溫存儲區。等返回地球的時候,這些樣本將交給科學家進行研究。實驗中,陳冬戴上了混合現實眼鏡,借助這款眼鏡,可以更輕松高效地完成工作,地面課堂的同學們也能借助陳冬的視角更好地觀察實驗。劉洋展示了生命生態實驗柜里的水稻。經過70多天的生長,水稻已經從飽滿的種子變成了水稻植株。不過,它們的樣子看起來東倒西歪。這主要是因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水稻的生長方向也變得雜亂無章了。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2.10.13)
(1)選出對以上材料的內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
A.搭乘“神舟十二號”的三名航天員到達太空后,開始建設太空家園。
B.用“神舟”為我國載人貨運飛船取名是因為它是由我國自主研制的。
C.從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末,我國共有12名航天員抵達太空。
D.擬南芥的樣本采集完成后會被放在零下80攝氏度的低溫存儲區存儲。
(2)結合【材料一、三】內容,補充下聯。
上聯:太空課堂播撒科學種子
下聯:發布:2024/11/22 11:0:2組卷:22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短文概括出主要內容。(18個字以內)
中新社臺北5月1日電 四川雅安廬山震災牽動各地民眾的心。5月1日“兩岸四地災難救援重建交流研討會”在臺北召開,來自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的專家與會,分享汶川地震、臺灣莫拉克風災等災后重建經驗,以期對雅安地震后續重建工作有所助益。
此次研討會由臺灣伊甸基金會主辦。該會執行長黃琢嵩表示,希望通過兩岸四地交流心得,可以有個平臺一起為災后重建出力。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郭虹是此次雅安地震“420成都公益組織聯合救援行動”總召集人,她向參與此次地震救援的臺灣公益組織表示感謝,并致贈志工救災衣。郭虹還以四川汶川地震救援和重建為例,強調在災后重建中跨界合作非常重要。與會專家還從“災區福利服務輸送”、“災民生計與小區產業發展”、“面對未來災難”和“重建與永續發展”四個方面探討災后重建工作。發布:2024/12/4 8:0:2組卷:17引用:1難度:0.7 -
3.請將下列消息寫成一句話新聞,20字以內。
自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宣布對部分臺灣水果實施零關稅后,5月中旬首批零關稅水果登陸福州,接著亮相上海,京城百姓也紛紛議論何時才能吃上零關稅臺灣水果。5月30日一早,進入北京物美華天大賣場選購水果的顧客發現了一件新鮮事。在他們平時熟悉的水果柜臺上,突然出現了幾塊醒目的大牌子,上面寫著“臺灣水果展賣”。那一排排擺放整齊、新鮮飽滿的水果仿佛正向京城百姓宣告:“大陸同胞,我們來了!”
答:發布:2024/12/26 20:30:2組卷:14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