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材料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我國采取史上最嚴的防疫措施,如封城、停學停工、建立方艙醫院、全民限制外出、外出須戴口罩等,這些措施曾被西方國家和媒體污蔑為侵犯自由、侵犯人權。但中國很快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生產生活基本恢復正常。
                材料二:在崇尚自由的論調下,西方某些國家的人們不顧疫情蔓延,拒絕外出時佩戴口罩,甚至爆發游行示威,高喊“還我自由”;有人甚至宣稱佩戴口罩會“冒犯上帝”。如今西方疫情還看不到好轉的跡象,以美國為例,截止到2022年11月1日,累計確診病例達9934萬例,累計死亡病例達109萬例。
                讀了這兩則材料,你對“自由”“約束”有了什么新的認識?學校舉辦主題為“自由與約束”的征文活動,請你寫一篇文章參與活動,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要求:自擬題目,自選角度,自定文體,不少于700字。

          【考點】材料作文
          【答案】越自我約束越自由
          ——“自由與約束”主題征文
                水因為有了水管的約束,可以流得更高更遠。自由散漫的水是達不到文明的高度的,是沒有詩和遠方的。
                我們個人因為穿上了保暖的羽絨服,所以,我們就可以在冰天雪地里走向遠方。面對新冠疫情的威脅,我們的白衣天使穿上防護服等防護裝備,就可以為感染了新冠病毒的重癥病人治病。所有這些裝備都是在限制我們的自由,但是,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的限制,我們才有了遠大的自由。
                我們主動的自我限制,到底是限制了我們自己,還是限制了限制我們自由飛翔的“敵人”?
                隔離是一種限制,它限制了我們和親朋好友在真實空間里的親密接觸,同時也限制了病毒和我們的親密接觸。但是,我們還有互聯網,它依舊可以讓我們和親朋好友保持親密互動,甚至我們還可以利用網絡在家辦公。
                我們可以一天不出門,但是,我們卻不可以一天不上網。為什么呢?因為上網可以知道地球村每一個角落發生的事情,和地球村每一個角落里的人親密互動。但是,離開了互聯網,我們想用一兩天時間訪問地球上任一角落是根本辦不到的,甚至訪問國內的任一角落,一兩天時間也是辦不到的。
                所以,為了隔離病毒,把我們限制在一個較小的真實空間范圍里,并不能夠限制我們在網絡的虛擬空間里互動,并且,在虛擬空間里互動更節約時間、精力和感情。當然,在虛擬空間里節約感情很多人都會有異議。因為美顏相機讓我們看不到某些人的真實面目,而且,網絡虛擬空間的金錢交易也是真金白銀,上當受騙和真實空間里是一樣一樣的損失。所以,不受限制的自由也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傷害。
                真實空間里的傷害不僅可以來自他人,也可以來自新冠病毒。所以,真實空間的限制和隔離也是對病毒的限制和隔離。
                1月23號,武漢封城,后湖北全省跟進、中國全國跟進,絕大多數人都能夠自覺待在家里。我們待在家里,失去了工作的自由,失去了串門逛街的自由。我們為什么都能夠做到自我約束呢?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只有主動放棄某種自由,我們才能擁有持續的自由,在今后的日子里擁有全面的自由。
                我們待在家里,雖然暫時失去了一些的自由,但是,我們現在已經逐漸恢復了遠大的自由,我們可以自由地出門逛街、自由地復工復產。如果新冠疫情得到了徹底的控制,那么,我們還可以去迪吧盡情搖擺,還可以和親朋好友聚會大吃大喝,日子會不曉得有多好。
                追求遠大的自由是一個過程,有時是個痛苦的過程,因為我們有時必須主動放棄一些的自由,主動承受不得不承受的痛苦。
                反觀國外,西方國家很多人被迫失去了生命,因為他們沒有限制新冠病毒的自由,因為這種限制病毒、隔離病毒的活動也是對他們的限制和隔離,也會讓他們失去某些自由。但是,正是因為他們沒有及時主動地放棄某些自由,所以,他們中的有些人也就持續徹底地失去了自由。因為在新冠疫情還不嚴重的時候,他們還在爭取逛街的自由、聚會的自由。他們就像是玻璃窗里的蒼蠅一樣,雖然可以自由地揮動翅膀,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認為的通向自由天空的路徑是被堵死的。
                其實通向自由很簡單,因為退一步海闊天空,繞一步柳暗花明。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1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網上購物、視頻聊天、線上娛樂已成為當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業內人士指出,不遠的將來,我們只需在家里安裝VR(虛擬現實)設備,便可以足不出戶地穿梭于各個虛擬場景:時而在商店的衣帽間里試穿新衣;時而在診室里與醫生面對面交流;時而在足球場上觀看比賽;時而化身為新聞事件的“現場目擊者”。
                  當虛擬世界中的“虛擬”越來越成為現實世界中的“現實”時,是選擇擁抱這個新世界,還是刻意遠離,或者與它保持適當距離?
                  對材料提出的問題,你有怎樣的思考?寫一篇論述類文章。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發布:2025/1/3 8:30:2組卷:2引用:4難度:0.5
          • 2.閱讀以下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個小孩手拿一個橘子,問:“媽媽,為什么橘子不能拿來就吃,而要剝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想得到的東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應的勞動。”“那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訴你,你手中的東西,不能獨自占有。”
                  讀以上材料,你有何啟迪?聯系實際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除詩歌外,文體不限,不少于400字。

            發布:2025/1/3 9:0:2組卷:0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9月21日,一則消息震撼全網。四川瀘定地震中失聯17天的甘宇在人們的不懈尋找下、終于獲救!
                  甘宇是國有大型水電站的一名技術員,地震中,他冒險拉閘泄洪、排險救人而被困山林,身陷絕境中,甚至要靠喝尿液來維持生命、此時甘宇不知道,一場圍繞他而展開的搜救活動正在進行中,從政府到民間,從懷抱希望的親人、專業敬業的救援隊員到熟悉環境的村民……,無數人自發自愿,前赴后繼,冒著余震、落石,走過斷道、懸崖,抱著不放棄的信念,搜救不停止;年近60的普通村民倪太高在山里獨自找尋兩天,最終找到了他之前并不認識的甘宇。
                  人們感動于好人甘宇的堅強和自救,感動于生命的韌性;更感動于眾多普通人的善意接力——正是他們,才創造了這個守望相助的生命奇跡。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與思考?請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發布:2025/1/3 9:0:2組卷: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