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在七年(3)班“讀書促成長”綜合實踐活動中。“精研覃思”組給大家提供了三則材料和三項任務。
          【材料一】
          ??第十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于2022年4月23日在北京發布。調查顯示,2021年我國成年國民的綜合閱讀率為81.6%,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4.76本,人均電子書閱讀量3.30本,均較上年有所提高(如圖2)。“聽書”“視頻講書”等閱讀形式為讀書提供更多選擇。
          【材料二】
          ??閱讀,已經是一個高頻熱詞,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愛閱讀、會閱讀的人。然而,也有一些閱讀被染上了功利化色彩。

          ??“希望孩子喜歡課外閱讀的理由是有助于學業、獲取有益的內容。個人認為讀書陶冶的不是情操,而是寫作文時金句的來源,既然孩子在學習上對題目的理解力處于正常水平沒有出現過偏差,那閱讀就算了,反正在學校有語文課。”一位網友在關于“孩子閱讀習慣養成”的話題下直截了當地發言。
          ??“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功利化閱讀大多表現為_____。”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社長王芳表示,“短期來看可能會見到某些‘成果’,譬如完成了老師或家長布置的閱讀任務,筆記本上寫滿了不知道用法的生詞難句,為了考試時多得幾分囫圇吞棗地做了好幾本閱讀理解題等。但從青少年的長遠發展來看,功利化閱讀需要慎重對待。功利化閱讀會挫傷中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過分追求快讀會使學生變得浮躁,并且難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很難培養扎實、全面、體系化的閱讀能力。”
          【材料三】
          ??①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②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
          ——鄭耕老??③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
          ——莎士比亞??④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⑤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
          ——習近平總書記??⑥中小學時期,我讀了很多有趣的書,并且對每一本書,或多或少做了一些筆記。書本要我學做一個正直誠實的孩子,不要撒謊,不要阿諛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腳踏實地,要獨立思考;書本開闊了我的眼界,它告訴我,除了我自小看到的馬路、電車、外灘,除了我熟悉的上海,這個世界上還有無數壯麗的河山,還有很多聞所未聞的事物;書本也陶冶了我的精神,我在書上讀到“人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等格言警句。
          ——葉辛《書將伴我走向未來》(1)讀了【材料一】,請簡要概括你從圖3中所提取的信息。
          (2)讀了【材料二】,請用自己的話補全文章內容。
          功利化閱讀大多表現為
          以提升成績為目標,把閱讀當作一種備考方式
          以提升成績為目標,把閱讀當作一種備考方式

          (3)讀了【材料三】,聯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一定獲得了很多啟示。請你以“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這個句式,寫一段連貫的話,談一談讀書對你學習生活的影響。(90字左右)

          【答案】以提升成績為目標,把閱讀當作一種備考方式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8/30 12:0:9組卷:14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不求甚解      ①一般人常常以為,對任何問題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們雖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態度,但是,盲目地反對不求甚解的態度同樣沒有充分的理由。
                  ②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_____”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③應該承認,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讀書或者不喜歡讀書,那么,無論說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無意義了。因為不讀書就不了解什么知識,不喜歡讀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書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讀書,這才有起碼的發言權。真正把書讀進去了,越讀越有興趣,自然就會慢慢了解書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而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對于這一點,陶淵明尤其有獨到的見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會意的時候,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
                  ④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誡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⑤列寧就曾經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實質。
                  ⑥在這一方面,古人的確有許多成功的經驗。諸葛亮就是這樣讀書的。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說,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學讀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看來諸葛亮比徐庶等人確實要高明得多,因為觀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識更廣泛,了解問題更全面。
                  ⑦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
                  ⑧經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請在第②段橫線上準確填寫《五柳先生傳》中的相關語句。
            (2)第⑥段說,“亮獨觀其大略”,請簡要談談你對“觀其大略”的看法。

            發布:2024/12/26 23:30:2組卷:2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列各題。
            間歇性努力,不是真正的努力
            蘆屋主人
                  有個國外的朋友給我介紹了一個客戶,他給我打電話,說客戶想親自過來考察。他還說,你的英文應該很好了吧,記得你以前一直在學。
                  聽得我慚愧得想找個縫鉆進去。
                  說起我的學英語之路,那是真的從沒放棄過,直到現在還在學著,算起來,也有十幾年了。
                  從大學畢業起,為了提高口語,我報了無數個培訓班。記得當時白天上班,晚上還頂著呼呼寒風,手上抓著食物,走在人行橋上,匆匆趕去學英語,可以說很努力了。只是后來和健身一樣,總有一段時間會停下來。
                  如果說沒有一點進步也不是,確實進步了,從以前的入門到現在的初級階段,我能用口語簡單交流了,但這么一點進步居然用了十幾年時間,浪費了多少時間和金錢。
                  如果,我當初一直堅持下來,每天一點點,哪怕只是每天幾個單詞硬背下來,現在也該有一萬多的詞匯量了。朋友打電話來,我也就能很自豪地馬上答應他了,可惜沒有如果。
                  真正的努力就是不間斷地、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直到把它做好做精。
            (摘自《今日文摘》2019年第11期)
            (1)為什么“我慚愧得想找個縫鉆進去”?
            (2)同學們圍繞“努力”展開討論,有人認可作者的觀點,有人認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請寫一段文字表明你的觀點并加以闡述。
                  寫作提示:①可以同意以上某種觀點,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②不少于100字。

            發布:2024/12/6 21:0:1組卷:18引用:5難度:0.7
          • 3.閱讀下文,完成后面小題
            學會與自己相處      ①社會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但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面對如何與自己相處。哲學家芝諾曾被問及“誰是你的朋友”。他說:“另一個自我。”學會與自己相處,其實就是找到另一個自己--把腳步放慢,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去思考,成為一個能夠充滿智慧的人。
                  ②現實中,有些人習慣于gōngchóu交錯、熙來攘往,一旦一個人獨處就變得快要窒息、難以忍受;一些人有時也想安靜下來給自己“充充電”,思考關于工作或人生的問題,但總是擋不住喧囂與世俗的誘惑,像旋轉的陀螺一般總也停不下來。長此以往,只會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業績陷入“雙低谷循環”。
                  ③學會與自己相處,不是追求寂寞、封閉自我,更不是對自身的交往能力設限,而是讓自己的心靈變得祥和安寧,心境變得清澈如水,在沉潛中默默提升自己的境界。回溯歷史,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徐霞客寫《徐霞客游記》用了34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27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如果缺乏耐得住寂寞的定力,沒有獨處時的思考,這些成就是很難取得的。如今,在一些發達國家,不少年輕人會選擇給自己安排一個“間隔年”,以便在一段相對安靜的生活中思索人生、規劃未來。因此,我們在學習與社會打交道的同時,也應學會與自己相處,葆有享受獨處的積極心態。
                  ④與自己相處,前提是保持高尚的價值追求。有什么樣的人生追求,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選擇。應當自覺校準人生坐標,培養自省、敬畏、慎獨意識,通過對生命的深邃思考、高尚的價值追求,排除外界紛擾對內心的侵襲。提升與自己相處的能力,關鍵在于養成不斷學習的良好習慣。知識是提升修養的精神食糧,應當善于把零星的時間“焊接”起來,以永不滿足的態度去對待學習,不斷用新知識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用知識的力量抵御精神空虛、意志消沉。激發與自己相處的智慧,貴在增強直面現實的思辨能力。與自己相處并非與世隔絕、離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保持一定程度的獨立,應當以思辨的眼光看待和分析事物,瞄準現實問題,努力獲得更多規律性認識。
                  ⑤一個民族,總要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學會與自己相處、享受與自己相處,是接近星空的有益嘗試。我們與其在喧囂中消耗光陰,不如借助與自己相處延伸生命、蓄積力量。
            (1)看拼音寫漢字:
            gōng chóu
             
            交錯
            (2)“學會與自己相處”在文中的意思是
             

            (3)以下這段文字在文中最恰當的位置是
             

                  人生之路,精彩也罷,平淡也罷,總要路過一段段不同的風景。善于與自己獨處,可以說是一種思想境界、能力素養,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人生格局。然而,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并   非天然可以習得,需要有針對性地勤加磨礪,不斷鍛造個人的意志品質。
            A.①②段之間
            B.②③段之間
            C.③④段之間
            D.④⑤段之間
            (4)有人認為第③段中李時珍、徐霞客等人的事例不適合作為論據,你認為是否適合?說說你的看法。

            發布:2024/11/9 8:0:6組卷:52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