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毫秕稻米原產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鎮(左圖),從明朝開始就被指定為皇家貢米。該鎮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平原(河谷)。毫秕是世界上株高最高的水稻,最高可長到2.8米(如圖)。毫秕稻米生長需要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生長周期長達6個月,但畝均產量僅150千克,且受水、土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毫秕只能小范圍種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毫秕種植越來越少,直至絕種。2007年遮放鎮從國家作物種子庫找回毫秕種子,恢復了毫秕的種植。毫秕稻米售價遠高于普通大米,近年來當地政府將重新種植毫秕稻米作為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材料二:如圖為云南省示意圖和毫秕稻米景觀圖。

(1)推測毫秕稻米在遮放鎮最適宜種植的區域,并簡析其理由。
(2)分析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遮放鎮放棄種植毫秕稻米的原因。
(3)當地將重新種植毫秕稻米作為農戶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請提出合理化建議。
【答案】(1)平原(河谷);河谷平原地勢低平,堆積作用強;土壤肥沃、疏松、深厚。能滿足毫秕稻米生產等。
(2)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們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毫秕產量較低,不能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毫秕種植對環境要求高,種植范圍小。因此遮放鎮放棄種植毫秕。
(3)提高土壤肥力,以施有機肥為主;科學防治病蟲害;樹立品牌;對毫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培育良種;政策支持等。
(2)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們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毫秕產量較低,不能滿足人們對糧食的需求。毫秕種植對環境要求高,種植范圍小。因此遮放鎮放棄種植毫秕。
(3)提高土壤肥力,以施有機肥為主;科學防治病蟲害;樹立品牌;對毫秕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培育良種;政策支持等。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4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向日葵對溫度的適應性較強,在花盤盛開時段(夏季)其葉子和花盤在白天追隨太陽從東轉向西。在緯度相同的情況下,高海拔的向日葵種植區的種子含油率比低海拔種植區高。烏克蘭是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國,其葵花籽油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25%.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烏克蘭南部因開墾土地,多次發生“黑風暴”現象。如圖為烏克蘭向日葵種植區分布圖。
(1)在向日葵花盤盛開時段,比較烏克蘭低緯地區和高緯地區花盤白天隨太陽轉動角度的大小,并說明原因。
(2)簡要分析同緯度地區向日葵高海拔種植區種子含油率高的原因。
(3)分析烏克蘭發生“黑風暴”現象的原因。
(4)你是否贊同烏克蘭繼續擴大向日葵種植面積?請說明理由。發布:2024/12/31 17:30:2組卷:6引用:3難度:0.3 -
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桉樹喜光、好濕,適宜生長溫度在年平均氣溫15℃以上,年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的地區。對低溫很敏感,生長期最冷月不低于7~8℃.一般生長在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可用于木材加工、制漿造紙、化工等方面,桉樹本身帶有的揮發性芳香油還具有驅蟲作用。桉樹快速生長期可達十年,且具有早期“高生長(第2~6年)”快于“粗生長(第6~10年)”的特點。
廣西桉樹種植面積達3000萬畝,居全國首位,其中崇左市扶綏縣是主要的桉樹速生林生產基地。當地農民以前種植甘蔗,需要施肥等精耕細作,后來棄蔗種桉,為了多種多收,有的一畝地種600棵桉樹,導致桉樹林下寸草不生,許多桉農在桉樹生長到第3年就砍伐了。2014年起,當地政府提出“限桉、禁桉”,重新規劃樹種結構,調減桉樹種植面積。如圖示意扶綏縣在廣西的位置。
(1)與百色相比,分析扶綏縣適宜桉樹種植有利的自然條件。
(2)分析扶綏縣當地農民棄蔗種桉的原因。
(3)分析近年來扶綏縣“限桉、禁桉”的原因。
(4)有人說桉樹是“生態殺手”,你是否贊同此觀點?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發布:2024/12/31 18:0:1組卷:6引用:2難度:0.3 -
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廣西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全國70%的水果都可以在此找到生存的地域,既有熱帶、亞熱帶水果,也有溫帶水果。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水果,對光熱要求較高。每年9-10月,是火龍果開花、結果的關鍵時期,廣西南寧市式鳴區火龍果基地使用夜間催花補光產期調節技術(在每一個火龍果的架子上裝一個大燈泡),保證火龍果正常生長。南寧火龍果企業研發出火龍果果醬、果餡、果酥、果汁等20多個深加工產品。目前,系列產品已投放市場。
(1)簡述我國70%的水果都可以在廣西找到生存地域的原因。
(2)廣西火龍果的上市時間比海南晚,說明其主要原因和有益之處。
(3)簡述武鳴區火龍果基地使用夜間催花補光產期調節技術的地理意義。
(4)說明南寧市發展火龍果深加工的意義。發布:2024/12/31 17:30:2組卷:7引用:5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