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萬物皆有分寸
黃小邪??①古人講,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何為分寸?該是知謙卑,懂進退,舉止有度,言談得體。為人處世最是不懂分寸易吃虧,譬如驕縱傲慢,自以為是,刻意表現自己,完全不給他人留有下余地。
??②三國時期,曹軍進退兩難。有部下向曹操詢問守夜指示,曹操脫口而出:“雞肋。”士兵不明曹操深意。楊修則洋洋得意地講:“雞肋這東西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主公這是準備打道回府了啊。”曹操聽后大怒,當即便以擾亂軍心之罪斬殺了楊修。
??③細想,全軍上下怎會無人懂得曹操的深意,只不過有人看穿不戳穿,而楊修則犯了大忌,不懂分寸,自作聰明,導致英年早逝。
??④前不久,參加一場劇本研討會,原也是思想交鋒,互相勉勵,可偏偏就有一位編劇很不懂分寸。某創作者無意間講起自己失敗的經歷,該編劇便當眾追問其失敗的原因,失敗后的感想如何,甚至拿自己成功的經驗與人家作對比,絲毫不給對方留情面。對方回避無果,一再陷入難堪,場面尷尬至極。據說,后來該編劇被資方解除了合作關系。理由是,與一個毫無分寸者共事,恐怕他的張揚跋扈會拖累團隊;一個做事不懂分寸、毫無謙卑之心者,藝術境界恐怕也不會太高。
??⑤國人向來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講究適可而止。做飯講究火候,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一過,飯菜易焦。作畫講究留白,畫作太滿,易生逼仄;空白太多,易陷空洞。做人講究分寸,克制過度,顯得失真;肆無忌憚,容易逾矩。如此,行事有度,便格外要緊。
??⑥身邊常有那種自以為與朋友很熟而毫無分寸者,他們舉止輕浮,習慣開過分的玩笑,嘗試挖掘他人的隱私,不留情面地詰責對方,給他人帶來了不便與傷害,還反問,我哪里錯了?顯然,這是不懂適可而止、不越雷池的分寸感。
??⑦有人講,分寸感是由內涵沉淀而成,是對自己或他人的合理認可,它常常使一個的境界高下立見。
??⑧村上春樹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演講時,主辦方請他選擇發言的語種,他放棄了母語,選擇用并不流利的英語發言。記者問,會場有同聲翻譯,為何不用更自如的日語發言?他解釋,自己作為一位作家,使用母語容易在豐富的辭藻中夸夸其談、自我膨脹,給人以自大的感覺,而有悖本意。相反,使用英語自己能更誠懇,也更能克制自己。
??⑧村上春樹用另一種方式將他的謙卑與分寸感,巧妙地傳遞給了讀者。此是修養,也是境界。
??⑩作家賈平凹曾講過一個故事:某朋友有口吃,說話很慢。有一次,路上遇到人問路,不巧的是,問路者也有口吃,朋友便一言不發地看著他。過后,賈平凹問朋友為什么不說話,朋友答,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他會以為我在模仿、戲弄他。
???對于如何說話,何時沉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而最好的標準說是分寸二字。
???萬物皆有分寸,分寸因人而異,做人恰如其分,行事恰到好處,進退有度,可謂把握分寸。
(選自《知識窗》2019年第7期,有刪改)(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第⑧段“村上春樹用另一種方式將他的謙卑與分寸感,巧妙地傳遞給了讀者”中,“另一種方式”指的是什么?
(3)第⑤段畫線的句子有何作用?
做飯講究火候,火候不到,眾口難調;火候一過,飯菜易焦。作畫講究留白,畫作太滿,易生逼仄;空白太多,易陷空洞。
(4)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答案】(1)萬物皆有分寸,我們要知謙卑,懂進退,舉止有度,言談得體。
(2)指的是村上春樹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演講時,主辦方請他選擇發言的語種,他放棄了母語,選擇用并不流利的英語發言,以免夸夸其談、自我膨脹,給人以自大的感覺。
(3)此句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論證了本段段首的“國人向來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講究適可而止”這一觀點。
(4)本文首先提出了“萬物皆有分寸,我們要知謙卑,懂進退,舉止有度,言談得體”的中心論點,然后又舉例論證了不懂分寸的危害,接著又進行對比論證,證明“凡事適可而止”的觀點,最后發出號召,希望人們“做人恰如其分,行事恰到好處,進退有度,可謂把握分寸”。
(2)指的是村上春樹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演講時,主辦方請他選擇發言的語種,他放棄了母語,選擇用并不流利的英語發言,以免夸夸其談、自我膨脹,給人以自大的感覺。
(3)此句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論證了本段段首的“國人向來推崇中庸之道,凡事講究適可而止”這一觀點。
(4)本文首先提出了“萬物皆有分寸,我們要知謙卑,懂進退,舉止有度,言談得體”的中心論點,然后又舉例論證了不懂分寸的危害,接著又進行對比論證,證明“凡事適可而止”的觀點,最后發出號召,希望人們“做人恰如其分,行事恰到好處,進退有度,可謂把握分寸”。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7 10:35:59組卷:6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文字,回答以下各題。
弘揚好學之風
①讀書歷來都是修身養性的重要途徑,學問多寡也是衡量人品道德的重要標準。從古至今,凡是有所成就的人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熱愛學習。他們孜孜不倦,刻苦學習,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習近平總書記發表講話時指出“好學才能上進,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好學之風,使之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禮記》中有言,“學然后知不足”。孔子認為,一個人想要增長學識,就要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就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旁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么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后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③學習不僅能增長學識,更是成就一番事業的強大動力。古代很多官員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并沒有放棄學習,幾乎個個都是飽學之士,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將,他們下朝回家后,大都在讀書學習、吟詩作畫。我們所熟知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無不是如此,例如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王安石、蘇軾、范仲淹,清代的林則徐、左宗棠、曾國藩等,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學家。
④古人將勤學善學的精神概括為:“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無論是少年求學,考取功名以期建功立業;還是中年學思并重,積淀人生的厚度;抑或是垂垂老矣依舊不肯放下書本。一個好學之人會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由于從古至今人們對學習的推崇,使得我們的歷史史冊記載了許許多多勤奮好學的故事。董仲舒專心攻讀,孜孜不倦。他的書房后有一個花園,綠植清新悅目,花朵爭奇斗艷,即便如此,他仍能專心致志讀書學習,以至于三年時間沒有進園觀賞過一次。董仲舒如此專心致志地鉆研學問,使得他成為西漢著名的思想家。由此可見,對于成功者而言,人的一生就是好學的一生。
⑤堅持學習需要付出艱辛,一時做到容易,長期堅持卻難,終身不輟更難。因此,只有堅持不懈、積少成多,才能有所收獲。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成熟的,沒有生而知之者,都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堅持學有所思,把知識變為智慧。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如饑似渴地學習,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至千里、集細流成江海。
⑥我們現在提倡學習型社會,應該把學習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只有不斷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拋棄。我們要不斷提高完善自己,始終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堅持終身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選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第②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請用簡潔的語言分析選義第④段的論證思路。
(4)對選文內容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從古至今,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熱愛學習、刻苦學習,從而不斷豐富、提高、涵養和完善自己。
B.“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這種勤學善學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將學習融入自己的一生中。
C.古人認為,治天下者先治心,治心者先治己。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學樂學,堅持不懈地學。
D.我們不但要向書本學習,還要向實踐學習,把讀書學習與加強道德修養緊密地聯系起來,把讀書學習當作一種生活態度。發布:2024/12/27 3:0:1組卷:19引用:2難度:0.4 -
2.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嘗試錯誤 ①現代西方教育中有“嘗試錯誤”的理論;五百年前,明朝人沈君烈就提出“終日學終日誤,終日誤終日學”的觀點。可見,在錯誤中學習,勇于嘗試,就有機會獲得成功。
②楚漢相爭時,項羽的失敗,就在于他不知道在錯誤中學習。每當他有所主張,左右總是連聲稱“是”,欽佩拜伏。一直到死,他還錯誤地認為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平時在百戰百勝中,他愈來愈自負。大難臨頭了,還在高唱“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難以放下身段,從自負的巔峰走下來,弄到無顏回江東的地步,結果只有死路一條。
③劉邦的成功,得益于在錯誤處注意學習。有人當面指責他,不應該一面洗腳一面和長者說話;有人暗暗提示他,不應該在韓信求封齊王的使者面前發脾氣;有人誠懇忠告他,不應該迷戀各國佳麗,要趕快遷都回關中去……他總會幡然醒悟,在錯誤中學到很多,終于獲得事業的成功。
④由此想起《潛虛》上的一句名言:“項羽日勝而亡,高祖日敗而王。”因為缺少學習改進的機會,自始至終固守一套僵化的戰略,所以日勝反而滅亡;因為在失敗之中善于學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所以日敗反而稱王。
⑤古語也有“學書紙費,學醫人費”的說法。不費紙,學不好寫字;不費人,學不好醫術。一位成名的書法家,送你一幅字,在背后不知他撕毀了多少張紙,才成就這一幅字。更不要去細數他當年學習過程中墨池皆黑、廢紙成堆的境況了。一位醫術精湛的大夫,必然診治得多,觀察得多。也累積了許多誤診的教訓。古諺說:“巧者不過習者之門。”只要不怕錯誤,反復學習,便能達到巧妙的境地。
⑥“逐日淘沙定有金”,成功的金磚就是從淘洗錯誤的沙礫中誕生的。有志者,不但不應為錯誤、失敗而氣餒,反而應該以失敗為師,在錯誤中汲取教訓,從而走向成功的彼岸。
(1)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選文②③兩段的順序能否調換?請說出理由。
(3)請簡要分析選文第⑤段的論證思路。
(4)請為文章補充一個事實論據或道理論據。發布:2024/12/27 3:30:2組卷:50引用:4難度:0.8 -
3.閱讀《自尊》一文,回答問題。
自 尊 ①說到自尊,人們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這自然是不錯的。但是,最近看到幾位大師逸聞,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別人中實現的。
②錢學森家里的炊事員曾經說,錢老每次下樓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錢老兒子錢永剛聽了炊事員的話后,也學了父親的樣子,每逢去餐廳吃飯,都穿戴整齊,他也要做尊重他人的人。
③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已有眼疾,在嶺南大學居住的兩層樓房的一樓給學生上課。當時選修他課程的不過五六人,陳先生絕不因選課學生多少影響他的講課。夏天,他身著便裝與助手一起在樓下工作,每當學生到家里聽課,他都要自己拄杖扶梯緩步上樓改換夏布長衫,然后才下來上課。看著老師摸索著下樓的身姿,學生們感動不已,為師的高大,在他們心中已然聳立。
④當前,在社會中,一些人關注更多的是自我尊重。他們目中無人,裝模作樣,虛偽失真,故作姿態,這種看似自我尊重的過分表達,表現出的卻正是不尊重別人的自我膨脹,是沒有自信的無意識流露。
⑤與這些人相反,有些大師甚至在遭受欺凌和侮辱,人格遭到踐踏的時候,還仍然具有表達尊重別人的強烈愿望。他們被剝奪了所有表達自尊的手段后,唯一可以表現的,就是穿戴整齊地向這個世界告別。傅雷先生在“文革”時被抄家后,所有家具貼上封條,他太太到朋友家借了干凈衣服,夫婦兩人穿了整潔的衣服上吊自盡了。整潔的衣著成了他們表達對這個世界和對周圍人尊重的最后方式。
⑥由此可見,在生活中,你保持著對人的謙恭,人們便在你的謙恭中讀出涵養和文明,心中會由衷地尊敬著你。
(選自《錢江晚報》有刪改)(1)寫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2)本文運用了
(3)第⑤段中傅雷先生的事例,能不能與第②段錢學森和第③段陳寅恪的事例顛倒順序?請說明理由。
(4)讀完本文,請結合自己的一次經歷,談談你對“自尊”的理解。發布:2024/12/27 3:0:1組卷:6引用:4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