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材料,完成“物候與節氣”的相關問題。
          【材料一】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對天地變化的觀察、舉例和感受,無外乎兩個角度,一是以大觀小,一是以小見大。二十四節氣以大觀小,是把對天地四時之變的大總結,體現在了一個個具體節氣的確定與劃分上,古人的眼光遍及天相、季候、農事、生物、風俗各層面,從天地的大變化來認識具體的事物與現象。七十二候則以小見大,在大千世界無窮無盡的“物”與“相”中,古人精心選擇了那些他們認為最生動、最鮮明、最能代表宏大之變的對象,總結出反映節氣演變的物候,其中貫穿著“一葉知秋”的智慧,深得“一花一世界”的精髓。
                不管是從哪一個角度來觀察認識宇宙世界,中華民族那些最有智慧和賢德的先人都充滿了對天地對生命的熱愛與感恩。我們細細品味一個個節氣、一個個物候的更替與命名,追隨四季變化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生命歷程,會發覺每一個時節都有無可替代的美麗與內涵,每一個時節都應該被視為最好的安排。包括大寒大暑,也透露著世界對于我們的英勇與敬畏、堅強與奮斗精神的激發和啟迪。
          ——王蒙《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侯》【材料二】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復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數據反映氣溫、濕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于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里,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竺可楨《大自然的語言》【材料三】
                我國古人將春分時節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玄鳥至,二候雷乃發聲,三候始電。”春分時節,除了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區和北緯45°以北的地區外,我國各地日平均氣溫均穩定升達0℃以上。此時嚴寒已經逝去,氣溫回升較快,尤其是華北地區和黃淮平原,日平均氣溫幾乎與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區同時升達10℃以上。遼闊的大地上,岸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桃紅李白迎春黃。
          ——《中國氣象報》(1)提取材料一中劃線句子的主干。
                中華民族那些最有智慧和賢德的先人都充滿了對天地對生命的熱愛與感恩。
          (2)材料二中運用了哪幾種說明方法?
          (3)對三則材料內容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反映了古人對天地變化的觀察,以及對天地對生命的熱愛與感恩。
          B.活的生物是物候觀測使用的儀器,它們非常復雜、靈敏,所以不容易掌握。
          C.材料三中劃波浪線的部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D.古人春分時節的三候,說的是春分后,燕子即玄鳥便從南方飛回來了,下雨時天空打雷并伴有閃電。

          【答案】B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0 8:0:9組卷:12引用:2難度:0.5
          相似題
          • 1.下列各項中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br />①近日,公安部交管局在全國范圍開展“一盔一帶”安全守護行動
            ②人們對“一盔一帶”并不陌生,其安全意義不言而喻。③是否系安全帶、戴安全頭盔,能明顯減少傷亡事故。④調查數據顯示:在一次可能導致死亡的車禍中,安全帶的使用可使車內人員生還的幾率提高60%。
            ⑤這一舉措讓公眾認識到“一盔一帶”的重要性,⑥增強群眾佩戴安全頭盔、使用安全帶。

            發布:2024/9/2 3:0:9組卷:95難度:0.5
          • 2.閱讀語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題目。
                  ①文化認同是個人認為自己歸屬于某一文化或民族群體的感覺,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表現形式。②本質上說,文化認同是對某一文化的信仰、價值觀、道德規范和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認同。③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基礎,是國家向心力的動力和源泉,是維系整個民族、國家群體的精神支柱。④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前提是
             
            、
             
            。⑤如果沒有文化認同,就無法形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
             
            無法形成文化自信。
            (1)請提取第②句的主干,并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2)請將下面的語句分別填在第④句的橫線上。(只填序號)
            A.文化認同        B.國家認同
            (3)第⑤句需補上一個恰當的關聯詞語,請將關聯詞語寫在下面的橫線上。

            發布:2024/11/1 9:30:2組卷:150引用:4難度:0.8
          • 3.下列選項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h2>

            發布:2024/10/2 0:0:1組卷:53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