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科學家發現DDT具有良好的殺蟲效果,但隨著DDT的使用,發現害蟲具有DDT抗性。對害蟲抗性的形成人們提出兩種假說:①是DDT誘導基因突變的結果;②是DDT對抗性害蟲進行選擇的結果。為此科研人員利用果蠅進行了以下實驗,分析回答:
實驗一:在果蠅群體繁殖過程中,每代都用DDT處理,且逐代增加DDT劑量,10代后檢測果蠅的DDT抗性。
實驗二:取20個培養瓶,標記為1~20組,每瓶中飼養一對雌雄果蠅,繁殖一代后隨機選取一半檢測DDT抗性,然后選取抗性最強組留下的一半果蠅再重復實驗,共重復9次。重復實驗中逐代增加DDT劑量檢測DDT抗性。
(1)選擇果蠅作為本實驗材料,這是因為果蠅 子代數目多、繁殖快、易飼養等子代數目多、繁殖快、易飼養等。(至少答出兩點)
(2)在果蠅種群中不同果蠅的DDT抗性存在差異,體現了生物的變異具有 不定向不定向性,體現了生物多樣性中的 基因(遺傳)基因(遺傳)多樣性;實驗二重復實驗中檢測果蠅DDT抗性時,逐代增加DDT劑量的目的是 選擇出抗藥性更強的果蠅進行下一次實驗選擇出抗藥性更強的果蠅進行下一次實驗。
(3)上述兩個實驗在10代后檢測果蠅的DDT抗性基本一致,這一結果支持的假說是:果蠅具有DDT抗性是 DDT對抗性害蟲進行選擇DDT對抗性害蟲進行選擇的結果。
(4)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對實驗過程進行分析:
①種群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不同培養瓶中的果蠅存在 地理地理隔離。
②經過10代后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是否發生了進化?是是。(填“是”或“否”)簡要說明理由 種群的抗藥性基因頻率發生改變種群的抗藥性基因頻率發生改變。
③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是否為新物種?否否。簡要說明理由 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與原來的果蠅沒有產生生殖隔離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與原來的果蠅沒有產生生殖隔離。
【答案】子代數目多、繁殖快、易飼養等;不定向;基因(遺傳);選擇出抗藥性更強的果蠅進行下一次實驗;DDT對抗性害蟲進行選擇;種群;地理;是;種群的抗藥性基因頻率發生改變;否;獲得的DDT抗性較強的果蠅與原來的果蠅沒有產生生殖隔離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28 8:0:9組卷:16引用:1難度:0.7
相似題
-
1.某種魚生活在相鄰但彼此隔離的2個池塘中。在捕食者多的池塘,魚短時間快速的游動;在捕食者很少的池塘,魚長時間連續的游動。進一步實驗發現,雌魚表現出對原種群雄魚更強的交配偏好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兩種群間魚的運動能力差異受捕食者數量的影響 B.雌魚的交配偏好性不利于兩種群的基因交流 C.解除地理隔離后兩種群的基因庫差異可能逐漸減少 D.雌魚交配偏好性的出現說明已形成新的物種 發布:2024/12/17 11:30:2組卷:29引用:3難度:0.6 -
2.如圖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種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屬于同一物種,都以物種丙作為食物。由于地理隔離,且經過若干年的進化,現在不能確定甲和乙是否還屬于同一物種。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若甲和乙在一起還能進行自由交配,則它們就一定不存在生殖隔離 B.甲、乙與環境之間的生存斗爭,對生物進化是不利的 C.若甲和乙仍然為同一物種,則它們具有共同的基因庫 D.自然選擇使甲、乙和丙的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發布:2024/12/15 3:30:1組卷:31引用:6難度:0.5 -
3.由于地震而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兩個小島,某時間段內島上鳥的種類和數量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如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甲島較乙島鳥種類增加更多,可能是甲島的環境變化更大 B.兩島上的鳥類存在地理隔離,不同種的鳥類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C.兩島上鳥類的種類雖然不同,但最終兩島上鳥類的數量趨于相同 D.兩島的鳥類各形成一個種群基因庫,且兩個基因庫間的差異越來越大 發布:2024/12/8 19:0:1組卷:56引用:1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