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闡釋“鄉土中國”性質的角度,填寫下表,比較兩種社會結構模式的差異。
差序格局 | 團體格局 |
鄉土社會的結構模式 | 西洋社會的結構模式 |
一切價值以“己”為中心,主張自我主義 | 在團體的人對于團體的關系都是相同的,主張個人主義 |
系維著私人的道德 | ① 人人平等,一視同仁 人人平等,一視同仁 |
群己關系是相對的,具有伸縮性 | 團體界限分明 |
② 依靠“禮”維持這一格局 依靠“禮”維持這一格局 |
依靠“法”維持這一格局 |
【答案】人人平等,一視同仁;依靠“禮”維持這一格局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33引用:4難度:0.7
相似題
-
1.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中國的鄉村“是一個‘熟人’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鄉親的交往,全憑相熟度、關系度。請你根據《鄉土中國》相關內容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感受,寫出對“熟人社會”的思考。
要求:觀點明確,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不少于80字。發布:2024/12/17 4:30:2組卷:46引用:3難度:0.7 -
2.下列運用《鄉土中國》的觀點與理論進行的判斷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們平常經常會說“落葉歸根”“不離故土”,中國的老人還經常會講“我已經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費孝通先生認為,這個“土”字雖然用得很好,但聽起來多少有些“土氣”和貶義。 B.中國古人喜歡“學而時習之”的原因,是因為那時候每天面對的新問題其實沒有那么多,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斷地重復,只要這個村子里邊有一個像孔子那樣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你請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機的團結會容易形成禮俗社會。 C.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一個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擴張的這個動作,就叫作“推”。所以孔子講“推己及人”。孟子評價孔子“善推而已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達達人”這些都是一個由內向外推的過程。 D.每一次技術的重大變革都會帶來一大撥的時勢權力。當機器發明的時候,當內燃機發明的時候,當汽車發明的時候,當電報發明的時候,當互聯網、手機、短視頻,一個一個的社會變革出現的時候,你能不能抓住,就代表著你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內獲得時勢權力。 發布:2024/12/31 8:0:1組卷:35引用:3難度:0.7 -
3.《鄉土中國》閱讀。請以《紅樓夢》中的相關人物或情節為例,解讀《鄉土中國》中的“家族”“男女有別”“差序格局”或“禮治秩序”中的任意一個章節或核心概念。要求:言之有物,150字左右。
發布:2024/12/19 18:30:1組卷:29引用:3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