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近段時間,人工智能“續寫”名著的現象受到輿論聚焦。在人工智能的“作品”中,“林黛玉大戰孫悟空”之類“腦洞大開”的情節紛紛亮相,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預料。面對《聊齋志異》里的經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創作出了“蒲松齡筆下的狼襲擊了多個城市卻無人能敵”的現代式情節。一時間,圍繞著人工智能的“創作能力”,產生了不少討論。許多人不禁想問:人工智能在創作領域能否取代人類?有朝一日,我們看到的文字作品會不會被人工智能“包攬”。
                其實,這已經不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展現“創作能力”。前幾年一度流行的“AI寫詩”,便曾賺足輿論的目光。當時,“AI小冰”的詩歌大獲好評,其“創作水平”遠超文化素養一般的普通人。但事實上,人工智能的“創作”基于強大的算法與數據儲備,背后是嚴密的邏輯與計算,與人類的藝術創作有本質不同。當下的人工智能再“智能”,也不具有情感與思想,而文學創作區別于其他事物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它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的表達,必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美國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中指出:文學是凝聚著個體體驗的、溝通著人際情感交流的語言藝術。錢谷融先生也提出過“文學是人學”。說到底,文學創作是一種精神活動,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都具有極強的個人思想與情感表達力,人工智能僅憑數據計算,并不足以使其獲得這一能力。
                中國古人講:“文章憎命達。”作者特殊的人生經歷,造就了許多獨特的文學作品。如果沒有個體與國家的苦難,杜甫很難寫出“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樣的千古名句。同理,《紅樓夢》這樣偉大的作品也飽含了作者的血淚。情感的抒發、改造與升華,造就了動人心魄的佳作。這些與人緊密相關的東西,很難在人工智能身上得到體現。
                從這一點來說,當下的人工智能,就算寫出來的作品再“像樣”,也無法取代人類進行真正的文學創作。其最高的上限,也只不過是精巧的“模擬創作”——這些成果看起來像文學作品,但本質上并不是真正的創作。
                當然,如果我們放寬對“創作”的定義,還是應當承認:人工智能的寫作,在很多領域有不小的價值,甚至可以取代一部分人類的工作。此前,有人提出可以在媒體領域引入人工智能,輔助新聞寫作。而中國地震臺網的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已經可以在短短幾秒鐘的時間里,發布最新的地震消息。僅就速度而言,動作再快的媒體人也不可能比人工智能更快。不過,即便是在新聞寫作上,人工智能也無法徹底取代人類。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對新聞事件的點評與解讀,都是超出人工智能能力之外的事。
                人工智能對人類工作的取代情況,需要針對具體情況加以分析。利用人工智能服務我們的生活,這個思路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也不必過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創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學進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開展幾乎所有繁重勞動的地步,文學創作仍會是捍衛人類精神力量的寶貴園地。
          (摘編自黃西蒙《人工智能真的能“創作”文學作品?》)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C
          C

          A.人工智能的“創作能力”是由人工智能強大的算法與數據儲備來決定的。
          B.人類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是人工智能“創作”與人類的藝術創作的本質區別。
          C.人工智能寫作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學創作,因此沒有必要發展人工智能寫作。
          D.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寫作與杜甫特殊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B
          B

          A.文章從人工智能“續寫”名著的現象引出對人工智能在創作領域能否取代人類的討論。
          B.文章引用美國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和錢谷融先生的話,意在反對人工智能“創作”。
          C.文中列舉中國地震臺網的事例,證明了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一部分人類的寫作工作。
          D.本文論證條理清晰,分析客觀、理性,肯定了人工智能“創作”存在的價值。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只有人工智能才能創作出“蒲松齡筆下的狼襲擊了多個城市卻無人能敵”的現代式情節。
          B.“AI小冰”“創作水平”遠超文化素養一般的普通人,這是過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創作能力。
          C.在新聞寫作上,人工智能缺乏對新聞價值的判斷以及對新聞事件點評與解讀的能力。
          D.在媒體領域可以引入人工智能輔助新聞寫作,因為新聞寫作不需要個人思想與情感表達。

          【答案】C;B;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5/27 14:0:0組卷:4引用:2難度:0.6
          相似題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在凝視故鄉中審視自我
            ——讀散文集《結廬在人境》
            若水
                  房蒙的散文集《結廬在人境》首篇是《故鄉》,可見“故鄉”二字于作者和本書有著特殊意義。作者在書中稱他的故鄉為溪坪——我知道這只是一個化名——這個地處沂蒙山區的靜僻山村,是作者幼年時期生長的地方。這里有著具象的山水風景和生動的鄉土人情,飽含著陽光和泥土的芬芳。作者把自己投入到與故鄉的關系之中審視、發現自我。
                  書中的故鄉更多是一個文學象征意義上的場所,是一個已經過濾和淘汰掉痛苦記憶的地方。它裝載著作者的生命原點、記憶起點,以及追求“真善美”人生價值觀的初始點,潛藏著當初為什么而出發的原始密鑰,是隨時可以回歸的心靈家園和精神棲息地。作者曾在書中反復提及一頂斗笠,那是在自認為已非小孩子之際,斗膽向母親申請由自己專門在集市挑選的斗笠,體現著個人自由意志的初步形成。作者在《藍色翅膀》中專門詳細描寫了斗笠被風吹走的過程。這在現實生活中本是一件極其普通的事,但作者卻一直耿耿于懷。一個人在衡量自己的物件時,首先看重的應該是它們在生活中的意義,這才是最為珍貴、最為本真的生活態度。這頂斗笠其實不再是斗笠本身,已經文學意象化了。這是故鄉一段已經消逝不見的美好時光,也是作者個人再也回不去的童真歲月,代表了他對真善美的孜孜追尋。
                  作者經常在記憶中的故鄉穿梭,通過與現實的人和事對比,去體味人間真情,去思考人生的意義。在《肖》一文中,作者通過對比兒子與自己幼年時異曲同工的種種荒唐表現,展現了愛與寬容的力量,讓人體會到了生命傳承的意義。但有時,成長卻也意味著失去。我們這一代人,是典型的“過渡人”和“半截人”。在農村長大卻又在城市定居,是根植于土地上的作物,卻又在高樓大廈的半空中存活,身處現代工業文明社會,卻又飽受農業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這使得我們的思想行動呈現出明顯的矛盾和猶疑特征:討厭喧囂卻又害怕孤獨,享受人間煙火卻又渴望精神家園,不愿隨波逐流卻也不想踽踽獨行,思想上堅守傳統,行為上卻又放棄傳統,常常在健身房里揮汗如雨卻又很少能夠靜下心來享受心靈沉思的安寧。所以,作者在自我介紹時寫道:“思想開放的行動保守派,樂觀曠達的悲觀主義者,田園既蕪的心為形役人。”在作者看來,那頂落在懸崖半空、被斜坡上的荊棘勾住的斗笠,正是他目前心境的寫照。斗笠,這個農耕文化的象征,被風這個時間的具象吹到上下無著的尷尬境地,不正是作者逃離鄉野、投身城市,卻又對鄉村生活念念不忘的畫像嗎?
                  面對這種成長和時代困惑,作者在以故鄉為具象載體構造的心靈空間中,進行了深入思考。從藏區高原途中的悲憫,到遼闊大草原上的頓悟,從克孜勒蘇河畔的隨想,到天荒坪小鎮的沉思,都留下了作者思考的印記。《大地》開頭作者說:“我也曾于暮色四合時分疾行在鄉野的路上,是的,歸家的路上。如今還能真切地體會到那種歸家的急切,仿佛腳步再慢一些,我就會被攔阻在外面的世界,從此失去走進家門的資格。”通過這本散文集,作者寫出生命是從出發到回歸再認識、再發現的歷程。回歸的過程,就是體味愛、發現生活本質的過程。作者筆下的心靈故鄉,讓人時時能夠感受到一種難得的寧靜、充實和滿足,這源自作者內心的真誠。
                  一本好書,總能讓讀者從中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品讀《結廬在人境》,我似乎總能在恍惚中看到自己,也總感覺它是能夠安神靜氣的一杯清茶,含有能夠幫助我們蘇醒記憶的神奇配方,借助這些記憶密碼,也許就能夠找到回歸心靈故鄉的路。
            (摘編自2019年11月06日《光明日報》)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結廬在人境》中的故鄉溪坪只是化名,不能寄托作者對自己真實家鄉無盡的熱愛。
            B.從房蒙自我介紹可以看出,他天生就是一個在思想行動中呈現矛盾和猶疑特征的人。
            C.為了對成長和時代的困惑進行深入思考,房蒙以故鄉為具象載體構造了心靈空間。
            D.房蒙用真誠構建的自己筆下的心靈故鄉,讓人感受到一種難得的寧靜、充實和滿足。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展開論證,本論部分論證角度豐富,層次清晰。
            B.文章中斗笠是一個重要物象,作為論據在本文不止一次出現,但論證的觀點不一樣。
            C.本篇文章采用了引用和對比的論證手法,既闡述房蒙的觀點,又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D.文章末段論證了《結廬在人境》對我的影響和啟發,較好的達到了圖書推介的目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人衡量自己的物件時,最為本真的生活態度應該是首先看重它們在生活中的意義。
            B.從文中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若水和散文集《結廬在人境》作者房蒙有著經歷的共通性。
            C.如一本書不能讓讀者看到自己或生活的影子,找到回歸心靈的路,它就不是一本好書。
            D.有人說“書評是對書籍進行價值判斷后的成果”,這與本文作者的書評理念是一致的。

            發布:2024/12/31 20:0:1組卷:19引用:4難度:0.7
          • 2.閱讀下文,完成文后題目
            差序格局(節選)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語。“私”是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分的問題。
                  西方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團體,團體是有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這種格局不妨稱之為團體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朋友說他要“帶了他的家庭”來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國,這句話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近的人物。
                  為什么我們對家庭這個概念這樣不清不楚呢?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波紋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像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就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這種伸縮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費的西方社會,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進入團體得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暖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方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
                  以“己”為中心,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紋,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講究人倫,“倫”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于這“己”,得以禮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以“己”作為中心的,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團體不能抹殺個人。
                  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族,為了族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這和《大學》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在條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內向和外向的路線、正面和反面的說法。這種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棱兩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在西方社會里,做人民的無法逃于該團體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們不能把國家弄成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于是他們有憲法、有法律、有國會。在我們的傳統里,“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著手的,具體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1)下列關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個人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表現為由內向外的推浪形式,把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界定得很清楚。
            B.差序格局具有伸縮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親戚,這個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關系越來越疏遠。
            D.在傳統的差序格局社會中,要求每個人“克己”“修身”,做到“木立而道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就會是一條通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A.在西方社會,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給父母交膳宿費,這是團體格局意識的體現,他們對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會里,任何個人無法逃于團體之外,他們個人不能把國家弄成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這是因為有憲法、法律、國會的約束監督。
            C.與中國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團體格局的主要問題是權利問題,爭的是權利,主張團體內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
            D.朋友說要帶全家來看望你,如果這個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確知道客人的數目;如果這個朋友是中國人,你就可能不確定會來幾個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看起來是社會公德問題,其實是“私”的問題,說到底,與社會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們的“家”講人情冷暖,有錢有勢時可以容納所有親戚,大家攀關系、講交情,其樂融融;一旦“樹倒猢猻散”,就讓人感到世態炎涼。
            C.儒家講求“倫”“推”的前提是先承認“己”,對于“己”,得以禮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應該“先治其國,后齊其家,再修其身”。
            D.中國傳統社會也倡導犧牲精神,不過犧牲是為“公”還是“私”不好確定,站在任何一個圈里,向外看是為私,向內看也可以說是為公。
            (4)下列對《鄉土中國》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寫道:“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會有變動。”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鄉村封建依附關系的嚴格。
            B.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這表明“禮”和“法”都是依靠權力機構推行的。
            C.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說( 中國古代)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其根源是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D.費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5)下列對《鄉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后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于此“鄉土性”。
            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鄉土社會是面對面的社群,長期的相處使他們甚至不用面對面就能憑借腳步聲辨認對方,而文字的傳遞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規定其正確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
            C.中國家的擴大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軸,而在中國,父子是主軸。在鄉土社會中,同性別同年齡的人待在一起,這是社會養成的性格。
            D.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動時,其所到的新地也會與來處的舊地產生一定的聯系,比如用舊地來命名新地。一個村子的新客很難被當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與他人不講人情的討價還價、算賬和做生意,從而發展商業。

            發布:2024/12/19 4:30:2組卷:6引用:2難度:0.5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在人類發展道路的圖譜上,文化基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文化基因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遺傳密碼,文化基因的不同使得各民族文化呈現出巨大差異。中華文化崇尚“以民為本”、追求“天下為公”,我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國歷史傳承和文化傳統決定的。
                  西方傳統政治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誕生在商業經濟之上,以個人為核心,以正義、法治、分權、自由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而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則是一種誕生在農業經濟之上,以王權為核心,以民本、統一、德治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三權分立的多黨制競爭在西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土壤,而在中國則行不通,這已為近代中國的政治實踐所證明。我們黨一貫重視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所蘊含的道德精髓,注重挖掘和闡發“民本”思想的時代價值,并將之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民本”的思想精髓成為中國道路行穩致遠的重要智慧源泉。
            “均富”一直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價值追求。孔子說過:“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縱覽世界歷史發展,一個國家與階級的墮落乃至毀滅,往往是因為社會財富的分配不均,從而使得兩極分化的矛盾日趨凸顯,這幾乎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共性。實現共同富裕,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發展必由之路的高瞻遠矚,也體現了對幾千年來中華文明”均富”思想和價值目標的傳承,“不患寡而患不均”蘊含著對未來社會發展目標的期待,自然成為堅持共同富裕基本原則的文化土壤。
                  和諧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占據重要位置,“和而不同”和為貴”“天人合一”等都有和合、和諧、協調的含義。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既是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一種國家治理共識,同黨對我國國情、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密切聯系,也同歷史延續中的中國古人對社會建設的美好要求有關。
                  在處理國家與國家關系的基本價值取向上,中國道路的基本特點是把和睦相處、和平發展放在首位。同崇尚競爭和“叢林法則”的西方文化不同,中華傳統文化是一種和平文化,追求的是“協和萬邦”。馬克斯?韋伯就認為,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是“和平主義性格”的,它與西方新教的擴張性性格截然不同。中國人民在和平文化的影響下,對內重視道德教化,主張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對外重視睦鄰友好,主張各國和平共處。和平發展思想是中華文化的內在基因,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周邊外交的基本內涵。中國自古倡導“強不執弱,富不侮貧”,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鄭重承諾。
            (節選自夏興有《中國道路的文化基因》)(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化基因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遺傳密碼,在人類發展道路的圖譜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B.西方政治文化是一種以個人為核心,以正義、法治、分權、自由和商業經濟為主要內容的。
            C.“均富”的理念蘊含著對未來社會發展目標的期待,一直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價值追求。
            D.和諧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采用對比的論證手法,以突出西方傳統政治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在內容上的異同。
            B.文章第三段引用孔子的話,論證了“均富”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價值追求的觀點。
            C.引用馬克斯?韋伯的話,論證了中國與西方在處理國家與國家關系上不同的價值取向。
            D.文章先引出話題和觀點,然后分別從“民本”“均富”“和諧”“和諧萬邦”的角度展開論述。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民族的發展道路,既受特定的經濟和政治因素影響,還取決于特有的歷史文化傳統。
            B.人類社會的歷史證明,一個國家與階級的墮落乃至毀滅,總是緣于社會財富分配不均。
            C.隨著東西方文化的不斷交流與深化,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或許也將為國人所接受。
            D.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所以要進一步挖掘傳統文化。

            發布:2024/12/17 6:0:1組卷:24引用:6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