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各題。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①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誕生于數千年前,不僅融天文、地理、歷法、氣象、農事、養生等多門學同于一體,而且還蘊含著以德修身的深刻內涵,以其強大的生命力,滲透到中華民族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指導人們進行農事活動。
                ②節氣表明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中國古代先民們是如何測定節氣的呢?這要從我們非常熟悉的計時工具--“表”和“圭”說起。
                ③表,最早誕生于中國。數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們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長的竹竿來測量日影,這根竹竿最初就稱為“表”。
                ④“圭”本是指測量土地的標準尺子,后來把測量日影的工具也稱為“圭”。圭和表的結合,就構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天文儀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觀星臺,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天文臺。整個觀星臺就相當于一個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觀測天象,將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稱“冬至”;白天時間最長的那天,叫“日長至”,又稱“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晝夜時間長短相等,把這天分別稱為“春分”和“秋分”。
                ⑥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用今天的天文學來解釋,地球軌道投影到太陽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標系,為黃道坐標系。黃經,將這個坐標系的橫軸,以春分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個等份,每份15度,為一個節氣?;疽幝墒牵好吭聝晒澆蛔兏?,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
                ⑦古人將每月的第一個節氣稱為“節”,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稱為“氣”。“節”和“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兩個節氣。二十節氣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個節氣;反映氣候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二十四節氣傳統歷法的關鍵和核心。
                ⑧二十四節氣是中華祖先饋贈給每一位子孫后代珍貴禮物,擁抱它,就是擁抱我們自己的生命質量與智慧命運。
          (1)下列說法與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項是
          D
          D

          A.古人用圭和表測量土地的長度,從而推算出二十四節氣的長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觀星臺,是歷史上最早記錄節氣變化的天文臺。
          C.春分和秋分,其實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幾天。
          D.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四季的變化、溫度的變化、天氣現象和物候現象。
          (2)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C
          C

          A.第①②段說明了中國節氣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過下定義和舉例子來說明節氣。
          C.第⑦段“各歷時15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達的意思有改變。
          D.第⑧段具體闡述了節氣帶來的影響與作用。
          (3)請根據上文有關節氣的知識,結合下面的鏈接材料,回答問題。
          【鏈接材料】
                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br />      農訪:冬至吃了面,一天長(cháng)一線。
                ①請寫出秋季里的第三個節氣。
                ②請說說農諺中“一天長一線”的意思。

          【考點】說明文閱讀
          【答案】D;C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4/20 14:35:0組卷:151引用:11難度:0.7
          相似題
          • 1.不可忽視的土壤污染    ①土壤、水、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賦予人類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四大要素。一般的污染馬上就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而土壤污染引起的不良后果要在幾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人們常常忽視對土壤污染的整治。
                  ②近年來,由于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的迅猛發展,固體廢物的傾倒和堆放量日益增多,有害廢水不斷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氣體和漂浮的塵土也不斷隨雨水降落在土壤中,導致了土壤污染。
                  ③土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土壤污染導致嚴重的直接經濟損失,對此目前尚缺乏系統的調查資料。僅以土壤重金屬污染為例,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的糧食就有1 000多萬噸,被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第二,土壤污染導致食物品質不斷下降。我國大多數城市土壤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許多地方的糧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中的鎘、鉻、砷、鉛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和接近臨界值。第三,
             
            。土壤污染會使污染物在植物體中積累,并通過食物鏈富集到人體和動物體中,危害人畜健康,引發多種疾病。另外,受到污染的土壤表土在風力和水力的作用下,進入到大氣和水體中,導致大氣污染和水體污染。
                  ④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解決辦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強對工業“三廢”的治理。其次是采用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凈化土壤。還可以通過增施有機肥、換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⑤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環保專家和生物學家都提出了讓植物來凈化土壤的新方案。他們培養出各種轉基因植物,讓它們吸收土壤中的有害物質,然后集中起來焚燒處理,這樣,經過植物吸收后的重金屬還可以提煉出來,變廢為寶,不但凈化了土壤,還獲得了貴重的重金屬。與傳統的化學、物理等除污手段相比,植物除污具有投資和維護成本低、操作簡便、不造成二次污染、經濟效益明顯等優點。
            (1)本文的說明內容除了土壤污染不被重視、土壤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之外,還有說明了什么?
            (2)第③段中加點的詞“至少”在句子中的作用是什么?
            (3)請在下邊給第③段空白處補寫一句話。
            (4)第④段中列舉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種辦法的順序能顛倒嗎?為什么?請說明理由。
            (5)為了提高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請你設計一條公益廣告。

            發布:2025/1/25 8:0:2組卷:3引用:1難度:0.3
          • 2.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問題。
                  前兩天,一條微博意外成為網絡熱門話題。網友發帖稱,“天哪,樓里有家人,貌似媳婦懷孕了,說WiFi有輻射,影響他家媳婦的健康,逐家逐戶敲門叫我們不要用……今天已經敲了4次門了?!痹撐⒉┍缓芏嗝襟w轉發。
                  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當然不是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給大眾科普一下輻射常識。因為隨著WiFi的普及,各種“想當然”的擔心還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事實上,輻射一般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則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但有時張冠李戴,就帶來了心結般的“輻射恐懼癥”。
                  生活中的電磁輻射的量級很小,比用于治療腫瘤所需要的輻射量差了上億倍的量級,比一次CT則差了近萬倍。WiFi其實與手機信號沒有本質區別,都屬于微波。目前尚無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再說了,輻射對人體傷害一般是兩種效應:一種是輻射量達到一定程度與級別,另一種是長期在輻射環境下的累積作用。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這幾年,網上網下盛傳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只是,專家早就提示,類似說法純屬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殼網發布了“十大最流行謠言”,眾多白領心中的“常識”紛紛上榜,其中就有“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的說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歐美國家的孕婦多沒聽說過防輻射服了。當然,如果媳婦懷孕就要滅了WiFi,那么,手機不能用了,電視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訊衛星最好也摘下來了。
                  對輻射危害采取合理防護,這是公共安全的底線。但如果一味將輻射妖魔化,恐怕只會因噎廢食。眼下,我們身邊的輻射源確實越來越多。然而現代生活注定離不開輻射,只須堅持“輻射防護與安全最優化”原則,既不掉以輕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電器輻射參數指標,適度遠離輻射中心,理性關注,科學防護,輻射其實也不是洪水猛獸。
            (選自《健康時報》)(1)根據選文的內容,下面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
            B.目前有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C.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D.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
            (2)通讀全文,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
            (3)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生活中的“輻射恐懼癥”呢?

            發布:2025/1/12 8:0:1組卷:24引用:2難度:0.8
          • 3.現代文閱讀,完成下列各題。
                  前兩天,一條微博意外成為網絡熱門話題。網友發帖稱,“天哪,樓里有家人,貌似媳婦懷孕了,說WiFi有輻射,影響他家媳婦的健康,逐家逐戶敲門叫我們不要用……今天已經敲了4次門了?!痹撐⒉┍缓芏嗝襟w轉發。
                  WiFi輻射成為公共議題,輿論當然不是樂在戲謔這位“中國好老公、好老爸”,而是指望藉此給大眾科普一下輻射常識。因為隨著WiFi的普及,各種“想當然”的擔心還真不少,臆想出的危害足以拍成系列科幻片。
                  事實上,輻射一般可分為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電離輻射包括核輻射、X射線等,危害較大;非電離輻射則包括紫外線、可見光、手機、電腦、高壓線、變電站、手機基站、電視廣播等產生的電磁場,危害性較弱。人們通常所說的“電磁輻射”屬于非電離輻射,但有時張冠李戴,就帶來了心結般的“輻射恐懼癥”。
                  生活中的電磁輻射的量級很小,比用于治療腫瘤所需要的輻射量差了上億倍的量級,比一次CT則差了近萬倍。WiFi其實與手機信號沒有本質區別,都屬于微波。目前尚無科學依據表明它會破壞人體DNA或蛋白質結構。
                  再說了,輻射對人體傷害一般是兩種效應:一種是輻射量達到一定程度與級別,另一種是長期在輻射環境下的累積作用。生活中電磁波輻射量,只有24小時不停地暴露在這種輻射環境下,長期累積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這幾年,網上網下盛傳仙人球、龍舌蘭是“防輻射利器”,防輻射背心更是成了天下孕婦的“標配”。只是,專家早就提示,類似說法純屬商家炒作,都是忽悠。去年,果殼網發布了“十大最流行謠言”,眾多白領心中的“常識”紛紛上榜,其中就有“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的說法。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歐美國家的孕婦多沒聽說過防輻射服了。當然,如果媳婦懷孕就要滅了WiFi,那么,手機不能用了,電視不能看了,天上的通訊衛星最好也摘下來了。
                  對輻射危害采取合理防護,這是公共安全的底線。但如果一味將輻射妖魔化,恐怕只會因噎廢食。眼下,我們身邊的輻射源確實越來越多。然而現代生活注定離不開輻射,只須堅持“輻射防護與安全最優化”原則,既不掉以輕心,也不杯弓蛇影。平日里,了解電器輻射參數指標,適度遠離輻射中心,理性關注,科學防護,輻射其實也不是洪水猛獸。
            (1)生活中的輻射并不可怕,它的科學依據是什么?
            (2)我們應該如何消除人們的“輻射恐懼癥”呢?

            發布:2025/1/12 8:0:1組卷:3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