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文言文閱讀。
          【甲】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選自《愛蓮說》)【乙】??竹似賢,何哉?竹本固,固以樹德;君子見其本,則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見其性,則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體道;君子見其心,則思應用虛受者。竹節貞,貞以立志;君子見其節,則思砥礪名行,夷險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注釋】①善建不拔:善于建樹德操堅貞不拔。②中立不倚:中正不偏倚。③應用虛受:虛心接受意見。④砥礪名行:磨礪名節品行。⑤夷險一致:通達困頓都如一。
          (節選自白居易《養竹記》)(1)《愛蓮說》的作者是北宋哲學家
          周敦頤
          周敦頤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
          沾染(污穢)
          沾染(污穢)

          ②濯清漣而不
          艷麗,妖艷
          艷麗,妖艷

          ③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聳立的樣子
          聳立的樣子

          ④牡丹之愛,乎眾矣
          應當
          應當

          (3)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②故君子人多樹之,為庭實焉。
          (4)根據文章內容填空。
          篇名 《愛蓮說》 《養竹記》
          “物”的特征 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亭亭凈植 竹性直
          竹心空
          竹心空
          竹節貞
          “志”的象征 潔身自好
          通達正直
          通達正直
          端莊雅致 正直無私 虛心受教
          砥礪名行
          砥礪名行
          主旨
          以蓮喻君子,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潔人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以蓮喻君子,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潔人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以竹喻賢人,表達了作者對賢者高貴品質的仰慕和對君子德行的追求。
          (5)請結合【甲】【乙】兩文中有關君子的風度,分別談談在做人方面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答案】周敦頤;沾染(污穢);艷麗,妖艷;聳立的樣子;應當;竹心空;通達正直;砥礪名行;以蓮喻君子,表現作者潔身自好的高潔人格和對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厭惡。
          【解答】
          【點評】
          聲明:本試題解析著作權屬菁優網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
          發布:2024/6/14 8:0:9組卷:7引用:1難度:0.5
          相似題
          • 1.閱讀(甲)(乙)兩選文,按要求完成小題。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      子墨子曰:“萬事莫貴于義。今(如果)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愿意)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義貴于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于義也……”
            (1)選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
             

            A.是亦不可以 轉轉不(《河中石獸》)
            B.此之謂失本心 回也不改樂(《(論語)十二章》)
            C.萬事莫貴 以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D.予子 既加(《送東陽馬生序》)
            (2)請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予 子 冠 履 而 斷 子 之 手 足 子 為 之 乎?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②萬事莫貴于義也。
            (4)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與乙文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你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涵是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發布:2024/12/27 1:30:1組卷:15引用:3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我所欲也/是進憂(范仲淹《岳陽樓記》)
            B.魚而取熊掌者也/屋儼然(陶淵明《桃花源記》)
            C.所惡有甚死者/萬鐘我何加焉
            D.所識窮乏者我與/一狼骨止(蒲松齡《狼》)
            (2)結合文章語句,賞析本文的語言特色。

            發布:2024/12/27 1:30:1組卷:6引用:3難度:0.5
          • 3.請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問題。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讀準字音,是閱讀古詩文的第一步。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
            ①吟鞭東指天涯  
            ②可以調素琴  
            (2)一詞多義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有仙則名/不可
            B.惟吾馨/高望重
            C.談笑有儒/哀遍野
            D.可以調琴/不相識
            (3)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翻譯:苔痕蔓延到臺階上,使臺階都綠了;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4)比較閱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好方法,請結合選文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
            選文 相關名句積累 名句賞析
            己亥雜詩
            (其五)
             
            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表現了詩人②
             
            陋室銘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通過③
             
            的手法,表現了作者與諸葛亮和揚雄一樣有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發布:2024/12/27 2:0:1組卷:8引用:3難度:0.9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