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河南省商丘市天元中學等校八年級(上)質檢生物試卷(一)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1分,共20分)

          • 1.運動是動物主動適應環境的表現,其意義是(  )
            ①有利于獲取足夠的食物
            ②有利于遷移到適宜的環境
            ③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④有利于逃避敵害

            組卷:58引用:4難度:0.7
          • 2.袋鼠前肢短,后肢長,這與它的哪種運動方式相適應?(  )

            組卷:19引用:38難度:0.7
          • 3.動物適于飛行的結構不包括(  )

            組卷:21引用:8難度:0.9
          • 4.在動物的運動方式中,能適應更廣闊空間生活的是(  )

            組卷:217引用:56難度:0.9
          • 5.紙飛機在空中運動與動物的哪種運動方式相似(  )

            組卷:18引用:1難度:0.7
          • 6.下列哪些結構適于在水中游泳(  )
            ①鰭
            ②趾間有發達的蹼的足
            ③翼
            ④趾間無發達的蹼的足
            ⑤鰭狀的附肢
            ⑥翼膜
            ⑦翅
            ⑧步行足

            組卷:38引用:5難度:0.5
          • 7.“站如松,坐如鐘”,青少年如果長期不注意坐立行的正確姿勢,骨骼會發生變形,原因是(  )

            組卷:29引用:14難度:0.9
          • 8.兒童少年造血機能比成年人強的原因是(  )

            組卷:43引用:83難度:0.9

          二、綜合題(共30分)

          • 23.閱讀下面的材料,分析并解決下面的有關問題:
            材料一:導盲犬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犬,是工作犬的一種,經過訓練后的導盲犬可幫助盲人去學校、商店、洗衣店、街心花園等。它們習慣于頸圈、導盲牽引帶和其他配件的約束,懂得“來”“前進”“停止”等口令,可以帶領盲人安全地走路,當遇到障礙和需要拐彎時,會引導主人停下以免發生危險。一條訓練有素的導盲犬會引領主人穿梭在繁忙的人流和街道中。此外,導盲犬還具有自然平和的心態,會適時站立、拒食、幫助盲人乘車、傳遞物品,對路人的干擾不予理睬,同時也不會對他們進行攻擊。
            材料二:每到秋天,北方的嚴寒氣候不再適合一些鳥類生存,它們便會飛往溫暖的南方。
            (1)導盲犬即使走很遠,也不會忘記回家的路,它出去時走一段路就要撒尿,這是它利用氣味留下信息,方便自己認路或“劃地盤”。根據動物行為的功能來看,導盲犬的這種行為屬于
             
            行為。
            (2)在導盲犬訓練中心,訓練師要對執行口令準確的導盲犬進行食物獎勵,這樣做的目的是
             

            A.飼喂導盲犬
            B.鞏固形成的學習行為,防止該行為消退
            C.增加體能
            D.熟悉訓練師
            (3)從動物行為的類型來看,材料二中鳥類的遷徙屬于
             
            行為。
            (4)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會群聚在一起,從動物行為的類型來看,這種行為屬于
             
            行為;鳥類在遇到危險后會立即躲避,這種行為屬于
             
            行為。
            (5)春天來臨,鳥類又會回到北方。春暖花開,鳥類開始忙著搭建鳥巢。從動物行為的類型看,鳥類的這種行為屬于
             
            行為。
            (6)鳥類和
             
            (選填“同種”或“不同種”) 生物個體之間才會發生攻擊行為。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24.請回答探究動物繞道取食的幾個問題:
            資料背景:“嘗試與錯誤”是常見的學習行為。如蚯蚓要經過大約200次嘗試,遭受許多輕微的電擊才能學會直接爬向潮濕的暗室。動物越高等,學習能力越強,學會某種行為中“嘗試與錯誤”的次數越少。當動物和它所發現的食物之間設有障礙物時,它可能會經過若干次“嘗試與錯誤”,學會繞道取食。
            (1)提出問題:動物能否繞道取食?
            (2)作出相應的假設:動物
             

            (3)如果用雞做實驗,發現通過18次的“嘗試與錯誤”后,取到食物。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動物經過多次“
             
            ”后取到食物。
            (4)如果增加實驗中的障礙,預計雞繞道取食所經過的“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
             

            (5)在同樣的實驗條件下,把雞換成狗做實驗,其經過的“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是否一樣?
             
            。這說明了不同的動物
             

            (6)若用不同的蚯蚓或不同的動物分別做實驗,它們“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會不同,這說明這種行為受到
             
            的影響。
            (7)從行為獲得的途徑看,以上動物繞道取食的行為屬于
             
            行為。

            組卷:15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