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西省新余市高考生物二模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h2>
A.癌細胞的細胞核孔數目多,有利于核質間的物質交換與信息交流 B.突觸前膜通過載體蛋白將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傳遞信號 C.細胞骨架是由蛋白質纖維組成的網架結構,與細胞運動、分裂和分化有關 D.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及其它多余的細胞器,有利于攜帶更多氧氣 組卷:2引用:3難度:0.6 -
2.下列有關教材中生物學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A.傘藻的嫁接實驗,能證明傘藻帽的形狀只受細胞核控制 B.通過觀察澄清石灰水是否變渾濁,可以判斷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C.人鼠細胞融合的實驗中,運用了同位素標記法來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D.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僅通過32P標記的實驗組不能得出DNA是遺傳物質 組卷:6引用:1難度:0.6 -
3.人體(2N=46)細胞正常分裂的過程中,伴隨著細胞結構的規律性變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染色體數:核DNA分子數為1:1的細胞中可能含有兩條Y B.染色體散亂地分布在紡錘體中央時,染色體的形態已達到最穩定 C.若某細胞處于分裂后期且染色體數等于體細胞染色體數,則其正進行減數第二次分裂 D.染色體數為4N的細胞中,可能正在發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組卷:11難度:0.6 -
4.生物脅迫(如病原微生物侵染和動物取食等)會誘導一種植物激素水楊酸合成,從而增強植物對生物脅迫的抗性。擬南芥被昆蟲取食后會釋放一種氣體成分——羅勒烯,有研究表明,用羅勒烯分別處理擬南芥野生型植株和水楊酸受體缺失突變體后,進行病菌接種實驗,一段時間后檢測植株中病菌數量,結果如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br />
A.水楊酸增強植物對生物脅迫的抗性依賴于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B.據圖可知,突變體對病菌的抗性低于野生型植株 C.實驗結果表明,羅勒烯能增強植株對病菌的抗性必須依賴于水楊酸 D.該研究為使用羅勒烯對大棚中植物病蟲害進行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據 組卷:9引用:2難度:0.8
二、非選擇題
-
11.豆豉是一種以大豆為原料的傳統發酵食品,在我國有2000多年的制作和食用歷史。其制作工藝流程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制曲的目的是讓黑豆上長滿曲霉等微生物。為了弄清微生物的具體種類,需從曲料(制曲階段黑豆表面部分)中分離、純化微生物,常用的接種方法有
(2)豆豉風味的形成與腐乳類似,據此推測豆豉的鮮美口味主要在
(3)黑豆蒸熟或煮熟后更容易制曲,從蛋白質的結構和水解難易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4)小作坊制作的豆豉中,有時出現肉毒菌毒素,從而引起食物中毒。為避免肉毒菌等有害雜菌的污染,在豆豉制曲階段可采取的措施有組卷:9引用:1難度:0.7 -
12.目前針對新冠病毒的檢測方法主要有核酸檢測、抗原檢測、抗體檢測三大類。目前常用“熒光RT-PCR技術”進行核酸檢測,方法是取被檢測者的mRNA在試劑盒中逆轉錄出cDNA,并大量擴增,同時利用盒中熒光標記的新冠病毒核酸探針來檢測PCR產物中是否含有新冠病毒的cDNA,在檢測過程中,隨著PCR的進行,反應產物不斷累積,“雜交雙鏈”熒光信號的強度也等比例增加,可通過熒光強度的變化監測產物量的變化,從而得到一條熒光擴增曲線圖(如圖)。理論上,有熒光標記的“雜交雙鏈”出現,則說明檢測結果呈陽性,但為了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一般要達到或超過閾值時才確診。
(1)如果要同時擴增兩種基因,則試劑盒中的引物應該有
(2)上圖中“平臺期”出現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3)接種疫苗是遏制新冠疫情蔓延的重要手段。腺病毒疫苗制備時需將腺病毒的復制基因敲除后作為
(4)單克隆抗體可用于治療新冠肺炎。制備單克隆抗體時需要將組卷:5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