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西藏拉薩二中高一(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國學”作為漢字詞匯,在歷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國都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xiàn)“國學”學派,以“國學”指日本自己的古學,以與來自中國的學術相區(qū)別;受此影響,20世紀初,我國學者提出“國學”的概念,總體上是作為“西學”的對照概念來使用的,其中的“國”是指“本國”,“學”是指學術文化。中國人所使用的“國學”當然是指區(qū)別于外來文化的、中國本有的學術文化,這是近代國學概念產生的最初意義。
            20世紀90年代中期迎來了第一波“國學熱”。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從性質上,都還只是中國文化“一陽來復”的初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四面興起并持續(xù)升溫,其中媒體的參與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來自民間的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新世紀國學熱興起和持續(xù)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90年代以來快速和成功的發(fā)展,及其所引致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改變。國學熱表明,與中國在世界崛起相伴隨,中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態(tài)度已經或正在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從自在轉變到自覺的過程,國學熱所體現(xiàn)的正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的開始。在這個意義上,當前的國學熱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初級階段的文化標志。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tǒng)資源的熱切渴求。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人與人關系的新的變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尋找人際關系處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轉向古老文明的人學智慧。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已經成了現(xiàn)代人待人、處世、律己的主要資源,與其他外來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穩(wěn)定社會人心方面,傳統(tǒng)文化提供的生活規(guī)范、德行價值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國學熱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及其文化霸權對我們的影響。百余年來,我們大力學習西方文化,謀求現(xiàn)代化,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產生過全盤西化的思潮,對民族文化持虛無主義的態(tài)度,導致了民族文化的主體性意識徹底失落。這既不利于現(xiàn)代化,使現(xiàn)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撐,又易導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進文化的普遍性與中國具體國情結合起來。國學熱有助于人們對西方文化以特殊為普遍的立場進行反思,對引進或移植自西方的學術體系進行反思,通過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來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國學熱還是分布在大眾教育和國學知識傳播方面,相對于國學的學術研究,多屬于文化普及的層面。它雖然不能自然帶來國學研究品質的提升和發(fā)展,但是這樣一種傳統(tǒng)文化熱的文化氛圍,有利于改善了社會公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和傳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來,對于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對中國現(xiàn)代化的深入開展,對社會和諧的實現(xiàn),當前所謂國學熱的出現(xiàn)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積極的,應當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傳統(tǒng)文化并不能解決我們現(xiàn)實生活遇到的一切問題。需要通過適時的引導,幫助人民分辨?zhèn)鹘y(tǒng)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分辨永久的價值和過時的東西,使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更能夠結合時代的要求發(fā)揮其作用。
            (摘編自陳來《如何看待國學熱》)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我國的“國學”是有別于外來文化的、中國本有的學術文化,這是近代國學概念的最初意義。
            B.民間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和需求一度高漲,這使新世紀全方位的國學熱迅速興起并持續(xù)升溫。
            C.當前的國學熱是國人的認識和態(tài)度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的表現(xiàn),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標志。
            D.傳統(tǒng)文化熱的文化氛圍改善了公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并且有利于普及、傳承傳統(tǒng)文化。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國學的概念談起,接著闡述了國學熱的興起原因,并對其意義進行了論證,條理清晰。
            B.第三段通過傳統(tǒng)文化與其他外來文化、宗教的比較,論證了其在穩(wěn)定社會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從學習西方導致民族主體意識失落出發(fā),闡明了國學熱能夠破除文化霸權的觀點。
            D.文章闡述了國學熱與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間的關聯(lián),論述了國學熱帶來的積極意義。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學熱不等同國學學術研究,我們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xiàn)象來說,類似于“傳統(tǒng)文化熱”。
            B.中國在世界的崛起,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激發(fā)了國學熱推動了民族精神的自覺轉變。
            C.從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來看,“國學熱”的出現(xiàn)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積極的。
            D.傳統(tǒng)文化不是萬能的,若想使它的資源更好地發(fā)揮作用需要引導幫助人民去分辨。

            組卷:10引用:3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一般來說,閱讀是和文字相關聯(lián)的。當然,人們有時也會把欣賞一幅好畫說成“讀畫”。用在這里的“讀”,強調的是欣賞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點出了看畫與讀畫間的差異。但是,在網絡時代,在網頁擠占書頁、讀“屏”多于讀書、紙和筆遜位于光和電、機器的規(guī)則代替著漢字的規(guī)范、數(shù)字的操作顛覆了鉛字的權威、“輸入”代替著書寫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無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費的欲望熱烈擁抱大眾的背景下,“讀”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漸模糊起來。入“網”者眾,正如一位著名詩人的著名短詩:“生活--網。”技術的戰(zhàn)車把新媒介--數(shù)碼技術送進人間,使昔日“紙面”凝聚的諸多藝術的神圣性不斷被“界面”的感覺顛覆和碾軋。看圖被稱為“讀圖”,而這里的“讀”已不再意味著欣賞的深度。眼睛在網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著以往細嚼慢咽似的傳統(tǒng)閱讀,這應該說是一種閱讀的革命。
            (摘編自鐵凝《閱讀的重量》)      材料二:
                  與文字閱讀不同的是,人們在閱讀圖象出版物時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軌道”中理解文本的意義,也不需要遵守傳統(tǒng)邏輯的同一律、矛盾律與排中律。久而久之,人類便形成了一種“讀圖的邏輯”:整體觀看。事實上,閱讀文字與閱讀圖象的視線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當人們在閱讀文字時,習慣于將視線聚焦到每一個字詞上,然后按照從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順序移動視線,在字與字、句與句的聯(lián)結中獲取信息,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逐字逐句地讀”。但是,當人類面對圖象時,其視線往往不會聚焦到某一個點,而是整體性地投射至全部視覺元素,在各個視覺元素的結合、互動與交融中領會圖象意義。倘若說文字閱讀是字與字“相加”,那么圖象閱讀便是元素與元素的“相乘”。視覺形象遠遠不止于對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針對現(xiàn)實賦予觀者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領悟,這種領悟蘊藏著豐富的形象力、創(chuàng)新力。正是由于閱讀邏輯的轉化,圖象在人類思維活動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視覺思維也在讀圖的實踐中慢慢壯大,促進了讀者的靈感閃現(xiàn)和意義頓悟。
            (摘編自劉曉荷、董小玉《讀圖時代的閱讀嬗變與出版調適》)      材料三:
                  語言是線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語言的閱讀不但給讀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為讀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間。相比之下,影視圖象的傳遞是單向的,是從影視作品到觀眾,它培育了觀眾的被動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動感超越了文字的靜態(tài)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觀的當下體驗,同時也取消了觀眾掩卷沉思的契機。顯然,文字性的靜觀體驗被影像動態(tài)的感性直觀所取代。視覺文化時代的法則是:人們愛看圖象更勝于文字。道理很簡單,看圖是直覺的、快感的和當下的;與文字相比,圖象顯然更具誘惑力。我們似乎正在冷落那種獨自沉思的閱讀狀態(tài),失去對文字閱讀的熱愛!這便使得圖象的狂歡成為新的文化儀式!
            (摘編自周憲《重建閱讀文化》)(1)下列對材料中“文字閱讀”的相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字閱讀習慣于將視線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順序,移動視線。
            B.文字閱讀是字與字“相加”,從字詞與字詞、句子與句子的關系中獲取信息。
            C.語言是線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文字閱讀給讀者以想象空間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閱讀是單向的,需要遵循傳統(tǒng)邏輯、安安靜靜地體驗、細嚼慢咽、掩卷沉思。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網絡時代,讀“屏”多于讀書,“輸入”代替書寫,圖象閱讀和文字閱讀變得越來越相似,“讀”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漸模糊起來。
            B.有一位著名詩人早就預見了網絡時代的到來,他寫了一首著名短詩,“生活--網”,明確告訴我們上網的人越來越多,生活已然網絡化。
            C.技術的戰(zhàn)車把新媒介送進人間,不斷顛覆和碾軋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長期積累起來的權威性和神圣性,正在逐步被網絡媒介所消解。
            D.視覺文化時代,人們愛看圖象更勝于文字,正在失去對文字閱讀的熱愛,而轉向對圖象閱讀的狂歡,甚至要為此舉行一種新的文化儀式。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關圖象閱讀的不同特點。
            ①材料二:
             

            ②材料三:
             

            組卷:137引用:10難度:0.6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江南的春天
            陳榮力
                  持續(xù)的陰雨,讓江南的春天有點姍姍來遲。
                  其實,人們對每個春天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記得第一次強烈感到春天撲面而來的,是四十余年前的那個三月。那時我正在浙東杭州灣畔的一個鄉(xiāng)村供銷站上班,來回途中要穿過一個村莊和一大片江南的田野。村莊有粉墻瓦舍、修竹桃杏,有短巷石徑、小院籬笆;田野有河流蜿蜒、田塍阡陌,有青山遠隱、岸柳斜逸。許是囿于上下班的匆忙,往日,對江南鄉(xiāng)村的這般景致我多是熟視無睹。而那天早上當我一踏上穿越田野的土路時,一陣近乎沸騰的蛙鳴聲如波濤一般向我卷來。咯咯咯,咕咕咕,咯咯咕,咯咕咯咕……正是稻秧鵝黃半綠的時機,那如暴雨驟落、萬鍋齊沸的蛙鳴,幾乎來自每一寸水田、每一截溝渠、每一灘泥洼,甚至每一縷目光和呼吸。雖然腳步近處蛙聲稍淡,但未及抬步,身前身后早被密密匝匝的蛙聲層層裹挾,迭迭淹沒。咯咯咯,咕咕咕,咯咕咯咕。清晨的陽光照在秧苗上,連著那鋪天蓋地的蛙鳴,整個田野都恍如一層嫩綠的薄毯,絨絨起伏,軟軟沉浮。幾只勤勞的白鷺時而駐足,時而低翔,在嫩綠的淺處投下幾點不規(guī)則的倒影。
                  陽光、蛙鳴、白鷺、綠毯……春天第一次在我十八歲的生命里烙下華美的印記,定格成濕漉漉的底片。而那鋪天蓋地的蛙鳴聲,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鮮亮,如此蓬勃,如此溢滿生機和活力。聲音,春天的聲音,也成為我真切認知春天的第一個關鍵詞。
                  又一次為春天所感動和震撼是幾年后的一個下午,那天當我吃力地將車蹬上海塘,歇息時不經意抬起頭,剎那間,我被深深地震懾。我驚呆了,那是一幅怎樣宏偉、浩大、攝人心魄的巨卷啊!但見海塘外幾萬畝的油菜花如金黃的海洋向天的盡頭無窮連綿,沒有樹木,沒有建筑,甚至看不見一只飛鳥,田疇之上、天地之間,有的只這一片廣袤得連天接云、濃烈得讓人窒息的金黃。風從海邊吹過來,天際盡頭一縷金黃緩緩起伏,慢慢滾動。那金黃的起伏滾動愈來愈大,愈來愈濃,很快凝成道,連成塊,涌成云,轉眼間那金黃就卷成金色的波濤,掀起金色的駭浪了……我的大腦一片空白,心臟劇跳,我甚至都不會呼吸了。
                  都說江南的春天多如小家碧玉般纖麗和精致,倘若你也看到過江南的田野上幾萬畝油菜花連天接云、大氣怒放的春天,那么我相信你肯定會為這種說法感到羞愧的。如果說,色彩作為我感知江南春天的第二個關鍵詞,讓我對江南春天的瑰麗和雄奇,有了身心俱澄的崇仰和膜拜外,它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華麗、完美的春天從來不是自然界單方面的杰作。
                  春天是豐富多彩、繽紛爛漫的代名詞。這樣的豐富多彩和繽紛爛漫,也流淌在人世間。
                  三年前,映山紅開滿山崗的季節(jié),我到浙江四明山區(qū)的一所小學看望一位“結對”幾年的女孩。內向和不善言辭是那里孩子常有的特征,而對“結對”的那些孩子來說,這一特征似乎更為明顯,和我“結對”的那位女孩也不例外。那天當我與女孩的老師交談后正要與女孩告別時,剛才還站在身邊的女孩忽然不見了。老師讓同學尋找未果,我只得向老師告別,怏怏離開。不料我剛走到校門口,女孩氣喘吁吁地從后面追了上來。“叔叔!”她一邊叫,一邊遞上一捧開得正旺的映山紅。“我剛到學校后面山上采來的,送給叔叔。”她一臉通紅,就像做了一件錯事。剎那間,我的眼眶有點潮濕。一路上我特別小心地捧著那捧映山紅,因為我知道,我捧著的分明就是最美的春天。
                  此刻,久違的太陽正灑下一地金光,窗外的玉蘭和箭竹上,小鳥在快樂地啁啾,紫薇已綻起了淺淺的嫩芽。雖然持續(xù)的陰雨讓江南的春天有點姍姍來遲,但我相信你已看見江南的春天了。就像每個春天都各不相同一樣,說不定你看到的這個江南的春天,還是最美的呢!
            (選自《人民日報》2019年3月27日,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描寫細膩,語言優(yōu)美,那風景、那人物無不洋溢著動人的光彩,以贊美江南的春天作為線索,思路清晰,抒情色彩十分濃厚。
            B.文章敘述“我”與小女孩的故事,既寫出小女孩對“我”的感激之情,又從側面烘托“我”的仁愛之舉,旨在贊美小姑娘像春天一樣的美好品質。
            C.“如春天的歌唱和宣言,是如此鮮亮,如此蓬勃,如此溢滿生機和活力”,作者用擬人、排比呈現(xiàn)出一個濃烈的江南春天。
            D.文章兩次寫到江南的春天“有點姍姍來遲”,第一次引出了“我”對美好春天的回憶,第二次呼應開頭,有助于升華主題。
            (2)第四自然段畫線句寫“我”的感受,有什么用意?請簡要分析。
            (3)第七自然段中作者為什么認為自己捧著的就是“最美的春天”?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

            組卷:5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9分)

          • 9.閱讀下面的文字,并為據其內容所擬的上聯(lián)補出下聯(lián)。
                  習近平主席認為“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對當代年輕人提出過“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八字真經”,也提出過“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開拓”的“十六字訣”。“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成現(xiàn)實。
            上聯(lián):激揚少年時,勤學修德,起于三寸之坎。
            下聯(lián):
             

            組卷:43引用:10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地對天問道:“你是怎樣才贏得人間的贊美呢?”天答復道:“我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所以我能忘我地無私奉獻,才贏得人間的永遠贊美。”地贊嘆道:“你包容萬物,容納眾生,無私奉獻,你真是無愧天之絕美呀!”
                  天對地問道:“你是怎樣才贏得人類的贊美呢?”地答復道:“我無所不忍,無所不載,所以我能真誠無私地奉獻,才贏得人間的永恒贊美。”天贊譽:“你無所不忍,無所不載,無私奉獻,你真是無愧地之壯美啊!”
                  智者說:“能容才大,能獻才惠,能忍才威,能載才美,能認識自己,能看清別人,這是人生大境界啊!”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鮮明;③文中不得透露個人信息,如出現(xiàn)真實的縣(市、區(qū))名、校名、人名等,請用xx代替;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組卷:13引用:5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