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章節挑題

          請展開查看知識點列表

          >
          <
          統編版: 必修上冊
          教材版本
          統編版 人教新版 蘇教新版 魯人新版 粵教新版 語文新版 北師大新版 華師大版
          年級
          必修上冊 必修下冊 選擇性必修上冊 選擇性必修中冊 選擇性必修下冊
          更多>>
          已完結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熱搜題專練
          瀏覽次數:1022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已完結
          熱點預測 中考復習 難題搶練
          瀏覽次數:255 更新:2025年04月29日
          • 71.閱讀下文,完成文后題目
            差序格局(節選)      中國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說起私,我們就會想到“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語。“私”是個群己、人我的界線怎樣劃分的問題。
                  西方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團體,團體是有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這種格局不妨稱之為團體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種界限分明的團體。如果有朋友說他要“帶了他的家庭”來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國,這句話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個人,“家門”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羅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親近的人物。
                  為什么我們對家庭這個概念這樣不清不楚呢?因為我們的社會結構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波紋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圍的大小也要依著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像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勢力一變就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中國傳統結構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這種伸縮能力。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費的西方社會,大家承認團體的界限,進入團體得有一定的資格,資格取消了就得走出這個團體。在他們不是人情冷暖的問題,而是權利問題,在西方社會里,爭的是權利,而在我們,卻是攀關系、講交情。
                  以“己”為中心,和別人所聯系成的社會關系,不像團體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紋,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講究人倫,“倫”就是從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發生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里所發生的一輪輪波紋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人的“己”,對于這“己”,得以禮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倫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是一條通路:以“己”作為中心的,并不是個人主義,而是自我主義。在個人主義下,一方面是平等觀念,指在同一團體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一方面是憲法觀念,團體不能抹殺個人。
                  中國傳統社會里,一個人為了自己可以犧牲家,為了家可以犧牲族,為了族可以犧牲國,為了國可以犧牲天下。這和《大學》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在條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內向和外向的路線、正面和反面的說法。這種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對性,也可以說是模棱兩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對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內看也可以說是公的。
                  在西方社會里,做人民的無法逃于該團體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們不能把國家弄成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于是他們有憲法、有法律、有國會。在我們的傳統里,“群”的極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著手的,具體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德行。
            (1)下列關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個人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表現為由內向外的推浪形式,把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界定得很清楚。
            B.差序格局具有伸縮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親戚,這個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
            C.差序格局以自我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關系越來越疏遠。
            D.在傳統的差序格局社會中,要求每個人“克己”“修身”,做到“木立而道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就會是一條通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A.在西方社會,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給父母交膳宿費,這是團體格局意識的體現,他們對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分得很清楚。
            B.西方社會里,任何個人無法逃于團體之外,他們個人不能把國家弄成為每個分子謀利益的機構,這是因為有憲法、法律、國會的約束監督。
            C.與中國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團體格局的主要問題是權利問題,爭的是權利,主張團體內各分子的地位相等,個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權利。
            D.朋友說要帶全家來看望你,如果這個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確知道客人的數目;如果這個朋友是中國人,你就可能不確定會來幾個人。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看起來是社會公德問題,其實是“私”的問題,說到底,與社會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我們的“家”講人情冷暖,有錢有勢時可以容納所有親戚,大家攀關系、講交情,其樂融融;一旦“樹倒猢猻散”,就讓人感到世態炎涼。
            C.儒家講求“倫”“推”的前提是先承認“己”,對于“己”,得以禮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應該“先治其國,后齊其家,再修其身”。
            D.中國傳統社會也倡導犧牲精神,不過犧牲是為“公”還是“私”不好確定,站在任何一個圈里,向外看是為私,向內看也可以說是為公。
            (4)下列對《鄉土中國》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寫道:“村子里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會有變動。”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鄉村封建依附關系的嚴格。
            B.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范”“如果單從行為規范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這表明“禮”和“法”都是依靠權力機構推行的。
            C.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說( 中國古代)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其根源是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D.費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5)下列對《鄉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鄉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后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于此“鄉土性”。
            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鄉土社會是面對面的社群,長期的相處使他們甚至不用面對面就能憑借腳步聲辨認對方,而文字的傳遞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規定其正確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愚”,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
            C.中國家的擴大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軸,而在中國,父子是主軸。在鄉土社會中,同性別同年齡的人待在一起,這是社會養成的性格。
            D.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動時,其所到的新地也會與來處的舊地產生一定的聯系,比如用舊地來命名新地。一個村子的新客很難被當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與他人不講人情的討價還價、算賬和做生意,從而發展商業。

            發布:2024/12/19 4:30:2組卷:6引用:2難度:0.5
          • 72.“感我此言良久立”一句體現的特殊句式是(  )

            發布:2024/12/19 3:0:1組卷:46引用:2難度:0.6
          • 7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山頂的海風
            胥得意
                  當羅布在電視上第一次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區的人們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們把雪山腳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為他們覺得眼前的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們心中的海。
                  羅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擁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從有了這個夢想之后,他幾乎天天都在做著關于大海的夢。羅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樣子,哪怕是海在翻卷著浪花,推打著海岸,但那只是電視里的畫面,根本聞不到海的味道。
                  羅布想要去看大海。但這只是夢想,他的祖祖輩輩都在高原上,沒有一個人去過海邊。尤其是當爺爺聽說羅布想看大海時,爺爺笑了,說咱們高原上處處都有海子。
            又一年征兵開始了,讓羅布驚喜的是要從家鄉征一批海軍。當得知這個消息時,羅布像是瘋了一樣,他央求阿爸一定允許他報名參軍。
                  阿爸沒有阻攔他,只是問:“難道不是海軍你就不想去了么?”
                  羅布說:“不論是什么我都會好好干,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海軍。”
                  羅布如愿以償了。當他領到水兵服的時候,他覺得夢想成真了。那天,他在草原上飛快地狂奔,雪山在飛舞,草地在旋轉。“我聽到了大海的呼喚。”羅布的喊聲,一直飛向湛藍的天空。
                  新兵營在城市的郊區。幾乎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羅布都能隱隱地聽到軍艦的汽笛聲,渾厚悠遠。每一個夢里,軍艦都能在羅布的眼前出現。可是,每次醒來,只能聽到戰友們輕輕的鼾聲。
                  羅布最愿意訓練的課目是隊列訓練。其他的課目都是迷彩服,隊列訓練的時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風一吹來,羅布能夠看到飄帶在班長腦后飛舞,那個時候,他總會走神,一直在想飄帶在腦后輕盈舞動時自己帥氣的樣子。
                  新兵下連隊的日子一天天臨近,羅布不停地追問班長他能夠分到哪個艦上。班長卻對他說:“所有人都要服從分配。”
                  羅布認真地點頭。一入伍,他就知道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新兵下連隊那天,羅布坐上了接新兵的車。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汽車越走離海的方向越遠,最后停在了一座山頂的雷達站前。
                  羅布被分到了海軍的一個雷達站。雷達站建在山頂上,只有這一座孤零零的房子。四下望去,只有連綿群山和密布的森林。站長說:“這里距離大海有100公里,但我們卻在為軍艦提供著信號。我們是軍艦的眼睛。我們守護的是和平。”站長說得很慷慨,也很動情。站長已在山上工作20多年,肩上的杠杠一個接著一個,臉上的皺紋也一道挨著一道。
                  時間一天天過去,失望的情緒籠罩住了羅布,他不知道自己這個海軍戰士怎么會跑到這個大山里來。天氣好的時候,站在塔樓頂上,隱隱地能望到最遙遠的地方白茫茫的一片。他不知道那是云霧還是海岸。
            那一天,羅布看到站長下了崗之后,又爬上了塔樓,他也悄悄地跟著爬了上去。站長站在塔樓頂上,目光像是穿越了眼前所有的遠山和密林。羅布問站長:“你是在想家么?”
                  站長搖搖頭:“每年都能回一次家,不太想了。我當了20多年兵了,卻一次還沒出過海子。”
            “海子?”羅布很吃驚。
            “對。我們家鄉那兒都是大草原,我們把草原上的湖泊叫作海子。其實,那不是真正的大海。”
            羅布一步跨向站長,他努力了好久,也沒有說出一句話來。霧氣漫上來了,整個山谷云霧涌動,這時,風也刮了起來。站長輕輕地對羅布說:“看,這多像大海呀。”
                  羅布使勁地點頭,說:“像,太像了!站長,我都聽到了海風。”
                  山上的風確實像是海風。因為風正一下一下吹拂著羅布和站長帽子上的飄帶。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寫羅布被分配到雷達站,見到大海的愿望落空,出乎他的意料。這一情節合乎情理,因為前文有多處伏筆交代。
            B.羅布在新兵營,總是夢到軍艦,但每次醒來,只能聽到戰友的鼾聲。表現了他對大海的強烈渴望以及愿望未能馬上實現的失落。
            C.小說的細節描寫富有表現力。“肩上的杠杠一個接著一個,臉上的皺紋也一道挨著一道”一句,生動地概括了站長20多年的軍旅生涯。
            D.小說用極為簡省的筆墨描寫了羅布的爺爺和阿爸,通過只言片語表現了生活在高原上的人們的質樸天性和樂觀態度。
            (2)小說中“海子”和“大海”有何寓意?兩者在文中交錯出現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3)小說最后一段有何藝術效果?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

            發布:2024/12/19 3:0:1組卷:75引用:17難度:0.6
          • 74.閱讀下列課內文言文,完成小題。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師者,所以傳道業解惑也 同“授”,傳授
            B.是故貴無賤,無長無少 無論,不分
            C.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小的方面學習
            D.孔子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模仿,效仿
            (2)下列各句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例:師不必賢于弟子
            A.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B.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D.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
            (3)下列對文章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第一段首先闡述了老師的作用,然后論證從師的必要性,最后總結出擇師的標準。
            B.本文第二段使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諷刺了士大夫之流虛榮自誤、迂腐可笑的不良言行。
            C.本文最后一段提到的“古文”是指六朝以來重文輕道的駢體文,“六藝”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D.本文作者韓愈針砭時弊,有理有據地批判了當時社會“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出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發布:2024/12/19 0:30:2組卷:7引用:3難度:0.5
          • 75.雪蓮中學高二9班某次班會,模仿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的模式舉行活動,其中邀請的一位“閱讀者”,朗讀來新疆籍演員陳建斌的作品《給那個誰的第一首詩》:
            ……
            八家戶我的小村莊/莊稼地已蓋滿了房/只有月光閃耀著還和從前一樣/
            八家戶我的小村莊/白瓷磚已貼滿了墻/只有雪花飄落著還和從前一樣/
            烏魯木齊/你的名字就是美麗的牧場/
            望著天上下的雪/他比不上我家鄉的大/這里的酒也比不上我家鄉的烈/
            望著姑娘的眼睛/她比不上我家鄉的野/她們有著和我們不一樣的倔/
            寫到這兒我的淚水流淌/有多少時光已被我淡忘/
            我想著我看著鏡子里的我/和我們村的那個誰一樣
            請根據這位朗讀者朗讀的內容,給這次朗讀活動提煉一個主題詞,并圍繞主題詞補寫一段鮮明、生動地開場白。(80字左右)

            發布:2024/12/19 0:0:2組卷:21引用:8難度:0.5
          • 76.請以“我給           當助手的日子”為題目,從袁隆平和鐘揚兩人中任選一人填入空格,寫一篇記敘文。要求:想象合理,思想健康,內容合理、充實,有細節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

            發布:2024/12/18 23:0:1組卷:6引用:2難度:0.6
          • 77.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18 20:30:2組卷:116引用:2難度:0.9
          • 78.選出與“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在意境上相似的一首(  )

            發布:2024/12/18 20:30:2組卷:116引用:11難度:0.9
          • 79.下面文段有四處語言表達的問題,請指出有問題句子的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
                  俗語有云:“是藥三分毒。”①之所以不少人認為藥物都有嚴重的副作用的原因,②是一些不良商家對這個概念的炒作。一般來說,一種藥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③如果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也有一些其他作用。④從這個角度來說,任何藥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⑤但是吃藥后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有很多,未必都是由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引起導致的。⑥在合格藥物的常規使用中,如果使用方法、使用劑量不當,⑦患者也可能會出現不良反應。⑧因此,患者在吃藥時一定要謹遵醫囑,⑨切勿不要自行變更用藥方式、調整用藥劑量等。

            發布:2024/12/18 20:0:2組卷:54引用:7難度:0.7
          • 80.下列各項中加線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發布:2024/12/18 19:30:1組卷:243引用:6難度:0.8
          login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