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廣東省湛江市雷州三中八年級(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5/7/2 2:0:12
一、積累運用(24分)
-
1.古詩默寫。
(1)峨眉山月半輪秋,
(2)
(3)不知何處吹蘆管,
(4)子曰:“
(5)現實生活中,人們為了表明“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的觀點時,常引用論語中孔子的話“
(6)觀看宇航員們的“太空畫展”,不由使我想起曹操《觀滄海》中表現大海吞吐星辰景象的詩句“組卷:8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給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人生路上我們會遇見許多人,他們陪我們走過一段或長或短的路,我們或許開心或許憂傷,而那些溫暖的陪伴會juān組卷:6引用:1難度:0.9 -
3.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廣式早茶、北京烤鴨、成都火鍋等中國特色美食短視頻“走紅”海外,廣泛引起關注。 B.5月22日10時40分,“祝融號”火星車安全到達火星表面,執行一系列巡視探測。 C.經過精心設計的大運會吉祥物“蓉寶”,外形憨態可掬,寓意豐富深刻,深受大家喜愛。 D.據調查,青少年近視的原因主要是戶外運動時間偏少,不科學使用電子產品造成的。 組卷:30引用:1難度:0.7 -
4.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我們深情緬懷革命前輩,雖然他們早已離開人世,但他們的恩情我們一直銘記于心。 B.這些人對個人利益斤斤計較,而對廣大群眾的疾苦卻漫不經心。 C.這件事關系到整支足球隊的榮譽,每一個隊員都不應該袖手旁觀。 D.搞陰謀詭計的人,經常采用偷天換日的卑劣伎倆來混淆黑白,蒙蔽群眾。 組卷:14引用:1難度:0.8 -
5.仿照畫線的句子,在橫線上續寫兩句話。
??普希金說:“不論是多情的詩歌,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友情是一杯冒著熱氣的咖啡,給人沁人心脾的香醇;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二、閱讀理解(46分)
-
6.中國的風度,歷朝歷代皆備。北宋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時代,蘇軾、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那么多光照千秋的名字集中出現在這短短數十年間,他們狹路相逢,因朝廷黨爭不和而成為政敵,卻又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風度。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問題。
(一)
?安石,臨川人,好讀書,善屬文。曾鞏攜其所撰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①;擢②進士上第,授淮南判官。秩滿③,許獻文求試館職,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④,為水陸之利。貸谷與民,出息以償,俾⑤新陳相易,邑人便之……歐陽修薦為諫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辭。修以其須祿養,復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又辭。懇求外補,知常州……于是上“萬言書”,大要以為:“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呂祖謙⑥曰:安石變法之蘊,亦略見于此書。
(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王安石變法》)
【注】①傳播美名。②擢:提拔。③官吏任期屆滿。④陂塘:池塘。⑤俾:使。⑥呂祖謙:南宋理學家、文學家。(一)
王安石為官和變法(二)
?安石得政,行新法,光(司馬光)逆①疏其利害,曰:“祖宗之法不可變也。”
(節選自《司馬光傳》)
山村五絕(其四)②
(北宋)蘇軾
杖藜③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④轉手空。
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⑤在城中。
【注】①預先。②這組詩共五首,后被指為反對“新法”,誹謗朝政的罪狀。③拄著藜木的手杖。④青苗貸款。“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的措施之一。⑤強半:大半。(二)
反對變法的聲音(三)
元豐間朝廷以群言論公(蘇軾)。丞相王文公(王安石)曰:“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當時讞議①以公一言為決。
(節選自《太倉稊米集》卷四十九)
【注】①讞議:議處案件。(三)
是誰救了蘇軾?(四)
?“大奸似忠,大佞似信。”(《宋史?呂誨傳》)
?司馬光:人言安石奸邪,則毀之太過,但不曉事,執拗,此其實也。(《續資治通鑒》)
?蘇軾: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
(《王安石贈太傅制》)(四)
王安石變法失敗后的風評例句 解釋加點字 釋義方法 善屬文。
屬予作文以記之。A
B【查閱字典】
①種類。②歸屬。③是。④同“囑”,囑托。⑤撰寫。⑥連接。俾新陳相易 C 【成語推斷】寒暑易節。 邑人便之 D 【課內遷移】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安石獨不求試調知鄞縣起堤堰決陂塘
(3)同學們結合以上古詩文和所學,對北宋文人所展現的時代風度展開探討,請你一起加入。
小語:古人勤學苦讀,學而優則仕,但并不都是為了俸祿和官職,比如王安石,在材料一中提到“修以其須祿養,復言于朝,用為群牧判官,又辭。”這句話的意思是①
小文:是的,王安石淡泊名利,也為民謀利,但為什么他的變法會遭到反對呢?
小語:你看蘇軾在《山村五絕(其四)》中描繪的畫面:②
小文:可蘇軾說“贏得兒童語音好”,不是夸變法好嗎?
小語:這句話其實是運用了③
小文:即使知道會得罪人,蘇軾還是坦率直言,這像極了他的偶像范仲淹曾說的“寧鳴而生,不默而死。”他敢站出來為民發聲,可見蘇軾還有一顆④
小語:司馬光也是如此,當得知王安石要變法,他預先陳說了變法的利弊,憂慮在前。
小文:話說回來,王安石變法其實也是為了挽救宋朝危機,為了黎民蒼生。只不過,變法的成功還得依靠諸多社會因素。
小語:原來這些文人都在盡自己的力量為大宋尋求出路,他們勤學苦讀,敢為民發聲,敢引領改革,這真是一個時代的風度啊!
老師:說的對。還有一點,王安石、司馬光、蘇軾這些文人雖政見不同,卻彼此惺惺相惜。“君子和而不同”,這也是一個時代的風度,請結合以上古詩文談談。⑤組卷:9引用:1難度:0.5 -
7.課外文言文閱讀。
于令儀不責盜 曹州于令儀者,市井①人也,長厚不忤物,晚年家頗富裕。一夕,盜入其家,諸子禽之,乃鄰舍人子也。令儀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為盜耶?”曰:“迫于貧耳!”問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儀如其所言與之。既去,復呼之,盜大恐。謂曰:“爾貧甚,夜負十千③以歸,恐為人所詰。留之,至明使去。”盜大感慚,卒為良民。
(摘自《澠水燕談錄》)【注釋】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對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貫銅錢。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諸子禽之
②汝素寡悔
③問其所欲
④卒為良民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于令儀如其所言與之。
②爾貧甚,夜負十千以歸,恐為人所詰。
(3)你認為于令儀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簡要概括。組卷:8引用:2難度:0.7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飄逝的風箏
徐國平??三月的暖風一吹,催著萬物,都跟長了翅膀一樣。
??鷂爺也感覺到了,一大早兒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風箏,邁出了家門。
??整個村莊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樣,甚至連聲犬吠雞鳴都聽不到。鷂爺一邊走著,一邊四下觀望著。若在以往,身后總會尾隨著一群歡天喜地的孩子,一個個搶奪著他手中的風箏。
??唉,娃們一個個都去哪兒了?
??一路上,那些殘墻斷壁、破磚瓦礫、樹林和那些廢棄的打麥場,被風吹過,塵土飛揚,凌亂不堪。兩臺從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機,正一口口地蠶食著那一排排早已空無一人的院落。
??鷂爺瞧著心痛,就像被抽筋剝皮一般難受。很快,自家那二間舊屋也難逃一劫了,只是滿屋子的風箏,又將棲身何處?
??鷂爺憂心忡忡,步履沉緩,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麥地,整整荒廢了一個冬天,聽說要建飛機場。
??一陣春風吹來,那只風箏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緊了他的手。若在過去,鷂爺早就手腳利落地將風箏放飛起來,心也隨著風箏,飛到天上去了。如今,鷂爺卻攥緊風箏,遲遲不肯撒手。
??鷂爺又想到過去。他自幼就跟師傅扎風箏。這輩子,連他自己也數不清扎了多少只風箏。每只風箏經過他的手,都活靈活現,千姿百態。那些走在歸途上的人老遠瞅著,就覺得離家近了,渾身的疲憊便飛到九霄云外。
??后來,鷂爺成了民間藝人,還上過電視報紙,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來參觀他的手藝。只是,他手藝慢慢失傳了,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學這些費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心也收不回來了。
??最初,兒子大龍還跟他學扎風箏。可剛剛學了個皮毛,便被一幫記者吹捧成風箏世家的傳人。大龍心高氣躁,覺得小村子施展不開,跑到城里開了一家風箏作坊。好幾次,大龍苦口婆心勸他也搬到城里去賺大錢,鷂爺卻一口回絕了,他知道兒子無非讓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這么多了,趁著天暖風輕,還是放風箏吧。
??鷂爺仰著脖梗,望著蔚藍的天空,正專心致志地操弄著風箏,突然,一聲嫩生生的童音傳來,“老爺爺,放風箏好玩嗎?”
??“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連忙將手中的風箏線遞給男孩,有些蠱惑地說。
??男孩牽著那只風箏在麥地里奔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鷂爺遠遠地望著,眼前一會兒閃過兒子的影子,一會兒又閃過孫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腳下的什么東西給絆倒了,風箏線隨之撒手松開。男孩爬起來,緊追了幾步,卻沒有拽住隨風箏漸漸升起的風箏線,只好哭著跑回鷂爺跟前。
??鷂爺沒有責備,一臉溫和地勸慰著男孩,沒關系,風箏早晚要飛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淚,問,“風箏還能飛回來嗎?”鷂爺望著那只風箏搖了搖頭,沒有吱聲。
??男孩撅著小嘴,有些難過。許久,鷂爺才開口問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個人跑出來了?”男孩晃了晃腦殼說,“他的家在很遠的城里,學校放假,父親開車帶他回來尋根祭祖的。”說著,男孩伸手指了指麥地遠處。果真,有一輛轎車,停在一塊老墳地前,幾個人正在燒香焚紙。
??鷂爺心一動,隨口問,“告訴爺爺,根是啥?”
??男孩一臉迷茫,搖頭不知。
??鷂爺就仰頭指了指天上的風箏說,“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風箏線,人就是天上的風箏。有根線扯著還能落回來,如果那根線斷了,就四處漂泊,永遠也飛不回來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此刻,就見那只擺脫了束縛的風箏有些飄搖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會兒,最后猛然折了一個方向,有些留戀地漸漸飛高了,飛遠了,最終淡出了鷂爺的視線。
??恍然間,鷂爺覺得手心一濕,低頭一看,是一滴滾落的老淚,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1)這個故事是在怎樣的背景下發生的,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2)小男孩放風箏用了哪種敘述方式?有怎樣的作用?
(3)下面的語句耐人尋味,請結合加點的詞語進行品析。
整個村莊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樣,甚至連聲犬吠雞鳴都聽不到。
(4)文章中類似的事情在我們的身邊不斷發生,對此請談談你的看法。組卷:6引用:1難度:0.5 -
9.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小題。
紀念白求恩
呂正操
①白求恩大夫是全邊區傷病軍民最熱心的救護者,是中華民族解放戰爭最忠實的贊助者,是全世界人類解放戰線上最勇敢的戰士。
②他具有極高深的醫術,有多少不可救藥的傷病員經過他的治療以后,從死路又回到生路來。有多少傷病員經過他的治療,縮短了滯院時間而很快地又恢復健康。
③他不但具有最高明的醫術,而且具有最高度的創造力。他能在極為殘酷的物質條件和極為殘酷的斗爭環境下創造出新的醫療組織和醫療辦法,而把醫療工作進行在戰況最激烈、炮火最濃密的前線上。
④特別值得我們敬佩的是他對被壓迫者具有強烈的同情心和崇高的正義感,在工作上具有無比的工作熱情。他以援助被壓迫者、反抗壓迫者的精神,曾經從加拿大到西班牙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革命戰爭;他從西班牙又來到中國,到抗戰最前線的晉察冀軍區,在最艱苦的環境里,一直為中華民族解放戰爭斗爭到最后一刻。
⑤白求恩大夫的死是全邊區無法補償的損失,是中華民族抗戰的損失,也是人類解放事業的損失。白求恩大夫,留給我們深刻的印象有三點:
⑥第一是他的認真的徹底的工作精神。我記得我們初次在冀中平原上會見,首先就向我問他的工作,我請他略作休息,他很斷然地回答說:“我是為工作而來,不是為休息而來。”從這次會見以后,他就去檢查傷病員的病情,到診療所施行手術,回到他的住室就寫工作總結和提供意見,并根據他自己的經驗著述文章,日以繼夜地勞動著,從來沒有看見他顯出疲勞而休息一下。一直到逝世之前,他還是掙扎著補充和修改他的醫療著作,并且為軍區提供許多寶貴的意見。可以說他是為工作而活著,又是為工作而死去。工作和他的全部生活是無法分開的
⑦第二是他的吃苦耐勞和自我犧牲的精神。他是生長在大英帝國國度里的一位自由職業者,似乎應當養成比較高貴優裕的生活習慣;但事實上他卻穿著極破爛的粗布衣服,吃著最粗糙的飯食,住著極簡陋的房子。他的生活和八路軍的艱苦生活絲毫沒有差別,并且這里沒有絲毫矯揉造作和勉強的成分,從來沒有聽見他為自己打算過。給傷員治療的時候,他時常自己給傷員輸血,感動得許多老百姓自發地爭著請求替傷員輸血。因為他這種偉大的自我犧牲的精神,無數的人被感動了,無數的人被救活了。
⑧第三是他的醫療主張。他主張給傷員施行手術,要盡可能地在當時當地來施行,只有這樣,才能減少死亡和縮短住院時間。他親自擬出這種手術隊的組織和器械的攜帶方法,并且自己親手來做這些治療的裝置。他堅決主張手術醫生上前線,而且他自己就是這種主張的模范執行者。別的醫生不上前線,他會發脾氣。要是有誰阻止他到最危險的火線上去,他就會大發雷霆。在他死以前,沉重的病魔已經嚴重地威脅著他的生命,但他還是往火線上跑。他在中華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前線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⑨白求恩大夫的死,是一個嚴重的損失,我們如果僅以無限的敬意和沉痛的哀悼來紀念這一位國際友人是萬分不夠的。我們必須學習這位國際友人鋼鐵一般的意志、頑強的斗爭精神和他對人類的熱愛,以及他在工作上的責任心,尤其是吃苦耐勞、自我犧牲的偉大精神。這是這位國際友人最寶貴的遺產,我們應當虛心地接收這份巨額遺產,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斗到底,為人類解放事業奮斗到底。
(1)文章第①段出現了3個對白求恩的稱呼:“救護者”“贊助者”“戰士”。你認為它們分別是從哪個角度對白求恩做出的評價?
(2)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個加點詞語“不可救藥”,這個詞語的原義是什么?有怎樣的比喻義?在文章中是什么意思?
(3)文章第⑥段在寫對白求恩的第一點印象時,為了證實他的認真的徹底的工作精神,作者寫了自己與白求恩的交往,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加點的“最寶貴的遺產”“巨額遺產”指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說?組卷:10引用:1難度:0.5
三、寫作(50分)
-
10.也許,你在家里,父親一個欣賞的眼神,母親一聲關切的叮嚀,慈愛的陽光就會充滿你的心房;也許,你在老師的辦公室里,滿懷困惑,傾聽著老師的諄諄教誨,關愛的陽光就會驅散你心靈的迷茫;也許,你倚在教室窗旁,捧著書本,讀著名著,吟誦唐詩宋詞,文學的陽光就會照亮你成長的方向;也許……
請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陽光”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說真話,抒真情;②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組卷:132引用:16難度:0.3
附加題
-
11.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
古人如何處理垃圾妙如 ①生活不息,垃圾與人居環境緊密相關,此關系亙古不變。現代化的垃圾處理早已系統化、全球化,那么我國古代又是如何處理垃圾的呢?
②古時候的廢棄物沒有現在復雜,主要是生物排泄物、廚房廢棄物、建筑垃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破損的生活用品。據《韓非子?內儲說上》記錄,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法律曾明文規定,隨地亂扔垃圾的人會被直接剁手。因此,人們很早就發現植物曬干焚燒后的草木灰可作肥料。其他垃圾有的被自然填埋,有的于燃燒后被填埋。當時的糞便處理措施主要分為還田和養豬兩種。人糞養豬在兩漢時期較為普遍,當時的豬圈與人廁被合為一處,既為人行方便,又為豬提供食物。古人因此把廁所稱為“圂”。
③唐宋時期,朝廷建立了嚴格的垃圾處理制度,明確了廢棄物傾倒的位置,以便集中處理,減少污染。《唐律疏議》記載:“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意思是:穿通墻壁放出污穢物的,杖六十;專門放水的,不論處。主管官司不禁止侵害的,與犯罪人同罪。宋朝初期設有街道司,專門負責巷道清潔、疏浚溝渠等事項,“有每日掃街盤垃圾者,每支錢犒之”。
④民間也積極參與垃圾治理。有文獻提到,唐朝的長安居民會隨身攜帶“噦厥”,它類似今天的垃圾袋。肉骨魚刺等垃圾,用“渣斗”收納,對這種寬沿、深腹、喇叭口的專門容器,人們還可根據口徑按需使用:大的盛放餐桌垃圾,小的裝茶渣和廢水。垃圾分類的萌芽已清晰可見。史書還記載了唐朝河東人裴明禮“善于理生,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以此家產巨萬”的故事,裴明禮由此成為我國因垃圾回收登上富豪榜的第一人。
⑤廢品回收中隱含的商機極大地激發了全民參與意識,客觀上也促進了環境治理。宋人吳自牧的《夢梁錄》詳細描述了當時有人因爭奪垃圾資源而鬧上法庭的事情:“街巷小民之家,多無坑廁,只用馬桶,每日自有出糞人去,謂之‘傾腳頭’,各有主顧,不敢侵奪,或有侵奪,糞主必與之爭,甚者經府大訟,勝而后已。”
⑥元代和明朝前期的垃圾回收已經產業化,有專人負責將垃圾分門別類,方便后面的回收人員各取所需,據說小到一塊皮革、一根骨頭、一片羽毛。收購者都不忍遺棄,會將其巧妙加工制成有用物品。垃圾變廢為寶,環境也因此變得干凈衛生。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盛贊元代的城市清潔:“一切道路皆鋪磚石,蠻子州中一切道途皆然,任赴何地,泥土不致沾足。”明代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用“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樣又咸又澀”來形容蘇州城的水。當時的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清潔的城市。
⑦然而,到了明末和清朝,垃圾治理的榮光不再,環境保護的狀況更是一落千丈。明代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里這樣描述開封城:“雨后則中皆糞壤,泥濺腰腹;久晴則風起塵場,覿面不識。”可見當時垃圾完全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
⑧清朝則更甚,雖有《大清律例》規定“如有穿墻出穢物于道旁及堆積作踐者,立即懲治”,卻無任何具體配套處罰措施,以致屋外的垃圾堆比房屋還高,老百姓回家像進山谷一樣,這一惡劣狀況曾被記載于《燕京雜記》中:“人家掃除之物,悉傾于門外,灶燼爐灰,瓷碎瓦屑,堆積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入門則循級而下,如落坑谷。”
⑨我國古代的垃圾回收,既有全民行動的輝煌時期,也有疏于治理的慘痛教訓,垃圾處理的艱巨工程,任重而道遠。
(選自《山西晚報》2023年4月11日,有刪改)(1)閱讀文章,說說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2)第④段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⑧段能否調換順序?為什么?
(4)下列關于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史以來,人類就一直在為垃圾尋找“歸宿”,如何與垃圾“相處”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B.古時候的垃圾就是生物排泄物、廚房廢棄物、建筑垃圾、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和破損的生活用品。
C.我國元代和明朝前期的垃圾回收已經產業化,有專人負責將垃圾分門別類。
D.明末和清朝時,垃圾完全處于無人管理的放任狀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更是一落千丈。組卷:18引用:1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