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安徽省蕪湖市七年級(上)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5/7/2 4:0:11

          一、語文積累與運用(35分)

          • 1.根據課文默寫古詩文。
            (1)《<論語>十二章》中闡述“學”和“思”辯證關系的句子:
             
             

            (2)
             
            ,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3)峨眉山月半輪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次北固山下》中表現時序變遷,新舊交替這一自然規律的詩句是:
             
             

            (5)默寫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組卷:6引用:3難度:0.8
          •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國歷史悠久,地①遼闊,風景景名勝甲天下。擊今名人來到這些名山山大川、古跡勝地,往往,興致大發,欣然命筆,楹聯。名勝楹聯或 juan(第四聲)刻于亭臺樓閣,或分貼于寺 miao (第四聲)祠墓,是中國名勝古跡里最直觀的文化現象。因此,世世代代對人們稱道傳頌
            (1)根據文中①處加點字寫拼音,根據文中②③處拼音寫漢字。
             

             

             

            (2)從文中括號內選擇符合語境的詞語分別填入甲、乙處。(只填序號)
             
            ( A.觸目驚心      B.觸景生情)
             
            ( A.撰寫         B.敘寫)
            (3)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寫出修改后的句子。
            (4)結合語境,在文中丙處填入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立意深遠的楹聯佳作,必須是那些既為山水增色,美化了環境,又為游人提供吊古憑今的場所,陶冶人們的情操的作品。
            B.那些既為山水增色,美化了環境,又為游人提供吊古憑今的場所,陶冶人們的情操的楹聯,才是立意深遠的佳作。
            C.那些立意深遠的楹聯佳作,既為山水增色,美化了環境,又為游人提供吊古憑今的場所,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組卷:3引用:1難度:0.7
          • 3.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黃海中學九年級(1)班決定開展“會詩詞?詠經典”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請你參與。
            【會詩詞】在班級舉行的賽詩會上,甲、乙兩位同學分別朗誦了一首詞。請你結合學過的古詩詞知識,為這兩首詞選擇正確的詞牌名,將序號填在橫線上。
            (甲)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與紅紅,
            別是東風情味。
            曾記,曾記,
            人在武陵微醉。
            (乙)
            遠遠游蜂不記家,
            數行新柳自啼鴉,
            尋思舊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畫卷,
            燕歸無語傍人斜,
            晚風吹落小瓶花。
            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夢令      D.相見歡
            甲:
             
            乙:
             

            組卷:180引用:14難度:0.7

          二、閱讀(55分)

          • 4.閱讀《春》中的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1)第一段畫線句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句話概括,并說明這樣寫的好處。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描繪了這樣的畫面?下邊的詩句哪一句描寫的畫面與它最接近?
            A、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C、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D、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這一句中的“鬧”字換成“叫”字好不好?為什么?
            (4)“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句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5)從第一段中找出描寫小草的質地、色澤和生長旺盛的詞語。
            A、描寫質地的:
             

            B、描寫色澤的:
             

            C、描寫生長旺盛的:
             

            (6)第二段有一處是作者展開的想象。請摘抄下來,并說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組卷:205引用:15難度:0.8
          • 5.閱讀下文,完成各題。
            母親的“手中棍”??①“噠噠”,木棍敲擊水磨石地面的聲響,回蕩在醫院走廊。我攙著母親的左臂,母親右手拄著木棍,慢步走向樓上化驗室。“噠噠”,木棍敲著地面一聲再一聲,敲得我心生疼。
            ??②這木棍是我以前從朋友那里淘到的深山六道木,去了皮,直溜、光滑、堅硬;選一枝杈處留段握柄,截斷、磨光,正好給走路已然蹣跚的母親當拐棍。但一開始她并不樂意:“我不需要這玩意兒,拿走!”我便隨手將木棍撂在了門后墻角,任其擱置數年,積了厚厚的灰塵。
            ??③這次母親頭暈、腿疼,我將木棍找出來,擦拭干凈遞給她。母親嘆了口氣,一手扶著門框,一手顫顫巍巍接過木棍,邊走邊念叨:“到底還是拄上了呀!”一向要強的母親,終因年老有病拄上那根拐棍,服了老。
            ??④其實,在我年少時的印象中,母親手中倒是常握著一根木棍。只不過,先前那根棍總是被母親自如支配,“舞”在手上,支撐起我們全家清貧的煙火日子。
            ??⑤“娘,我回來了!”年少的我還沒進院門,就遠遠望見母親正趴在鍋上,揮舞木棍,攪著一鍋金黃噴香的玉米面疙瘩,騰起的熱氣模糊了她年輕的面容。哪科,母親聽到我的聲音猛扭頭,直起腰,全然不顧正做著飯,舉著攪棍就朝我沖來,嘴里罵著:“我叫你和同學打架!”看來是有人提前向母親告了我一狀。我生怕被母親逮住,我跑上了山。
            ??⑥當我從山上折了兩根六道木細棍回家,送給母親做攪疙瘩棍時,飯菜已擺上了桌。母親接過木棍,狠狠地朝我頭上打來,卻又輕輕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別打架了,快吃吧。”我“哦”一聲坐下,埋頭扒拉飯。如今,母親已沒心力攪疙瘩給我吃了,可那兩根被母親磨得溜光的攪棍,還掛在墻上。
            ??⑦早出晚歸進山摘酸棗的習慣,母親曾堅持了幾十個秋天。酸棗泡醋,酸棗核賣錢貼補家用。山里歸來,母親肩上扛一口袋酸棗,一手握著鐮刀,一手拄根木棍。
            ??⑧母親說:“一進山就弄根棍兒,打掉前面草窠的露水,有時還可以‘打草驚蛇’,驚野雞、野兔啥的,免得被嚇著。有次多虧這棍兒驚出一窩馬蜂,不然我就被蜇了。濕酸棗長得牢,可以用棍兒敲掉些酸棗葉,方便采摘;高處或干了的酸棗,用棍兒敲打落地,直接撿就行了,省事兒。更重要的是,出山時,天慢慢黑了,或趕上陰雨天,扛著酸棗不好走,這棍兒就頂大用了。”
            ??⑨聽母親一說,我打心里心疼她、佩服她,并感恩那無數次地陪母親進山、出山“頂大用”的棍子。有時,如果酸棗摘得不多,母親手里、肩上可能會多幾根木棍:頂端帶個木鉤的,用桶從井里打水時用;那種細長的,用作打棗竿、打核桃竿、夾柿子竿;那種粗長、直溜的,用作鐵锨把、鐮刀把、鋤把;那種細而輕巧的,陸續多弄些,用來搭菜架,插籬笆,做蒸箅……母親用這些源自大山里的木制工具,經營著家里、地里的活計。
            ??⑩近年,我回老家次數多,常幫年邁的父母做些活兒。我拎起提水木鉤,去井邊“嘩啦啦”打一桶井水,似打撈起無數清甜的歲月;扛起長竿去打棗、打杏、打核桃、夾柿子,憶起了和家人樹上樹下一起勞作的歡愉;拿起鐵锨、鋤頭、鐮刀下地干點碎活兒,用著格外趁手。回來后,我將它們靠在墻角或掛在墻上,突然想到那些母親從山里淘回的、已被磨得溜光水滑的木棍,已再也不能被她拿在手上使用,不由得黯然神傷。
            ???上醫院二樓,母親身體明顯側向了我,我的右臂加了把力。木棍的聲響已很微弱,我生怕母親打滑或拄空,便叫她停下,接過木棍夾在了我的左腋下。母親雖然重復說:“拉著棍兒能走,能走。”卻分明又將身體壓向了我,我的右臂不由地使足了勁,反倒走得快了,穩了。
            ???母親住院觀察一周,無大礙,便回了村。但那根六道木拐棍卻成了80歲老母親的隨手之物,從不離身。母親的可行動范圍也縮小了,僅限于院里院外幾十米內。她坐在院里,還不時揮揮手中的木棍,轟轟雞、扒拉下亂柴草、指點父親和我做這做那……我讓她寫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劃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日后,母親再自己進山、出村,肯定是不可能了。她只能一手拄著拐棍、一手拉著我,甚至,完全用雙手拄著我——我應當是母親最可靠的“手中棍”了。
            (1)請按時間順序概括文章情節,將下面空缺的內容補充完整。
             
            →②
             
            →母親從山中帶回大小粗細不一的木棍,用作生活和勞動的工具。→③
             
            →木拐棍成了 80 歲老母親的隨手之物
            (2)分析文中畫線句所表現的人物心理活動。
            ①母親接過木棍,狠狠地朝我頭上打來,卻又輕輕落在了我的屁股上:“以后可別打架了,快吃吧。”(“母親”的心理活動)
            ②我讓她寫自己的名字,她用拐棍在地上劃拉半天,憨憨一笑:“忘了!”(“我”的心理活動)
            (3)文章第⑦段、第⑧段,作者是如何表現母親上山采酸棗的艱難的?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
            (4)文中母親的“手中棍”有多重意蘊,請結合小說的內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5)古代“孝”字是一個小孩兒攙扶著老人走路的形象,用扶侍老人來表達“孝”的意思。文中的“我”在母親生病后做了母親的“手中棍”,你的父母或許還年輕,不需要你太多的扶侍照顧,那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表達你的孝心呢?請選擇一件小事寫下來,不少于30字。

            組卷:8引用:1難度:0.5
          • 6.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回答問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張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點左右。②拏:通“橈”,撐(船)。③毳衣:細毛皮衣。④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⑤焉得:哪能。⑥更:還。⑦白: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
            (1)解釋下列加點詞。
            無與為樂者
             

            竹柏影也
             

            日更定矣
             

            下船
             

            (2)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相與步/于中庭
            B.庭下如/積水/空明
            C.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D.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3)句子翻譯。
            ①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②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4)甲文賞月夜美景,乙文看西湖夜雪。同為夜中賞景,兩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請結合文本分析。

            組卷:16引用:3難度:0.6

          三、寫作(60分)

          • 7.面對紛繁的生活,我們常常有許多感悟;當我們看見一輪紅日冉冉升時,我們也許會感悟到青年人的朝氣蓬勃與旺盛的生命力,當我們看見葉子從樹上落下,我們也許會感悟到生命的短暫,而應該珍惜時光發奮進取……
            朋友,你對生活有什么感悟呢?請以《感悟              》為題 寫一篇文章。
                  要求:(1)在“感悟”后面的空白處填一個詞或短語。
                  (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3)書寫清楚,600字左右。

            組卷:45引用:5難度:0.3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