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浙江省高考生物三模試卷

          發(fā)布:2024/11/12 19:0:1

          一、選擇題

          • 1.垃圾分類是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基礎,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9引用:2難度:0.6
          • 2.生命建立在生物大分子的基礎上。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組卷:34引用:1難度:0.8
          • 3.患Tay-Sachs遺傳病的嬰兒是突變基因的純合子,因不能編碼氨基已糖苷酶A,產生嚴重的智力障礙及身體機能失控,通常在3至4歲死亡。在某特殊人群中,他們孩子的發(fā)病率約為
            1
            3600
            。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13引用:3難度:0.7
          • 4.內質網(wǎng)對細胞損傷因素(如缺氧)極為敏感,當細胞受到損傷因素作用時,內質網(wǎng)腔內出現(xiàn)錯誤折疊蛋白和未折疊蛋白聚集等現(xiàn)象,稱為內質網(wǎng)應激(ERS)。腫瘤細胞的ERS保護機制可促進未折疊蛋白的正常折疊、加速錯誤蛋白降解,以維持腫瘤細胞的存活和轉移。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34引用:2難度:0.7
          • 5.棉鈴蟲CYP67B基因發(fā)生突變使其抗藥性增強,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組卷:9引用:1難度:0.6
          • 6.液泡是植物細胞中儲存Ca2+的主要細胞器,液泡膜上的H+焦磷酸酶可利用水解無機焦磷酸釋放的能量跨膜運輸H+,建立液泡膜兩側的H+濃度梯度。該濃度梯度驅動H+通過液泡膜上的載體蛋白CAX完成跨膜運輸,從而使Ca2+以與H+相反的方向同時通過CAX進行進入液泡并儲存。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組卷:42引用:2難度:0.7
          • 7.某種蝗蟲,其雌蟲體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為2n=24(22+XX),雄蟲體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為2n=23(22+X)。下列情況不可能出現(xiàn)的是(  )

            組卷:26引用:3難度:0.7
          • 8.Arf家族蛋白參與蛋白質的囊泡運輸,它們有兩種狀態(tài),結合GDP的不活躍狀態(tài)和結合GTP的活躍狀態(tài)。GTP和ATP的結構和性質相似,僅是堿基A被G替代。活躍狀態(tài)的Arf蛋白參與貨物蛋白的招募和分選,保證貨物蛋白進入特定囊泡等待運輸。下列相關敘述和推測錯誤的是(  )

            組卷:126引用:14難度:0.8
          • 9.下列關于生物與環(huán)境的敘述,錯誤的是(  )

            組卷:16引用:2難度:0.7
          • 10.果蠅控制A性狀和B性狀的基因均位于果蠅的Y染色體上且位置相同,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組成為XXY的細胞,其三條性染色體中的任意兩條染色體可移向細胞一極,另一條移向另一極;染色體組成為XXY的個體為可育雌性,染色體組成為XYY的個體為可育雄性,染色體組成為XXX和YY的個體胚胎致死。為確定果蠅A性狀和B性狀的相對顯隱性,研究者將正常的具有A性狀的雄果蠅與染色體組成為XXY的具有B性狀的雌果蠅進行雜交,獲得數(shù)量眾多的F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組卷:22引用:3難度:0.6

          二、非選擇題

          • 30.白葉枯病是造成我國重要糧食作物——水稻嚴重減產的重要原因之一。某科研團隊將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21與質粒重組(圖1),利用人工破損處理的水稻幼苗細胞借助根癌農桿菌轉化法獲得抗白葉枯病的水稻品種,其中根癌農桿菌侵染植物細胞過程如圖2所示,已知不同種限制酶識別序列不同。請回答下列問題:

            (1)構建圖1基因表達載體時,最佳方案是使用
             
            分別處理含Xa21基因的DNA片段和Ti質粒,該方案不僅可以避免處理后的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21和Ti質粒發(fā)生
             
            ,也能確保Xa21基因定點插入Ti質粒的
             

            (2)基因表達載體上M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
             

            (3)由圖2可知,水稻幼苗細胞受損后會產生某些信號分子,用于吸引農桿菌移向受損水稻,這些信號分子可能是酚類化合物,農桿菌細胞內形成的成熟T復合體借助細胞膜上的通道復合體定向進入水稻幼苗細胞,最終目標是
             

            (4)將含白葉枯病抗性基因Xa21的水稻幼苗細胞經(jīng)過
             
            技術可發(fā)育成幼苗。經(jīng)檢測,科研人員發(fā)現(xiàn)部分獲得Xa21基因的水稻幼苗不具有抗白葉枯病的能力,原因可能是
             

            組卷:89引用:1難度:0.6
          • 31.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是腦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導致的局部腦組織壞死。為闡明腦組織神經(jīng)元損傷死亡的機制,進行了如下研究。

            (1)神經(jīng)元是神經(jīng)系統(tǒng)
             
            和功能的基本單位,它由細胞體、樹突和
             
            構成。
            (2)為制備大腦中動脈栓塞小鼠模型,研究人員對小鼠進行手術:頸部切1cm長切口,插入線栓,阻塞大腦中動脈血流,1h后拔出線栓恢復血流,縫合皮膚。在恢復血流24h后,取腦組織切片進行染色,結果如圖1,并檢測大腦組織內Sirt3蛋白表達量,結果如圖2。
            對照組小鼠的處理應為
             
            。圖 1腦切片中深色部分是正常組織,淺色部分是缺血造成的梗死部分。由染色結果可知,小鼠大腦中動脈栓塞模型制備
             
             ( 選填“成功”或“不成功”)。圖2結果顯示,對照組大腦兩側Sirt3蛋白表達量無顯著差異,實驗組
             

            (3)研究人員以小鼠海馬神經(jīng)元為材料,在體外模擬(2)實驗。實驗組的主要步驟依次是:將海馬神經(jīng)元置于常態(tài)條件培養(yǎng)8d→轉入“氧糖剝奪”條件(無糖培養(yǎng)基、低氧氣體環(huán)境)培養(yǎng)1h→轉入常態(tài)條件培養(yǎng)12h→檢測神經(jīng)元的損傷情況、神經(jīng)元內Sirt3蛋白表達量。實驗中“氧糖剝奪”的目的是模擬體內
             
            條件。實驗結果顯示,體外實驗中神經(jīng)元的變化與體內實驗基本一致。
            (4)已有研究表明,線粒體功能障礙會導致神經(jīng)元損傷。推測Sirt3蛋白能夠避免血液循環(huán)障礙造成的線粒體功能障礙。為證明這一推測,研究人員設計了如表所示的實驗。

            組別 實驗處理 檢測指標
            步驟1 (24h) 步驟2 (8d) 步驟3 (1h) 步驟4 (12h)
            甲組 用不含Sirt3基因表達質粒的慢病毒感染細胞 常態(tài)條
            件培養(yǎng)
            常態(tài)條
            件培養(yǎng)
            常態(tài)條
            件培養(yǎng)
             
            乙組
             
             
            丙組
             
             
            注:慢病毒是一種常用載體
            從下列選項中選出合適的實驗處理,填入表格完善實驗設計。
            a.用不含Sir3基因表達質粒的慢病毒感染細胞
            b.用含有Sir3基因表達質粒的慢病毒感染細胞
            c.常態(tài)條件培養(yǎng)
            d.“氧糖剝奪”條件培養(yǎng)
            e.檢測Sir3蛋白表達量。
            f.檢測線粒體功能

            組卷:72引用:2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