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江西省南昌十中高一(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12/31 3:30:2
一、第I卷(選擇題)單選題(本大題共35小題,每小題1.5分,共52.5分)
-
1.下列關于對分離現象解釋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在配子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 C.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D.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組卷:23引用:2難度:0.8 -
2.孟德爾探索遺傳規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下列相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
A.“F2出現3:1的性狀分離比”屬于孟德爾假說的內容 B.“豌豆在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不屬于孟德爾假說的內容 C.“測交實驗”是對推理過程及結果進行的檢驗 D.“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屬于孟德爾假說的內容 組卷:6引用:3難度:0.7 -
3.下列關于“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中,不正確的是( )
A.每個桶內兩種彩球的數量必須相同 B.甲、乙兩個小桶裝的彩球總數可以不同 C.在每次抓取小球時,都應將桶內的小球充分混合 D.每次抓取小球統計后,無須將小球放回原來的小桶內,重復抓取100~200次 組卷:3引用:3難度:0.7 -
4.玉米中因含支鏈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A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不變藍;含直鏈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a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變藍色。A對a為完全顯性。把AA和aa雜交得到的種子播種下去,先后獲取花粉和籽粒,分別滴加碘液觀察統計,結果應為( )
A.花粉、籽粒全部不變藍 B.花粉 變藍、籽粒全部不變藍12C.花粉 變藍、籽粒12變藍12D.花粉 變藍、籽粒12變藍14組卷:14引用:3難度:0.7 -
5.現用基因型為 AABBCC個體與基因型為aabbcc的個體雜交得到F1,將F1與隱性親本測交,測交后代出現的四種基因型及其數目如表所示。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基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數目 203 196 205 199 A.測交后代的四種基因型可能對應四種表型且比列接近1:1:1:1 B.若讓測交后代中基因型為AabbCc的個體自交,后代中純合子占 13C.據實驗結果可推測F1中A和C在同一染色體上,a和c在同一染色體上 D.測交結果說明F1產生了基因型為abc、ABC、aBc、AbC四種類型的配子 組卷:16引用:3難度:0.6 -
6.如圖為某植株自交產生后代的過程示意圖,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是( )
A.A、a與B、b的自由組合發生在②過程 B.M、N、P分別代表16、9、4 C.植株產生的雌雄配子數量相等 D.該植株測交后代性狀分離比為2:1:1 組卷:64引用:3難度:0.5 -
7.下列關于染色單體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交叉互換發生在姐妹染色單體之間 B.姐妹染色單體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分離 C.有絲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單體隨著絲點分裂而分開 D.一條染色單體上只能有一個DNA 組卷:5引用:3難度:0.7 -
8.下列生命活動不會在有絲分裂中發生的是( )
A.通過自由組合產生具有不同遺傳信息的子細胞 B.著絲點的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C.進行DNA的復制 D.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質絲螺旋加粗變成染色體 組卷:8引用:2難度:0.8 -
9.下面是對高等動物通過減數分裂形成的♀、♂配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其中正確的是( )
A.每個卵細胞繼承了初級卵母細胞 的細胞質14B.一對同源染色體進入卵細胞的概率只有 14C.精子頭部進入卵細胞,完成受精作用 D.精子的染色體數目要略少于卵細胞 組卷:15引用:2難度:0.8 -
10.基因型為Bb的動物,在精子形成過程中,基因B與基因B分開的時期是( )
A.由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過程中 B.由初級精母細胞形成次級精母細胞過程中 C.由次級精母細胞形成精細胞過程中 D.由精細胞形成精子過程中 組卷:11引用:3難度:0.8 -
11.某種生物三對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對同源染色體上,如圖表示該生物(AaBbDd)的精細胞,試根據細胞內基因的類型,判斷這些精細胞至少來自幾個精原細胞(不考慮交叉互換)( )
A.3個 B.4個 C.5個 D.6個 組卷:15引用:4難度:0.7 -
12.如圖所示,甲~丁是某動物生殖器官中的一些細胞分裂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甲、乙圖所示細胞中存在同源染色體,丙、丁圖所示細胞中無同源染色體 B.甲圖的子細胞可能會進行乙圖所示的分裂方式 C.在雌、雄個體中都可能同時存在甲、乙、丙、丁所示細胞 D.丙圖的子細胞不是丁圖所示的細胞 組卷:16引用:2難度:0.7 -
13.以下實驗中有幾個使用了同位素標記法?( )
①肺炎雙球菌體內轉化實驗
②證明DNA半保留復制的實驗
③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
④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
⑤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⑥摩爾根的紅白眼果蠅雜交實驗A.一個 B.兩個 C.三個 D.四個 組卷:9引用:2難度:0.8
二、非選擇題(共計37.5分,除特別說明外,每空1分。)
-
39.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主要分為:感染階段(含吸附和注入噬菌體DNA兩步)、增殖階段(含噬菌體DNAS制和蛋白質合成、組裝兩步)、成熟階段(菌體裂解,子代噬菌體的釋放),大腸桿菌被T2噬菌體感染后不再繁殖。圖1為一個32P標記的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的過程圖。
(1)要用32P標記T2噬菌體,具體操作是:
(2)T2噬菌體侵染細菌后,合成新的T2噬菌體蛋白質外殼需要
A.細菌的DNA
B.T2噬菌體的DNA
C.細菌的氨基酸
D.T2噬菌體的氨基酸
E.細菌的解旋酶
F.細菌的RNA聚合酶
G.細菌的核糖體
H.細菌的tRNA
(3)在釋放的n個子代噬菌體中,可檢測到放射性的個體所占比例為
(4)為保證遺傳信息傳遞的準確性,遺傳信息的讀取必須按一定方向。某DNA片段堿基序列如圖2所示,以b鏈為模板鏈合成肽鏈的序列為:(可能用到的密碼子:精氨酸-CGA;絲氨酸-AGC、UCG;丙氨酸-GCU;甲硫氨酸(起始)-AUG;終止密碼-UAA、UAG)組卷:41引用:3難度:0.7 -
40.前些年,隨著抗生素的人均用量增多,細菌耐藥率也逐年提高。耐藥性一旦產生,藥物的治療作用就明顯下降。為探究抗生素對細菌的選擇作用,科研人員做了如下實驗:
步驟一:取少量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培養液,均勻涂抹在培養基上平板上,再放上4片含有青霉素的圓形濾紙片,無菌適宜條件培養12~16h,濾紙片周圍出現抑菌圈(見圖)。測量并記錄抑菌圈的直徑并取平均值,記為N1。
步驟二:從抑菌圈邊緣的菌落上挑取細菌,重復上述步驟,培養至第五代。測量并記錄每一代抑菌圈直徑的平均值(N2~N5)。
請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
(1)細菌的抗藥性變異來源于
(2)根據抑菌圈大小可判定藥物抑菌效果,抑菌圈越小,抑菌作用越
(3)人類不斷研發新的抗生素,細菌對新藥的耐藥性也在不斷提高,甚至出現了無藥可治的“超級細菌”。請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觀點解釋“超級細菌”的出現的原因
(4)科研人員從第五代抑菌圈邊緣挑取細菌接種,調換含有卡那霉素的濾紙片,重復培養5代;又在抑菌圈邊緣重新挑取細菌培養,恢復使用青霉素濾紙片,測得抑菌圈直徑平均值為N11.實驗數據N11>N5,這一結果為我們防止“超級細菌”的出現提供的思路是:組卷:53引用:7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