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八年級(下)期中語文試卷
發布:2024/11/16 7:0:2
一、語文積累與運用。
-
1.默寫。
(1)詩文名篇,寄寓著情思和感悟,融進民族文化的血脈。我們誦讀經典,可以在“
(2)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組卷:32引用:3難度:0.8 -
2.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詩的源頭是歌謠。上古時候,沒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謠,沒有寫的詩。一個人高興的時候或悲哀的時候,常愿意將自己的心情訴說出來,給別人或自己聽。日常的言語不夠勁兒,便用歌唱;一唱三嘆的叫別人回腸蕩氣。唱嘆再不夠的話,便手也舞起來了,腳也蹈起來了,反正要將勁兒使到了家。碰到節日,大家聚在一起chóu神作樂,唱歌的機會更多。或一唱眾和,或彼此競勝。傳說葛天氏的樂八章,三個人唱,拿著牛尾,踏著腳,似乎就是描寫這種光景的。歌謠越唱越多,雖沒有書,卻存在人的記憶里。有了現成的歌兒,就可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隨時揀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以消愁解悶。若沒有完全合式的,盡可刪一些,改一些,到稱意為止。流行的歌謠中,往往不同的詞句并行不bèi,就是為此。可也有經過眾人修飾,成為定本的。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
(1)給加點的字注音,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
chóu
一唱眾和
稱意
并行不bèi
(2)請你寫出一個結構類型與“回腸蕩氣”相同的短語
(3)請將文段中劃線句子改為雙重否定句。
歌謠真可說是“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了。
(4)下列有關《經典常談》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經典常談》是一部為中學生水平的青年讀者寫作的具有導讀性質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讀本。
B.作者對十三類經典進行了準確又不失生動的介紹,使得全書兼備學術性與文學性。
C.《<詩經>第四》中認為,歌謠與最初的詩的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節奏要求和傳播方式。
D.文段中“一人的機鋒,多人的智慧。”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歌謠經眾人聚唱后,數量越來越多。組卷:22引用:1難度:0.7
二、閱讀。
-
6.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甲】??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乙】??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
??疾趨,度石罅①,瀑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②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
??游人坐欹⑤巖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絲,虛空皆緯,至飛雨瀉崖,而猶不忍去。
??暮歸,各賦詩。所目既奇,思亦變幻。
(選自袁宏道的《觀第五泄⑥記》,有刪減)【注】①罅(xià):縫隙,裂縫。②掉:搖動。③怒石橫激:突兀的巖石橫攔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轉折。⑤欹:斜靠。⑥第五泄:第五級瀑布。今浙江境內。
(1)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①日光下澈 澈: ②悄愴幽邃 邃: ③怒石橫激如虹 如: ④而猶不忍去 去: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②疾趨,度石罅,瀑見。
(3)【甲】【乙】兩文寫出了水的不同特點,其中【甲】文突出水的
(4)【甲】【乙】兩文都運用了哪種寫作手法?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情感?組卷:5引用:1難度:0.5
三、寫作。
-
7.請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最好的“戲”與最好的“豆”,是“樂土”留給少年迅哥兒成長的印記,相信正當少年的你們也有某段經歷,讓你的心靈里長出一朵“最好”的花,讓你時時回味。
??請根據上述材料,聯系你的經歷和體驗,請以“最好的_______”為題,寫一篇文章。
【提示與要求】
(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
(2)文體自選(詩歌除外)。
(3)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5)考慮到內容的充實,文章不要少于600字。組卷:3引用: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