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湖北省武漢市青山區八年級(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布:2024/6/9 8:0:9

          一、(10分)

          • 1.閱讀回答問題。
            成長貴在“知不知”      ①《道德經》有言:“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是高明的;而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是有害的。能夠清醒認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是可貴的,是一個人成長進步的開始。
                  ②“知不知”是成長的前提和基礎,只有看清自身的“不知”,才能激起前進的動力,不斷提升自我。一日,蘇軾偶然看到王安石所作的詠菊詩,覺得“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的表述說不通,因為在他的認知里菊花與春花不同,能耐得住寒冷,是不會被吹落的。而當他在黃州賞菊,親眼看見“吹落黃花”后,才驚覺自己見識淺薄,此后愈發勤奮努力,終成北宋中期文壇領袖。一個人只有“知不知”,才會求知若渴,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地奮進,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③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們接受的知識越來越豐富,看似知道得越來越多,實則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窺得一隅卻自以為知之甚詳。尤其在新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今天,崗位所需對認知要求也越來越高,能否在工作中打開局面,關鍵在于“知不知”。
                  ④有些人之所以認識不到自身認知的局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站位高度、視野寬度、思想深度不夠。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通過學習增強認識事物、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有了學問,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遠很多的東西;沒有學問,如在暗溝里走路,摸索不著,那會苦煞人。”我們要多思多學、學深悟透,既要學得廣還須學得深,堅持自主學、主動學、終身學,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境地。
                  ⑤俗話說,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更有強中手。虛心的人不僅能發現認知局限,還能主動彌補認知不足。“虛,空也”,心中有空間,才能承載下更豐富的知識,才能“知恥近乎勇”,不斷充實提高自己。而一個驕傲自滿的人,看不到自身認知局限,就會喪失學習的動力,在自我設置的“圍城”中原地踏步,甚至走向人生的“死胡同”。
                  ⑥要真正做到“知不知”,一刻也不能離開實踐磨礪。如果一個人總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不經過實踐的打磨,困苦的歷練,很容易脫離實際,困囿于自我認知的“黑屋”中,談何成長進步?豐子愷曾經畫過一幅“賣羊”的漫畫;一個人牽著兩只羊,想賣給羊肉館的老板。一位農民看了這幅畫后連連搖頭發笑,豐子愷不解其意,上前請教后才知原來是多畫了一條繩子。農民告訴他,牽羊只需牽頭羊,不管多少只,只要一條繩子就夠了!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唯有主動到實踐中去歷練,拜賢者為師,與能者為伍,才能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完善主觀世界,提高發現問題、解決矛盾的能力。
                  ⑦“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不知”不是一時的,而是伴隨成長進步的每時每刻。今天,我們身處大浪淘沙、百舸爭流 的新時代,作為強國強軍偉業的建設者,我們尤須始終保持“知不知”的清醒和勇于承認“不知”的坦誠,抓住時機武裝頭腦,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把好前進的方向,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努力,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
            (1)下列關于“知不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不知”這個詞出自《道德經》。
            B.“知不知”的涵義是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
            C.“知不知”是高明和可貴的表現。
            D.“知不知”是主動彌補認知不足的體現。
            (2)下列關于“知不知”重要性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知不知”是能夠認識到自身認知的局限。
            B.“知不知”是一個人成長的前提和基礎。
            C.“知不知”能讓我們努力前進,提升自我。
            D.“知不知”能讓我們不斷學習,打開新局面。
            (3)閱讀全文,說說怎樣才能做到“知不知”?

            組卷:10引用:1難度:0.5

          二、(20分)

          • 2.閱讀回答問題。
            仙人掌開出的花      ①在如今的社交媒體上,大媽們總是讓人啼笑皆非的存在。她們占領銀行、商場、影院的廣場,伴著各種節奏喧嘩的音樂大跳廣場舞;她們在自助餐廳以驚人的食量,興致勃勃地吃下雞鴨魚肉;她們更是旅游團中不可忽視的風景線,她們在埃菲爾鐵塔前躍起自拍,在少女峰前躍起自拍,在大本鐘前躍起自拍,在藍得像夢一樣的澳洲海岸,帶著一腳的細沙躍起自拍。而令哈利?波特迷氣惱的,她們居然在九又四分之三站臺上躍起自拍,手里還揮動著五顏六色的絲巾。她們難道不知道這個神圣的入口,是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門嗎?
                  ②一位“95后”評論稱,大媽們為何要把這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視為自己的主場?她們帶著15歲啦啦隊隊員的神氣蹦跳入場,為了引人注目,又是翻滾又是劈叉,似乎想盡可能炫耀自己的活力、健康與愛美欲。然而,她們起碼有50歲了,體重是15歲小姑娘的兩倍,你不覺得這很荒誕嗎?
                  ③大媽們卻覺得一點也不荒誕啊!她們度過了年輕人難以想象的艱苦青春,為何從前的匱乏不能在今日好好補償呢?當年養孩子可沒有買紙尿褲的閑錢呢。冬天,在陰雨連綿的南方,全靠年輕母親用尖嘴鉗和鐵絲,在烤火煤爐上面掛一個鐵絲框架,用來烘烤濕答答的尿布。烤干尿布,鐵絲框架上還可以烤山芋。那個時候,今天的大媽們還身腰苗條,她們可從沒有嫌棄過空氣里隱隱的尿臊味。
                  ④沒錯,今天這批大媽年輕時,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繁重的日常勞作:每天要生煤爐,冬天要儲藏三四十棵大白菜;要一面跳進半人高的腌菜缸里踩踏,一面大聲呵斥孩子的古文背錯了;要憑著 四根竹針,日夜編織,搶在入冬之前把老人和孩子的厚毛衣都織出來;要踩踏縫紉機,把一家五六口的衣服做出來。對,她從來沒有受過正規的裁縫訓練,但憑著“孩子又長高了一寸”的惶恐,她一夜間就把裁剪的紙樣琢磨了出來——那時候,哪家的床褥底下不像寶貝一樣收著全家人衣褲的裁剪紙樣呢?同樣收在床褥底下的,還有母親們的自考課本。沒錯,她每晚就睡在這高低不平的床褥上,猶如睡在自己應接不暇的責任上。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她的往事恰恰填滿了操勞與職責,就是沒有留下一星半點縫隙,能感受一下自己的春花秋月。
                  ⑤終于來到人生的后半段,大媽們有閑有錢,開始嘗試本該在芳華歲月里嘗試的東西:舞蹈、瑜伽、化妝、美食、旅行、自拍。當她們在著名景點前跳廣場舞,遭到網友貶斥時,大媽們內心也是一萬個不服的:為什么十幾二十歲的女孩,在這里跳芭蕾、玩各種街舞快閃,會被上傳社交媒體收獲十萬個贊,我們就不行?你們確定這不是年齡歧視?
                  ⑥兩個生活在上海的法國姑娘Elsu和FeiFei,從兩年前開始,就把鏡頭對準了一幫大媽。上海大媽疊穿各種絢麗至極的衣裙,或者戴著滿頭的發卷在街心公園看書或者剝毛豆;或者戴著絢麗的圍巾、夸張的墨鏡,在街心公園親密攀談、朗聲大笑。法國姑娘拍攝她們“全世界最有趣的配飾——花袖套”,成為大媽們的“迷妹”,還自費出版了一本名叫《迷妹》的雜志。兩位法國女生認為,年輕女孩的美,就像溫室里的花朵,它還沒有遭受過命運風吹雨打的考驗;而大媽們的美,是仙人掌開出的花——只有經歷過那樣酷烈的干旱與鋒芒畢露的戰斗,開出的花,才充滿嬌艷光彩與輕柔質地,令人驚訝。
                  ⑦作為年輕一代,是不是也要學會欣賞這種有點夸張的花啊?
            (1)讀①②段,請簡要概括大媽們讓人啼笑皆非的原因。
            (2)③④段描繪出“大媽們”年輕時處于怎樣的生活狀態?請簡要概括。
            (3)讀第⑥段,說說“大媽們的美”是怎樣一種美?
            (4)文章結尾句“作為年輕一代,是不是也要學會欣賞這種有點夸張的花啊?”表達了作者怎樣復雜的感情態度?請簡要概括。

            組卷:11引用:1難度:0.5

          六、(15分)

          • 6.閱讀回答問題。
                  ①在我們面對現實的許多問題,感到焦慮、困惑和迷茫時,重讀魯迅作品,就會突然發現魯迅許多精的論述,讓你眼前一亮,塞頓開,引發許多思考。我曾經做過一個“活在當下中國的魯迅”的演講,試圖用魯迅的相關論述來討論當下所遇到的問題。重溫魯迅的論述,我和我的聽眾都大受啟發,大為感動,感到魯迅在“和我們一起                                             和                。我們甚至感覺到了他那銳利的、溫潤的、充滿期待的目光的視。于是,我們心里有了一絲溫 ,一點力量”。這樣的和魯迅一起思考的閱讀體驗是十分美好的。
                  ②魯迅在整個中國文化 (包括現代文化)傳統、話語結構里,“始終是少數和異數”,是“另一種存在,另一種聲音,另一種思維,因而也是另一種可能性”。這樣,當你對既成教育、既成觀念深信不疑時,你不需要魯迅;而你一旦對自己聽慣了的話,習慣了的常規、常態、定論,產生不滿,有了懷疑【A】有了打破既定秩序【B】沖破幾乎命定的環境【C】突破自己的欲求【D】這時候你就需要魯迅了。而且你還可以一邊讀,一邊和他辯論,魯迅自己就在不斷地進行自我質疑,他從不試圖收編我們,而只是要促進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幫助和期待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能獨立創造的人:這是魯迅對我們的主要意義,我們今天需要魯迅的最重要的理由。
            (1)下列加點字的字音字形不正確的一項是
             

            A.精 
            B.塞頓開
            C.視(níng)
            D.溫(xīn)
            (2)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觀察 憂慮 探索 思考
            B.憂慮 觀察 思考 探索
            C.思考 觀察 憂慮 探索
            D.探索 憂慮 觀察 思考
            (3)下列方括號中填入的標點符號,不正確的一項是
             

                  而你一旦對自己聽慣了的話,習慣了的常規、常態、定論,產生不滿,有了懷疑【A】有了打破既定秩序【B】沖破幾乎命定的環境【C】突破自己的欲求【D】這時候你就需要魯迅了。
            A.,
            B.、
            C.,
            D.,
            (4)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修改,正確的一項是
             

            他從不試圖收編我們,而只是要促進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幫助和期待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能獨立創造的人。
            A.他從不試圖收容我們,而只是要促進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期待和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能獨立創造。
            B.他從不試圖收容我們,而只是要促進我們獨立思考,期待和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能獨立創造。
            C.他從不試圖收編我們,而只是要促進我們獨立思考,期待和幫助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能獨立創造的人。
            D.他從不試圖收編我們,而只是要促進我們獨立思考的意識,幫助和期待我們成長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的、能獨立創造的人。
            (5)將“魯迅思想是對中國歷史與現實都具有解釋力和批判力的思想理論資源”一句還原到文中,最恰當的一處是
             

            A.第①段開頭
            B.第①段結尾
            C.第②段開頭
            D.第②段結尾

            組卷:17引用:1難度:0.5

          七、(50分)

          • 7.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園丁在花盆里種下一顆種子,他們并不知道它能否發芽,也不知道最終能否開花結果。但優秀的園丁在播下種子之后都會很自覺地去澆水、松土、施肥、修剪、除蟲、治病……因為只有這樣,種子才有可能開花結果。
                  的確,生活中很多事是人們無法預知的,但我們仍然要有所作為。
                  請你根據對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敘述生活經歷,或論述其中道理,寫一篇文章。
                  要求:依據材料的整體語意立意,自擬標題,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現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請以化名代替。

            組卷:16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