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走進社會生活》2023年單元測試卷(18)
發布:2024/8/14 14:0:1
一、選擇題
-
1.2017年1月,期末考試一結束,杭州第二中學高一年級同學紛紛走上了社會實踐崗位,開始了他們為期四天的社會實踐,與社會真正有了個“親密接觸”。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
①學生會與越來越熱衷于在社會混,不愛學習
②使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
③使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④有利于引領學生探索新的知識領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組卷:1引用:5難度:0.7 -
2.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社會身份。青少年在火車上的身份是( )
A.乘客 B.學生 C.公民 D.居民 組卷:4引用:3難度:0.7 -
3.在家,我們是兒女;在學校,我們是學生;在社區,我們是居民。這說明( )
A.不同的身份,承擔不同的責任 B.人的身份是通過社會關系來確定的 C.我們的身份不同,享受的權利不同 D.我們的身份不同,履行的義務不同 組卷:10引用:10難度:0.7 -
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關系網。學生曉麗制作一張自己的業緣關系網,正確的是( )
A. B. C. D. 組卷:29引用:2難度:0.8 -
5.在參與社會的過程中,我們的( )
①知識不斷豐富
②能力不斷提高
③規則意識不斷增強
④價值觀念日漸養成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組卷:23引用:24難度:0.9 -
6.8歲男孩龍龍與祖母相依為命,生活在山林里7年,身邊沒有玩伴,唯有與小花狗作伴。與世隔絕的他幾近失語,多數時候,他只能點頭或者搖頭,偶爾簡短地回答,也不能連貫地說完一句話。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①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
②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
③走進社會,是我們獲得生存技能、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唯一方式
④只有積極融入社會,才能逐步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組卷:29引用:21難度:0.7 -
7.2019年1月,期末考試一結束,某中學高一年級的同學們就紛紛走上了社會實踐崗位,開始了他們為期六天的社會實踐,與社會真正有了“親密接觸”。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
①使學生不需要再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
②使學生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
③使學生增進了親近社會的情感
④標志著學生已經成熟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組卷:13引用:7難度:0.7 -
8.養成親社會行為既有利于社會的和諧,也有利于我們更好地融入社會。下列屬于親社會行為的是( )
①我校踴躍為貧困地區同學捐款
②李陽把圖書館借來的故事書賣給了別人
③好友被王亮欺負,李真把他揍了一頓
④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扶助老弱病殘等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組卷:3引用:2難度:0.7
二、材料分析題
-
23.【網絡與微信】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運用,微信對中學生來說已不再是新鮮事,以下是某校802班同學對本班微信作用情況的一些調查信息。結合同學們的調查信息,回答以下問題。
信息一:我們班有72.8%的同學選擇微信作為與朋友溝通的媒介;有41%的同學會把網上沒見過面的陌生人加入自己的朋友圈;有89.4%的同學會在朋友圈里曬自己、家人或朋友的照片。
信息二:大部分同學使用微信交朋友、發祝福、搶紅包;有70.3%的同學用微信學習;有40%同學用微信問醫、購物,約車。
信息三:有15.3%的同學在微信中遇到了詐騙,售假;有71%的同學會隨意轉發朋友圈信息;有61.6%的同學在微信中遇到虛假信息;有6.2%的同學利用微信玩游戲。
(1)信息一說明了什么?
(2)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微信的認識。
(3)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談談我們應該如何理性使用微信。組卷:1引用:2難度:0.6 -
24.【明辨是非享受網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以上兩則漫畫分別體現了網絡的哪一作用?
材料二:如今,人臉信息是重要的個人信息,可以用于刷臉支付、身份驗證等多種場景。可是,公民和國家對人臉信息的保護顯然還很不夠,相關法律也還不夠健全。記者調查發現,不法商家在網上公開兜售人臉信息,卻依舊逍遙法外,給用戶帶來巨大損失。
(2)從材料二中可看出用戶人臉信息泄露的原因有哪些?
(3)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如何塑造健康的網絡世界風氣?組卷:3引用:4難度: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