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四川省成都市蒲江中學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5月份)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題。
戲曲史是一門年輕的學問。中國第一本現代學術意義上的戲曲史著作是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出版于1915年。《宋元戲曲史》開宗明義的一段話已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經典論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此論將元代的戲曲劇本與楚騷漢賦、唐詩宋詞等并稱。若在這一系列中再加上明清小說,就完整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文學一脈相承的進化史。
但是,悉心琢磨一下這些文學體裁在各自時代中其創作者的身份和創作目的,以及接受者的文化水平和總體數量,我們就會發現,用這樣線性的進化論文學史觀,把作為通俗文化的戲曲作品與屬于精英文化的經典文學體裁和作品相提并論,是有問題的。
王國維所贊賞的元曲,是經過了幾百年的自然存毀和文人汰選而被經典化的戲曲文學作品,與楚騷、漢賦、唐詩、宋詞共同進入了知識分子的閱讀史。但戲曲從來就不是為閱讀而產生的一種文學體裁。戲曲創作本身是娛樂市場上的生產活動,為商業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務。在與戲曲相關的全部活動中,戲班的組織,演員的培養,演出實踐的安排、管理、宣傳,觀眾的接受與反應等等,每一個元素的重要性都不亞于戲曲的文學創作本身;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些戲曲文學之外的元素才構成了戲曲之所以成為戲曲的本質特征。
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中將戲曲史納入正統文學進化史,側重文學曲詞,關注經典作家作品,這種觀念多年來一直是中國戲曲史的主流研究思路。雖說從20世紀30年代周貽白的《中國劇場史》,到50年代徐幕云的《中國戲劇史》可以看出,確實也有學者在努力拓展戲曲史的研究領域,對戲曲的舞臺結構、班社組織、演出排場、服裝道具等有所涉獵,但仍然是以經典戲曲研究為主體,緩慢積累著周邊的知識信息,沒有能夠通過戲曲史的研究呈現出具體的生活體驗和廣泛的社會現實。
公平地講,《宋元戲曲史》誕生的年代,正是梁啟超批判中國傳統史學之弊端--“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人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的話音剛落之時,而王國維就已經把幾百年來在文人士大夫眼中都不入流的元曲,納入了中國正統古典文學的進化系列。在當時,其開創性的學術價值和震撼性的時代意義自不待言。而研究內容局限于文學也有其不得已之緣由。他在《宋元戲曲史》中所考察“宋金以前之雜劇院本,今無一存”,而戲曲演出相關的全部活動,也限于傳統歷史記載的偏見,都只能在邊邊角角的史料中找到寥寥數語。
在其后近百年間,戲曲史的研究思路仍然長期受到局限,這也不能完全歸咎于對王國維的路徑依賴;還要歸因于學界自身生存狀態的局限。可以說直到20世紀末,國內的市場經濟逐漸發展起來,各項文化產業均市場化之后,國人才開始對都市生活、市民社會、娛樂產業有切身的認識和體會,才能夠有基礎去觀察相應的歷史現象。這其實是個有趣的歷史悖論:學習歷史是為了解現在,但是如果沒有現實經驗的對照,我們往往也認不出歷史曾經的面貌。
直到世紀之交,隨著各人文社會學科研究理論和經驗的不斷累積,隨著人們日常生活經驗越來越豐富和充實,戲曲史的研究才終于不再僅僅是戲曲作品的文學史、音樂史,或者戲曲名伶的個人藝術成就史,而更成為一部廣闊的社會生活史。戲曲史的研究,從這時才剛剛開了個頭。
(摘編自王藝《當我們在談論戲曲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讀書》2019年1期新刊)(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王國維看來,中國古代文學的進化史應包含元代戲曲劇本與楚騷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明清小說。
B.戲曲是娛樂市場為商業演出提供素材加工服務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它不是為閱讀而產生的體裁。
C.在王國維以后的近百年間,戲曲史的研究思路和領域都因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不足長期受到局限。
D.戲曲史的研究領域應當涵蓋與戲曲相關的全部活動元素,而不是僅局限于研究戲曲作品的文學史。
(2)下列關于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指出《宋元戲曲史》研究思路存在的問題,然后重點論述了其學術價值和時代意義。
B.文章通過列舉周貽白與徐慕云的著作,論證了學界在研究中國戲曲史過程中存在的局限性。
C.文章在辯證分析《宋元戲曲史》的基礎上提出歷史悖論,并強調歷史與現實是互為參照的。
D.文章最后指出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戲曲史應有的研究方向,使論證全面完整、觀點得以深化。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作者對待《宋元戲曲史》的態度來看,我們在談論戲曲史抑或文學史的時候也不必盲從甚至偏信名家之言。
B.戲曲作品既不比戲曲的其他元素重要,也不能代表戲曲的本質特征,所以對它的研究不能替代戲曲史的研究。
C.以線性的進化論文學史觀來研究中國戲曲史的思路,濫觴于王國維,終止于世紀之交,影響了學界近百年。
D.學術研究有時也會為時代物質條件所限,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市場化,可促使人們深入認識某些研究課題。組卷:4引用:8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每當遠征月球的宇航員重返地球時,都會戴上大口罩,舉起雙手,什么也不觸碰地走入無菌箱。無菌箱被高高吊起,懸渡到休斯敦的另一個密封室里,等待四十天檢疫隔離期滿。在此期間,人們不安地看著被接種了疫苗的動物和培養的組織,害怕真的出現什么兇兆。直到這長長的滅菌隔離儀式完成之后,宇航員才能重見天日。
假如月球上有生命,我們首先要怕它,必須提防著它,免得沾染上什么。或許是一個細菌、一條核酸鏈、一個酶分子,或者是一個狡黠的無名小東西。不管是什么,人類單憑想象認為陌生的異類絕非善類,一定要把它關起來甚至殺死。
真是奇事一樁,我們竟能全盤接受這種做法,好像這是遵從了某條自然法則一般。但有一些碎片化的證據說明我們錯了。事實上,已知的大多數生物之間基本上是合作關系,是不同程度的共生關系。共生是指兩種不同生物之間所形成的緊密互利關系。在共生關系中,一方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幫助,同時也獲得對方的幫助。這種關系對生物的生存發揮著重要作用。一種生物若要使另一種生物染病,那需要長時間親近、長期和密切的共居才能辦到。假如月球上有生命,它就會為我們接納它加入“球籍”而孤獨地等待。
據估計,我們真正熟知的微生物,很可能只占地球上微生物的一小部分,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不能單獨培養。它們在相互依賴的、密集的群體中共同生活,彼此供給營養、維持對方的生存環境,通過一個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調控不同種間數量的平衡。現有的技術還不允許我們把微生物一個個地分離出來,單獨培養,正如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般干死一樣。
細菌為研究不同生命形式在不同層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相當好的模型。它們靠合作、適應、交流和以物易物生活。那些生活在昆蟲組織內的細菌,比如跟蟑螂和白蟻的含菌細胞結合在一起的那些菌類,看上去好像是寄主身上的特殊器官。至今,我們還不清楚它們為那些昆蟲做了什么,但已經知道,如果沒有它們,這些昆蟲是活不長的。
今天,共生關系還影響著大多數海洋生物。比如海葵附著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殼上,通過寄居蟹的運動而擴大其取食范圍,反過來,寄居蟹可以利用海葵的刺細胞來防御敵害。
然而,在調節動物關系的過程中,生物界有時會有一些貌似即興的“發明創造”,但即便是在必須爭個輸贏的情況下,也未必是一場戰斗。西奧多用一系列實驗證明,將兩個同種的海扇放在一起密切接觸時,其中較小的一個總是先解體。這種自我毀滅,是由裂解機制調控的一種自我解體行為,完全由較小者控制。它沒有被逼退戰場,沒有一敗涂地,也沒有彈盡糧絕,它只是自愿退場。知道生物界還有這樣的事,雖然未必會感到舒服,但尚算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
在進行組織培養時,將遺傳學上毫無聯系的細胞放在一起,無視種的不同,融合成一些雜種細胞,這乃是一種自然趨勢。炎癥和免疫機制的強大設計,一定是為了把我們這些生物彼此分開。如果沒有這些復雜的機制,我們或許已進化為某種在地球上四處流動的合胞體,那么,大地上連一朵花都不會生發出來了。
(摘編自劉易斯?托馬斯《細胞生命的禮贊:一個生物學觀察者的手記》,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宇航員回到地球后需隔離滅菌,是害怕宇航員帶回的細菌危害地球,但作者認為宇航員帶回的細菌并沒有想象的那樣可怕。
B.所有生物之間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種生物的存在需要依賴其他生物,以此構成所有生物間的合作關系或共生關系。
C.一些生活在昆蟲體內的細菌對寄主的作用很大,雖然目前還不知道這些細菌的具體作用,但離開這些細菌昆蟲壽命會變短。
D.炎癥和免疫機制是把生物們分開的有效機制,如果沒有炎癥和免疫機制,那么地球上的生物們可能會進化為流動的合胞體。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狡黠的無名小東西”等表述增強了文本的趣味性,同時也表現出了作者對可能從外星球來到地球的細菌等的蔑視態度。
B.宇航員帶回地球的月球生命想要使人類染病,需要長時間親近、長期密切共居才能成功,這些生命正在為被接納加入“球籍”等待著。
C.我們不能把單只蜜蜂從蜂巢取下而使它不致像脫皮的細胞那樣干死,因為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們還不能單獨培養微生物。
D.當兩個同種的海扇密切接觸時,較小的海扇通過裂解機制調控進行自我解體這一行為,不是自然界生物之間共生關系的體現。
(3)文中畫橫線句子中所說的“重要作用”具體有哪些?請根據材料簡要說明。組卷:16引用:8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富人通常是些怪人
[捷克]伊凡?克利瑪 阿洛伊斯?布達是個富翁,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便蓋起了家庭別墅,比當時法律規定的面積整整超出了三倍。他離過一次婚,跟第一個老婆生了兩個兒子,跟現在的老婆生了一個女兒。兒子長大成人后,每年只看他一次。第二個老婆是個運動員,滑雪、騎馬、打網球、高爾夫、游泳,樣樣精通。她還算會持家,夫妻二人都不給對方添麻煩。
布達愛錢勝過一切。女兒出嫁時,他送給女兒一輛價值五十多萬克朗的汽車。這份重禮讓女兒很驚喜,她幾乎相信這是父親出于對她的愛。布達認識很多人,但沒有真正的朋友。快到六十歲的時候,他開始體力不佳,食欲不振,他去看醫生,果然得知了壞消息。
人的零件大多無法更新了。他開車去瑞士銀行和德國銀行取出了全部現金,鎖在自己的保險箱里,準備去醫院住院。這時他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他上了手術臺沒能活著回來,保險箱里的全部現金怎么辦?經過左思右想,最后他將這全部現金藏在自己的幾雙舊鞋里,然后當著妻子的面,把這些舊鞋裝進了一個大盒子,讓妻子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送到醫院去。
外科手術大夫將布達的腹腔打開,發現已毫無希望,大夫們又原封不動地將他的腹部縫合起來。大夫給他開了一大堆藥,護士小姐每天過來給他打吊瓶,可他還是一天比一天更乏力。妻子送來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那個大盒子,一束鮮花和一瓶煮水果。他對鮮花和吃的不感興趣。妻子一走,他打開盒子,看到了藏在舊鞋里的那些錢。妻子每周來看望他兩次,有時出嫁的女兒也來。一次他的大兒子也來了。每個人都會給他帶些什么,等他們一出病房,他就將那些他們帶給他的東西扔進垃圾筐。
在布達住院期間,換了好幾位護士。他覺得她們長的都差不多,他主要靠頭發的顏色來區分她們。其中有一位年輕的護士叫維拉,她說話的聲音竟讓他想起自己童年時年輕的母親。維拉也很會安慰他,經常會對他多說幾句,家里陽臺上的草莓已經成熟什么的。一次維拉給他輸血后,他求她在旁邊坐一會兒。這是違反規定的,但她還是答應了,她坐在他身邊,撫摸著他的手背。他問她平時是怎樣生活的,她對他說著話,他感受到維拉嗓音的溫柔,感覺著兩人手的觸碰,她答應搬一盆家里陽臺上的花給他送來。
第二天她真的送來一盆水仙花,又挨著他坐下說話。他問維拉缺不缺什么東西?有沒有汽車?她說她從來沒想過有輛汽車,她和媽媽生活在一起,她的條件只夠偶爾買一袋西紅柿。他本想問她生活是不是過得不舒心,可一陣巨痛猛然襲來,醫生給他打了一針,他神志不清了。
半夜他稍微清醒時,床頭柜盒子里那一大筆錢成了他的心病,他想該不該把它捐給慈善組織?或者留給他的老婆,讓她去奢侈揮霍?夜里他想到了維拉,他非常希望明天是維拉當班。
第二天果然是她,維拉給他帶了鮮紅的蘋果。他謝了她,咬了一口,在嘴里嚼了好久好久。
她用手撫摸著他的額頭,依然溫柔地同他說著話。半夜他睡不著,想著自己可能要死了,突然升起一個莫名其妙的想法,把這幾百萬塊錢送給護士維拉。
第二天,維拉提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叫馬爾丁,是位小提琴演奏家。又過了一天,他的病情加重了。維拉來看他,他對她說,我要報答您。維拉說,如果您感到好一些,就是對我最好的報答。她摸了摸他的額頭,他覺得自己很累,他想告訴她,快去找公證人。就在當天晚上,他死了。
醫院讓維拉將床頭柜里的東西全掏出來,列上清單。維拉照辦了,列了十八項。在第十一項列出的物件是:幾雙便鞋和幾雙襪子。布達妻子來醫院領死亡通知單時,醫院將清單交給她,她瞟了一眼清單。最后幾年丈夫已經讓她討厭,他遺留的破爛就更讓她厭惡了。她收起了裝有三百克朗的錢包,開車離開醫院直接來到垃圾場,將丈夫這些東西扔進垃圾場。
當天晚上,維拉護士和小提琴手約會,她告訴他,布拉格的大富翁布達死了。
他給了你什么嗎?
沒有,他的錢包里只有三百克朗。
富翁們都是一些怪人。他說,不知把錢給誰了?
上帝知道。她說,他臨終時都沒有一個人來握他的手。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布達有錢,蓋起的別墅面積超大,法律對他這樣的富翁缺少約束力;布達愛錢,勝過其他一切,他沒有真正的朋友。
B.女兒出嫁時,布達送了一輛價值不菲的汽車,這份重禮讓女兒喜出望外。但作為父親,平日里他與子女溝通甚少。
C.布達的老婆精通多項運動,丈夫生病后,她也能竭盡全力滿足病人的要求,可見她是既懂生活又會照顧家人的賢妻。
D.維拉是醫院眾多護士中的一個,她聲音溫柔,體貼細致,耐心與病人交談,悉心周到的照顧給了布達臨終的撫慰與關懷。
(2)這篇小說在敘述上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
(3)請結合文本內容,簡析劃線句中布達的想法的合理性。組卷:1引用:2難度:0.7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8.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山楂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多為野生,在亞洲、歐洲、北美洲有許多品種。山楂在中國古代又稱為猴楂、鼠楂,因為“猴,鼠喜食之”。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知道野生山楂可以食用了。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①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請簡要賞析文段中劃波浪線句子的妙處。組卷:3引用:5難度:0.9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曾國藩說:“成大事者做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熬,不斷進取,一步步走,不要急躁,慢慢熬。”林語堂說:“捧著一把茶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質的精髓。”評書名家單田芳,總結人生就一個字:熬。
請結合材料和生活,以“熬”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4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