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九年級(上)期中化學試卷
發布:2024/10/16 13:0:2
一、選擇題(本大題包括1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
1.小美將餅干袋打開后放在桌子上,兩天后餅干變軟了。該現象說明空氣中含有( )
A.水蒸氣 B.氧氣 C.氮氣 D.稀有氣體 組卷:25引用:2難度:0.9 -
2.“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下列敘述不科學的是( )
A.CO2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物質之一 B.未開啟的地窖,不可冒然進入 C.加碘食鹽的“碘”是指碘元素 D.小孩經常咬鉛筆,會導致鉛中毒 組卷:69引用:8難度:0.5 -
3.在進行“探究稀鹽酸與銅綠的反應”實驗中,下列操作錯誤的是( )
A.
取少量銅綠B.
倒少量稀鹽酸C.
點燃酒精燈D.
加熱液體組卷:13引用:2難度:0.5 -
4.分類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物質對應的分類正確的是( )
A.碳酸氫銨、海水都是化合物 B.二氧化錳、水都是氧化物 C.金剛石、氨氣都是單質 D.冰水、稀鹽酸都是混合物 組卷:7引用:2難度:0.5 -
5.中國營養學會將硒元素列為每日膳食營養素,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硒的相對原子質量為34 B.硒元素屬于非金屬元素 C.硒的核內質子數為78.96 D.攝入過量的硒可以防癌 組卷:161引用:10難度:0.8 -
6.“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我國長江中下游區城內出現的一段連續陰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室內空氣濕度增大,其原因是( )
A.室內水分子體積變大 B.室內水分子分解加快 C.室內水分子質量增大 D.室內水分子數目增多 組卷:4引用:1難度:0.6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8個小題,每空1分)
-
17.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將在中國空間站完成各項任務,因此,保障航天員的氧氣需求至關重要。那么,空間站的氧氣從哪里來?
Ⅰ.從地球帶上去
(1)實驗室可用高錳酸鉀等原料制氧氣,寫出高錳酸鉀分解的文字或符號表達式
(2)工業上采用分離液態空氣法獲得氧氣,其過程可用如圖所示實驗模擬。
①浸入液氮3mi血后,試管內產生約占其容積1/3的液態空氣。取出試管,液態空氣沸騰,伸入燃著的木條,木條熄滅:1min后伸入帶火星的木條,觀察到木條復燃。導致木條熄滅的原因是
②上述實驗利用氮氣與氧氣的沸點不同實現分離,由實驗現象可知,兩種氣體中沸點比較高的氣體是
(3)利用分子篩可將氧分子從空氣中“篩”出去,從而獲得高濃度的氧氣。其原理示意圖如圖:
由此可知兩種分子的大小:N2
Ⅱ.在天宮制出來
(4)早期空間站利用過氧化鈉(Na2O2)、超氧化鉀(KO2)等物質制氧,其原理表示如下:
CO2O2過(超)氧化物水蒸氣
空間站內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組卷:14引用:1難度:0.5 -
18.如圖所示為制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請根據實驗回答問題。
【經典賞析】
(1)利用圖甲實驗裝置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氣成分的科學家是
A.拉瓦錫
B.門捷列夫
C.張青蓮
D.諾貝爾
【實驗回顧】實驗室常用紅磷燃燒的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裝置如圖乙)。
(2)紅磷燃燒的文字或符號表達式為
(3)如將燃燒匙中紅磷換成木炭,實驗
【拓展延伸】小明認為教室內空氣中氧氣含量比室外低,于是想用紅磷測定教室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老師告訴他,足量的紅磷燃燒并不能耗盡空氣中的氧氣,建議用一氧化氮氣體代替紅磷進行實驗。在老師的指導下,小明進行如圖所示實驗:用注射器獲取V1毫升教室內的空氣,通過導管緩緩地全部推入量筒,與量筒內足量的V2毫升一氧化氮氣體混合,待充分反應后,讀出量筒中剩余氣體體積為V3毫升。
說明:①V1、V2、V3都是在與教室氣溫、氣壓相同的狀態下測得。
②一氧化氮難溶于水,也不與水反應。
③同溫同壓下,在氫氧化鈉溶液參與下,4體積一氧化氮與3體積氧氣恰好完全反應,且產物能完全被溶液吸收。
(4)小明用氣密性良好的注射器,獲取V1毫升教室內空氣的具體操作是
(5)實驗測得教室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
(6)小明查詢資料得知注射器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也會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從而影響實驗結果,但老師指出,二氧化碳即使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可忽略不計。你認為可忽略不計的原因是
(7)氫氧化鈉吸收一氧化氮和氧氣等物質,溶液中有硝酸鈉(化學符號為NaNO3)生成。請寫出硝酸鈉的相對分子質量組卷:21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