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八年級(上)期中物理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正確)

          • 1.不同物體吸收太陽輻射能力不同,小明認為它可能與物體的顏色有關。于是他將幾個完全相同的物體,涂上不同顏色放在太陽底下,測出相同時間內物體升高的溫度。就“小明認為它可能與物體的顏色有關”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

            組卷:51引用:6難度:0.9
          • 2.民樂團演奏中國名曲《茉莉花》時,其中的聲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組卷:683引用:14難度:0.8
          • 3.下列措施中,屬于在聲源處控制噪聲的是(  )

            組卷:762引用:20難度:0.6
          • 4.如圖所示是“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的四種實驗操作,其中正確的是(  )

            組卷:192引用:17難度:0.5
          • 5.要使食品冷卻,用等質量的0℃的水和0℃的冰,效果較好的是(  )

            組卷:807引用:10難度:0.8
          • 6.下列現象發生的過程中,吸、放熱情況與其他三個不同的一個是(  )

            組卷:35引用:5難度:0.7
          • 7.小明做作業時,課本中有一道習題--紙鍋燒水,于是他決定立即做一下這個實驗,把盛有水的紙鍋放在火焰上燒,結果發現水燒開了紙鍋仍不會燃燒,這是因為(  )

            組卷:120引用:7難度:0.7
          • 8.紅外線和紫外線有著廣泛的應用,下列關于它們的說法錯誤的是(  )

            組卷:164引用:4難度:0.6
          • 9.將杯中的液態氮(沸點為-196℃)倒入碗中。觀察到碗中液態氮立刻開始沸騰,碗上出現大量“白氣”,碗外壁出現白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組卷:60引用:3難度:0.7

          三、解答題(共52分)

          • 27.如圖所示,小明制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其實就是小孔成像的實驗裝置。將點燃的蠟燭置于小孔前的適當位置,觀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點。
            (1)圖中燭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
            (填“實像”或“虛像”);其成像的原理是

            (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是

            A.三角形光斑
            B.圓形光斑
            C.燭焰的正立像
            D.燭焰的倒立像
            (3)將蠟燭燃燒變短,則它在薄膜上的像將向
            (填“上”或“下”)方向移動;要想使像更亮些,半透明薄膜應
            (填“靠近”或“遠離”)小孔。
            (4)晴天的正午時分,走在茂密的樹林下,你會看到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而在地上留下許多大小不同的圓形光斑,這是
            (填“太陽”、“樹葉的縫隙”或“樹葉”)的
            (填“像”或“影子”)。仔細觀察光斑,發現這些圓形光斑大小不一,這些圓形光斑的大小主要與
            (填“樹葉間小孔的大小”、“樹葉間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或“太陽到樹葉間小孔的距離”)有關。
            (5)小明同學根據課本中的“試一試”用易拉罐做小孔成像的實驗(如圖):他發現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屏離小孔越遠,像就越大,他測出了不同距離時像的高度,填在表內:
            屏到小孔的距離s/cm 2.0 4.0 6.0 8.0 10.0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從實驗數據記錄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蠟燭和小孔的位置固定后,h與s的關系式為:

            組卷:76引用:3難度:0.6
          • 28.閱讀下面的短文,回答問題。
            雪的形成??雪是從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態的固體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團)組成。在水蒸氣彌漫的云層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顆微塵粒子形狀存在叫做晶核,通常會在低于零下10℃的環境下形成,晶核周圍的水蒸氣分子在冷空氣作用下,圍著晶核開始凝華,使晶核逐漸變大,成為雪晶。當雪晶增大到能夠克服浮力時,便落到地面,就是雪花。水蒸氣的多少和溫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狀的差異。
            ??降雪要滿足三個氣象條件:一是云層中含有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層下面氣溫低于0℃,接近地面的氣溫一般不能低于4℃。當靠近地面的空氣在0℃以上,但是這層空氣不厚,溫度也不很高,會使雪花沒有來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這叫做降“濕雪”,或“雨雪并降”。這種現象在氣象學里叫“雨夾雪”。
            ??為了應對下雪可能對交通的影響,交警和路政部門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鹽除雪,并出動鏟雪車進行鏟雪作業的準備預案。
            (1)晶核周圍的水蒸氣圍繞晶核發生
            (填物態變化名稱),使晶核長大成雪晶,該過程中水蒸氣需要
            (填“吸熱”或“放熱”)。
            (2)下列不屬于雪的形成條件的是

            A.云層水氣充足
            B.云層下氣溫較高
            C.云層中氣溫較低
            D.云層中有較冷的晶核
            (3)向路面撒鹽除雪的原理是鹽水凝固點比水的凝固點
            (填“低”或“高”)。
            (4)鹽城地區冬季也會降雪。降雪時,人們常感覺到降雪時不冷,雪熔化時較冷,是因為雪熔化時會
            (填“吸熱”或“放熱”)。
            (5)小明利用冰塊削成了如圖所示的楔形,在陽光照射下發現了奇妙的現象,這是光的
            現象,光屏上A、B是彩色光帶最邊緣的色光,其中B為
            色光。

            組卷:82引用:3難度:0.7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