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東城區高考生物一模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本部分共15題,每題2分,共3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
1.下列關于真核生物細胞核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核膜主要由磷脂與蛋白質組成 B.核中的染色質由DNA或RNA組成 C.核孔是大分子物質自由通過的通道 D.是遺傳物質復制、轉錄和翻譯的場所 組卷:52引用:1難度:0.7 -
2.ABC轉運蛋白是一類跨膜轉運蛋白,參與細胞吸收多種營養物質,每種ABC轉運蛋白均具有物質運輸的特異性。ABC轉運蛋白的結構及轉運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推測合理的是( )
A.ABC轉運蛋白可提高CO2的跨膜運輸速率 B.ABC轉運蛋白參與的跨膜運輸方式屬于協助擴散 C.Cl-和葡萄糖依賴同一種ABC轉運蛋白跨膜運輸 D.若ATP水解受阻,ABC轉運蛋白不能完成轉運過程 組卷:122引用:3難度:0.5 -
3.6-BA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科研人員以貯藏的青棒豆種子為材料,研究一定濃度的6-BA處理對其呼吸速率的影響,結果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青棒豆細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 B.對照組與6-BA組的呼吸速率變化趨勢不一致 C.6-BA可以應用于青棒豆采摘后的貯藏保鮮 D.貯藏時間越久,6-BA抑制呼吸速率效果越強 組卷:70引用:5難度:0.7 -
4.如圖為二倍體百合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不同時期的圖像。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減數分裂過程的正確順序是④①②③ B.圖①每個細胞中都含有2個染色體組 C.基因重組會發生在圖②④所示時期 D.同源染色體分離發生在圖③所示時期 組卷:143引用:6難度:0.7 -
5.研究發現,AGPAT2基因表達的下調會延緩脂肪生成。湖羊尾部蓄脂量小,而廣靈大尾羊尾部蓄脂量大。研究人員以若干只兩種羊的尾部脂肪組織為材料,檢測AGPAT2基因啟動子區7個位點的甲基化程度及基因表達水平,結果如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甲基化程度的差異會導致兩種羊脂肪組織中AGPAT2基因的堿基序列不同 B.DNA甲基化直接阻礙翻譯過程實現了對AGPAT2基因表達的調控 C.第33和63位點上的甲基化差異是影響AGPAT2基因表達量的關鍵因素 D.兩種羊中AGPAT2基因的甲基化程度與其在脂肪組織中的表達量呈正相關 組卷:125引用:12難度:0.7 -
6.囊性纖維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患者CFTR蛋白異常,其中70%的患者CFTR蛋白第508位苯丙氨酸缺失。利用探針1和2分別能檢測出決定第508位苯丙氨酸正常和缺失的CFTR基因,對兩個家系成員基因的檢測結果如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家系Ⅰ-1、Ⅰ-2、Ⅱ-1均含有決定苯丙氨酸缺失的CFTR基因 B.若甲家系Ⅱ-2表型正常,用探針1、2檢測出兩條帶的概率為 12C.乙家系成員CFTR蛋白的第508位苯丙氨酸沒有缺失 D.探針1、2不適用于對乙家系Ⅱ-2的CFTR基因進行產前診斷 組卷:63引用:2難度:0.4 -
7.某種傘形花科植物葉片含有對昆蟲有毒的香豆素,經紫外線照射后香豆素毒性顯著增強,烏鳳蝶可以將香豆素降解,織葉蛾能將葉片卷起,取食內部葉片。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推測織葉蛾所取食的此種植物內部葉片中香豆素毒性較低 B.烏鳳蝶對香豆素降解能力的形成是基因定向突變的結果 C.織葉蛾對該種植物葉片的取食策略是香豆素對其定向選擇的結果 D.植物的香豆素防御體系和昆蟲避免被毒殺策略是協同進化的結果 組卷:47引用:3難度:0.6
二、非選擇題共70分)
-
20.動物可通過學習將條件刺激(CS)與非條件刺激(US)有效關聯建立條件反射,能夠建立條件反射的CS和US間的最長時間間隔稱為“一致性時間窗口”,簡稱“Tm”。研究人員利用果蠅的“氣味一電擊”學習模型開展研究。
(1)果蠅對氣味甲乙的偏好無差異。利用圖1裝置進行實驗,探究氣味甲與施加電擊兩種處理的時間間隔對果蠅建立氣味與電擊關聯的影響。先向訓練臂通入氣味甲并施加電擊,置換新鮮空氣之后通入氣味乙,訓練后將果蠅轉移至測試臂進行測試。
①電擊會引發果蠅的躲避反應,屬于
②檢測并計算左右測試臂果蠅數量差值占果蠅總數的比例(PI),繪制曲線如
圖2。時間間隔為20s時野生型果蠅在測試臂的分布情況為
(2)氣味和電擊的感受器不同,位于果蠅腦區學習記憶中樞的K細胞可以同時獲得這兩種信息,釋放乙酰膽堿(Ach)作用于傳出神經元。利用轉基因技術,在果蠅K細胞的細胞膜上特異性表達熒光探針,該探針結合Ach可產生熒光,實驗證實建立氣味一電擊條件反射前后,氣味信號使K細胞的乙酰膽堿釋放量發生改變。實驗的正確操作順序為:①
①氣味甲刺激
②氣味乙刺激-10s間隔-電擊刺激
③氣味甲刺激-10s間隔-電擊刺激
④檢測果蠅腦區熒光強度
⑤檢測果蠅腦區5-HT釋放量
(3)果蠅腦區的神經元DPM可以釋放5-HT,電鏡觀察發現K細胞與DPM存在突觸。實驗研究K細胞與DPM之間的功能關系,結果如圖3。
綜合上述信息,用適當的文字和箭頭完善果蠅建立氣味一電擊關聯后的反射弧及其調控機制的示意圖。
(4)自然界中,CS與US之間的間隔是多變的,受5-HT機制調節的Tm是影響條件反射建立的重要因素,請分析動物Tm過短對其適應環境的影響。組卷:70引用:1難度:0.6 -
21.番茄是重要的農作物,因J基因功能缺失導致的無果莖接縫是一種優良性狀,表現為莖干與果實的連接處光滑且牢固,不易落果,提高了番茄的產量。
(1)利用誘變育種獲得純合突變體甲,表現出無果莖接縫,但由于花序產生大量分枝,導致產量不高。將甲與野生型番茄雜交,F1為野生型,F1自交獲得的F2中,野生型:無果莖接縫且分枝不增加:有果莖接縫且分枝增加:突變體甲=9:3:3:1,說明無果莖接縫為
(2)在甲的基礎上獲得了花序分枝未增加的純合突變體乙。將甲與乙雜交獲得F1,F1自交,F2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分枝。對F2中分枝最多和最少的個體基因組進行測序和比對,發現抑制花序增加的基因可能位于番茄1和3號染色體上,將相關DNA序列分別命名為sbl和sb3。由F2自交獲得F3,對F3部分個體進行測序并統計花序分枝數,結果如圖1。由結果可知,對花序增加的抑制作用取決于
(3)大規模測序發現,突變體甲中J基因功能缺失且sb3序列中有一個突變的E基因,正常及突變E基因序列如圖2(a),突變E基因轉錄出的兩種mRNA序列如圖2(b)。
欲利用PCR技術驗證突變體甲轉錄出的E mRNA序列中包含圖2(b)的兩種序列,應從圖3中選擇的兩組引物是
(4)經檢測發現,突變體甲的E基因轉錄出的mRNA中有30%為序列1,突變體乙的一個sb3序列中含有兩個與甲相同的突變E基因。綜合上述研究,從分子水平推測突變體甲花序分枝多而突變體乙分枝未增加的原因是組卷:80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