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第四次模擬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2015年12月,中國、美國及歐盟等締約方在法國巴黎達成了一項協議——《巴黎協定》,協定要求在21世紀末將全球的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并力爭在21世紀下半葉全球實現碳中和。碳中和要求所有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與大自然吸收的溫室氣體總量相平衡。因此碳中和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一個國家之內的溫室氣體的凈零排放,即一個國家領域內的溫室氣體排放與大自然所吸收的溫室氣體相平衡,其目的是維持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大致穩定,避免地球表面溫度的大幅變化,防止氣候變化對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的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0年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重大宣示,是黨中央、國務院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無論是碳達峰目標還是碳中和的愿景,對中國的發展轉型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實質上是一場發展轉型的競爭。以歐盟為例,其碳達峰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實現發展之后知道什么時間二氧化碳排放出現峰值的,碳達峰之后經歷一個漫長的平臺期才開始緩慢下降,現在即將走向快速下降,然后走向碳中和。而中國則是人為地設定了碳達峰的時間表,現在仍在爬坡,還沒有看到峰頂;碳達峰后還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才能渡過平臺期,實現穩步下降,再到快速下降,進而實現碳中和。歐盟承諾的碳中和時間與碳達峰時間的距離是60年左右,中國承諾的碳中和時間與碳達峰時間的距離是30年,碳達峰之后幾乎沒有平臺期的緩沖就要開始下降,且是快速下降,這些就是中國的最大挑戰,道路或路徑幾乎相同,但是時間是非常緊迫的。
中國的GDP碳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是歐盟的6倍多。當前宣示的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愿景,就是要倒逼中國發展轉型,從而激發出更多的創新活力。從全球治理霧霾的經驗來看,英國倫敦和德國魯爾治理大氣污染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時間,東德、東歐的大氣污染治理因為有了前車之鑒和技術進步,大體上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
歐盟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減排,那個時候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技術的成本是目前的許多倍,我國在2030年以后開始減排,屆時低碳技術的成本又會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以光伏發電成本為例,1990年每千瓦時的光伏發電成本大概是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左右,2010年又降低到1美元,現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深信到了2030年、2060年,其肯定大大低于目前水平。
如何應對碳中和問題,最緊迫的挑戰是一個多答案的選擇題,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歐盟的成功在于民眾的支持,美國減排的成功在于市場的力量,中國的成功應該是民眾的力量加上市場的選擇和制度的優勢三方面的結合。目前,中國的碳達峰和碳中和已成為國家意志,將這些任務分解到每一個地方政府、每一家企業乃至每一個家庭,發揮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即發揮民眾、企業和政府三個方面的積極性,困難就有可能被克服。
總之,無論是減排還是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本質就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綠色低碳轉型,也是一場發展轉型的競賽,它們均是挑戰與機遇并存,關鍵在于如何把握機遇、化危為機。
(摘編自李俊峰、李廣《碳中和:中國發展轉型的機遇與挑戰》)
材料二:
中國傳統村落是鄉村旅游地的重要類型,它以古樸的村落風貌、豐富的文化景觀與獨特的民居建筑見長,吸引眾多的中外游客。但風貌維持、古建筑保護與旅游開發、低碳訴求往往會產生矛盾,形成對立。如太陽能熱水器在屋頂的架設產生視覺污染,破壞古樸的村落意境;沼氣池的開挖建設有可能損壞古建筑文物。因此,從中國傳統村落的資源特征和保護需要考慮,探索相應的碳中和實現路徑勢在必行。
對于傳統村落而言,應因地制宜地選擇符合自身特征的低碳清潔能源,合理使用太陽能、地熱能和鄉村地區豐富的生物質能,尋找村落保護、旅游發展、低碳訴求的理想點。采用村落“四旁”綠化與建筑立體綠化相結合的植綠技術,綠化、美化村落環境,創設出悅目的感官體驗環境,提升旅游體驗質量,同時兼具固碳生態服務功能。固體廢棄物是傳統村落型鄉村旅游地的主要碳源之一,減量化、資源化與無害化是固體廢棄物處理依據的基本原則,在資源化利用固體廢棄物的產業化與市場化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勢下,從源頭減少垃圾的產生就顯得十分必要。傳統村落型鄉村旅游地的低碳發展離不開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支持,社區居民自愿參與和融入低碳生活,方能推動鄉村旅游地的低碳可持續發展。
(摘編自丁雨蓮《碳中和視角下鄉村旅游地凈碳排放估算與碳補償研究》)下(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一個國家領域內,大自然所吸收的溫室氣體總量與人為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達到平衡,就是二氧化碳零排放。
B.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所承諾的碳中和與碳達峰的時間距離較短,且碳達峰后幾乎無平臺期的緩沖就得快速下降。
C.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要實現發展轉型,其中實現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低碳轉型是關鍵。
D.中國傳統村落的旅游優勢是風貌古樸、文化景觀豐富且民居建筑獨特,短板是開發困難,無法滿足低碳訴求。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宣示,既是面對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也彰顯了保護地球家園的大國擔當。
B.因為歐洲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經驗可供借鑒,加上低碳技術成本的大幅下降等,我國一定可以如期兌現碳中和的承諾。
C.如果充分發揮我們國家的制度優勢,調動民眾、企業和政府,分解減排任務,就有可能克服困難,從容應對碳中和問題。
D.合理使用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質能,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村落旅游發展與實現碳中和目標之間矛盾的解決。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符合碳中和要求的一項是
A.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嘗試提供碳信用、碳風險管理等服務。
B.實行垃圾分類,居民投放日常產生的可回收物,其經回收后居民可獲得收益。
C.為推進氫能發展戰略,加大煤制氫、石油制氫和天然氣制氫的規模。
D.在光伏治沙中探索“板上發電、板間種植、板下養殖”的商業模式。組卷:4引用:2難度:0.6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中國創造的科技奇觀以超凡的速度和氣魄呈現在世人面前。如和諧號CRH380A型電力動車組跑出486.1千米的時速,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成功載人深潛7062米,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這些科學知識、科學現象在中國當代報告文學中通常以奇觀的方式被呈現,并通過持續不斷的閱讀融入讀者的科學認知。科學奇觀,意味著挑戰人類既有的感知尺度和感知方式,為日漸平庸化、瑣碎化、常態化的感知注入新的美學元素。報告文學無疑是建構高科技時代奇觀美學的重要媒介。總體而言,這種奇觀美學既具有嚴密的科學理性,又極富想象力與藝術氣息。
圍繞科技創新主題,近年來的中國報告文學還創造出頗具范式意義的敘述模式,主要表現為:面對科技難題,科技工作者克服重重障礙,通過自主創新實現攻堅克難。顯然,創新是驅動情節的動力,而攻克一個個科技難關則組成敘述結構。此外,以創新驅動的敘述結構,還包含一條條情感或心靈副線,它們共同展現出中國科技工作者為追求科學、探索真理、實現中國科技跨越式發展而頑強拼搏的心路歷程。應該說,能否走進科技工作者的心靈世界,是衡量此類報告文學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中國天眼——南仁東傳》之所以讓人動容,是因為王宏甲深入細致地追蹤、復原了南仁東不為人知的心靈世界。每一項高新科技、每一個偉大工程的背后都隱伏著難以計數的心靈秘史,每個個體的心靈史匯聚成河,便成為中華民族追求創新、贏得尊重的心靈史詩。因此,科技創新類報告文學要提煉出科學家的精神品質和家國情懷,這是其責無旁貸的使命與擔當。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28日,林強《創新報國:當代報告文學的時代主題》)材料二:
全媒體時代新聞多形態傳播的強勢,改變著既有的傳播和接受的格局。這對原先相對依賴于新聞性題材的報告文學寫作必然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早先新聞媒體無法報道的一些材料,可以借助報告文學的形式推出,現在這種報告題材的初始性基本不再具有。原先報告文學寫作比較多地倚重于題材的重大,現在由于多媒體對其進行多維度、多形態的挖掘,使讀者減弱了接受興趣和期待。這些情況促使報告文學在題材攝取方面出現相應的變化。作者注意對寫作題材從現實和歷史兩個端面作總體性的雙向拓展,同時,在現實題材和歷史書寫兩端又各自進行開疆拓土。
在現實題材報告方面,既重視對重大題材、時代杰出人物等的寫作,又不唯重大是取,也關注對有價值的日常生活題材的敘寫。前者如徐劍的《東方哈達——中國青藏鐵路全景實錄》、何建明的《浦東史詩》、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陳啟文的《袁隆平的世界》、王宏甲的《中國天眼——南仁東傳》等作品,分別記寫青藏鐵路建設、浦東開發開放、汶川大地震和袁隆平、南仁東等重大事件及典型人物,有的作品以史詩之筆書寫史詩性的偉大創造,以宏大敘事的方式,講述展示中華力量、體現時代精神的中國故事,其時代新“史記”的價值不言而喻。后者如陳慶港的《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2000—2010)》,以小見大地反映現實中國另外的真實存在,展現了更具廣泛性、典型性的基層大多數人的生存景象和精神世界。
在題材向現實生活作多向拓展的同時,報告文學作者還致力從歷史的回溯中挖掘材料。2018年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報告文學的作品有233部(篇),其中《西長城》《圍困長春》《守望初心》《世界是這樣知道長征的:長征敘述史》《此岸,彼岸》《抗戰老兵口述歷史》《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大寫西域》等皆是歷史類題材作品,其占比也比較大。這些作品對歷史的涉面是多向的,有的是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有的雖是存留在歷史皺褶里的微塵,卻是可以洞見社會巨大存在的化石。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形,首先是因為歷史題材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和魅力。現實是歷史的流向,歷史是現實的背景。讀者的精神心理往往存在于歷史與現實的勾連之中。其次是因為全媒體更多關注當下發生的五花八門的新聞,對沉寂的具有某種弱新聞性的歷史題材的關注度相對較低。但正是在這里,豐富的沉入時間地平線以下的人與事等,才成為報告文學不竭的寫作資源庫藏。
然而,關于報告文學歷史書寫的可能性,學界和評論界也存有質疑。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創作極難或幾乎不可能實現“非虛構”的敘述要求。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特別是場面或細節的描寫,在完全失去了采訪當事人的情況下,要實現既是“報告”又是“文學”的具體生動的“非虛構”敘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有不少史志類作品很明顯存在著“穿越”和“演義”,與“非虛構”的原則相去甚遠。但這又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因為,能采訪到當事人,當然更能達成寫作的真實性,但這也并不能保證充分的真實性。真實性是一個復雜的命題。報告文學的寫作是一種需要作者誠實的寫作,在主觀上不能故意虛構。歷史寫作在實現“非虛構”方面更具難度,這就需要作者更多地采用田野調查、知識考古、文獻研讀等方式,逼近寫作對象,盡可能歷史地還原歷史存在本身,不能因為片面求取文學性而傷害其根本的歷史性。我們也不能依據普適的文學性標準,來要求報告文學,尤其是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
(摘編自《文學評論》2020年第1期,丁曉原《論“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轉型》)(1)下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高科技時代的奇觀美學主要借助報告文學得以展現,它具有嚴密的科學理性,因此極富想象力與藝術氣息。
B.中國當代報告文學對科學知識與科學現象以奇觀的方式加以呈現,是我國讀者的科學認知形成的重要途徑。
C.若一篇科技創新類報告文學表現出科學家在探索創造過程中、的內心歷程,那么這就是一篇成功的科技創新類報告文學作品。
D.受全媒體時代影響,報告文學題材攝取既從現實和歷史兩個端面作雙向拓展,又在其兩端各自進行再拓展。
(2)根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分析近年來中國報告文學敘述模式的范式意義,可見報告文學創作對“創新報國”的時代主題的響應。
B.若要撰寫以鐘南山院士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為題材的報告文學,應突出其敢為人先、堅持原則的職業精神。
C.報告文學作品對中國高新科技背后的心路展示得越成功,中華民族追求創新與贏得尊重的心靈史詩就越瑰麗。
D.作者采用田野調查、知識考古、文獻研讀等方式誠實寫作,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便能達到“非虛構”的要求。
(3)結合材料內容,概括當下中國報告文學在現實與歷史兩個端面上選材的共同點。組卷:2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墳場救人
茹志鵲
新四軍北撤后的第二年,十月尾的一個陰天。
在鎮東五里多遠的地方,大路邊有一大片亂墳場。這就是有名的“窮鬼灘”,后來這里又成了清剿隊的刑場;不過那時被殺害的人也都是窮人,所以大家還是叫它“窮鬼灘”。
這里的墳堆大都只有二三尺高,四周稀稀散散地站著幾株禿樹。來上墳的人很少,野草長得遍地都是,齊齊地有半人高。草已桔黃,給風吹得瑟瑟沙沙地響。
離大路較遠,有一座墳,墳上還按了個定勝糕似的墳帽,土色是新的。墳前插著一炷香,放著一碗飯,那飯早已涼了。新燒的一堆紙灰,給風一吹,夾雜著桔葉,一起旋轉著直升起來。
天色陰沉,黯淡。
關大媽坐在兒子的墳前,也沒唉聲嘆氣,也沒號哭,只是發愣。
她老覺得桂平還穿了那件白粗布單褂,敞開了懷,五花大綁地給人押著站在自己面前,響亮地說著:
“娘,我們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別想我,可要記住這個仇……”
烏云一團接著一團,滿天灰沉沉地見不到一塊藍天,只有一只老鷹在低空盤旋著。
關大媽眼睜睜地瞪著遠處,耳朵里嗡嗡地響著兒子說的那句話:
“娘,我們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啊……”
自從大軍北撤以后,兒子一直好像背著自己在做些什么事。常常深更半夜的在外跑。去年年底,一天晚上,一個黑黑瘦瘦的小伙子,提了一個硬小包來找他,那小伙子住了半宿,就悄悄地走了。哪知天剛放亮,清剿隊下鄉來清鄉了,她急忙起來,腳還沒跨出房門,就看見桂平高高地爬在屋梁上,正在把那硬包里的紙片,往屋頂上二梁木里塞。
關大媽一想起這事,又把兒子臨死前的那句話,跟他臨死時那不慌不忙的樣子一對,心里好像明白了許多。
叭!一聲清脆的槍聲,像打在耳朵跟前似的,嚇得關大媽急忙站起。可四周靜悄悄的,不見個人影,風仍在擺弄那一片野草。掉頭望望通到鎮上去的那條大路,連個過路人也沒有,只是在遠處揚起了塵土。
關大媽放下心,正要坐下來,忽又聽到“砰砰”兩下,接著就看到靠近大路那邊的草,亂紛紛地朝兩邊倒。關大媽不由自主地走上幾步去看,只見一個人,臉朝下,趴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藍布褂子都滲透了。關大媽給怔住了。那人聽到響動,就一躍站起來想走,卻正好和關大媽打了個照面。那人呆住了,關大媽也抽了一口冷氣。
這個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過半宿的嗎?……唉!這孩子頂多比桂平大兩三歲,看他淌的這些血,淌得臉都變了色……
砰砰,槍聲又在大路那頭響起來,關大媽瞇起眼朝大路上一望,隱約地看見跑來了十多個人。回頭一看,那小伙子,一彎腰正想走。突然,關大媽自己也不知是從哪里來的力氣,一伸手,拉住他就朝桂平墳前跑。
清剿大隊上的兩個家伙,滿身臭汗,吆五喝六地跑進墳場,只見兩個老太婆,一個趴在墳上,一個正在一邊哭嚷:
“好了!哭兩聲就算了,你總算也對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見有人朝這里跑沒有?”
“啊?人哪?--諾!死了呀!是她的小兒子,死了兩個月了。”關大媽大聲說著,連自己聽著,也覺得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敵人跺著腳,又對著關大媽的耳朵叫了一遍。
“人?……”關大媽恐怖地叫了一聲,說道:
“啊呀!老總啊!你把我的汗毛都說得豎起來了,你們難道不知道,這里是個多年的亂墳場,有名的‘窮鬼灘’?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陰下雨,連大白天都會出來游魂的,我們上墳的都不敢單身來,老總,你可不能這么嚇我這個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陰沉了,枯草瑟瑟地搖擺著。
叭的一聲槍響,劃破了死般的沉寂,敵人對空放了一槍,壯了壯膽,又對準趴在墳上的老太婆,踢了一腳,正要開口,關大媽就接口道:“她哭得暈過去好幾回,恨不得跟了她兒子去呢!還管什么人跑不跑的。”
這時,天上淅淅瀝瀝地下起雨來。
兩個賊兵向四周瞅了兩眼,走了幾步,又緊走了幾步,就慌慌張張地跑起來,活像后面有人在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墳場。
關大媽看他們走遠了,趕緊拉著那個戴著她的頭巾草帽,穿著她的大褂的小伙子說道:
“孩子,我們快回吧……”
關大媽活了五十多歲,很少這樣喜歡過,原來自己救的這個小伙子,就是倪老虎。
(選自《關大媽),有刪改)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以《墳場救人》為題,直接點明作品敘寫的中心事件,這樣擬題,既概括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又能吸引讀者,激發閱讀興趣。
B.小說脈絡清晰,環環相扣。關大媽祭墳、關大媽憶兒、關大媽救人、關大媽與倪老虎回家分別為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
C.大媽第一眼見到受傷的倪老虎,“那人呆住了,關大媽也抽了一口冷氣”,是因為倪老虎的傷勢太嚴重了,讓關大媽手足無措。
D.“窮鬼灘”是關大媽與倪老虎的交匯點,小說通過關大媽智救革命者的故事,著力展示她與清剿大隊斗智中所表現出來的沉著冷靜的品質。
(2)小說中寫關大媽應付清剿大隊盤問時,“關大媽大聲說著,連自己聽著,也覺得這不像自己的喉音了”,這表現了關大媽怎樣的變化?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
(3)小說開頭和情節展開后有多次環境描寫,這些環境描寫有哪些作用?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組卷:14引用:5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九”在《易經》中為陽數,① ,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二九相重,故又稱為“重九”。② ,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別稱。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登高的風俗相傳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以避難消災: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中是最大數,③ ,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的祝福,發展出了敬老愛老的濃濃深情。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一步激活歷史傳統,喚醒文化記憶,使重陽節更顯迷人魅力與時代光彩。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各用一個短語按順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每個短語不超過10個字。組卷:4引用:8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畢業后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第38個教師節來臨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于9月7日給北京師范大學“優師計劃”師范生回信,對他們寄予殷切期望。
2021年起,國家啟動“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優秀教師定向培養計劃”(簡稱“優師計劃”),由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與地方師范院校采取定向方式,每年為832個脫貧縣和中西部陸地邊境縣中小學校培養1萬名左右師范生。“優師計劃”不僅是把優秀的教師安排到基層一線,也是把滿天的星火和希望帶到了欠發達地區。“優師計劃”本身承擔著推動教育公平發展,消除教育的城鄉、地區差異的重任。
9月9日,教育部宣布:到2021年底,全國所有縣區均通過了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驗收,這是我國義務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我國未來還將著力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
其實,“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是最好的社會公平推進劑,公眾對地區差異、城鄉差異的焦慮,乃至對于“寒門子弟”前途的擔憂,根子往往出在教育的起點不公平上,解決手段還是推動教育公平,特別是要推動欠發達地區的教育進步。
遇到一位好老師,是孩子一生的幸運,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張桂梅老師用自己40年的付出,改變了1800多名貧困山區女孩的命運,只為“讓學生們遠方有燈、腳下有路、眼前有光”。改變欠發達地區落后的教育面貌,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久久為功,所以,需要用好制度、好政策在基層留下好老師,滿足群眾從“能上學”到“上好學”的希望,這是國家的政策好聲音,也需要一群群、一代代的優秀教師用青春歲月乃至一生的心血去描繪中國教育的藍圖。
我們看到,從“優師計劃”到“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正在形成。無數優秀的畢業生,特別是師范生,正在走向祖國大地的村村寨寨,雪域高原,大山深處,牧區礦區,因為他們的默默耕耘、甘為人梯而弦歌不輟、薪火相傳。無數的孩子因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出現而被點亮眼眸,學會飛翔,走出大山,所以,教師肩膀上的擔子重重的,那是孩子的前途,是民族的未來。我們看到,更多的大學生正在“重返大山”“反哺家鄉”,他們帶著一雙好奇的大眼睛走出大山,懷著一顆紅心重返家鄉。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2022屆本科畢業生蘇正民,這個走出涼山的彝族小伙,如今作為支教志愿者重回大山,踐行著“有幸被光照亮,我也想努力發出微光”的誓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愿“優師”涌現,人才輩出,愿最渴望知識的眼睛被“優師”點亮,愿昔日的貧瘠被教育改變。根據上述文本,寫一篇文章,闡述自己觀點。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2引用:2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