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福建省莆田二中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3月份)
發布:2025/1/7 16:0:3
一、現代文閱讀(2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0分)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鑄就了中華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輝煌。孟子的“性善說”是儒家學說的重要思想,引來后世不斷思考探討。研習諸子學說,理解先哲智慧,有利于我們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
1.閱讀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各題。
《孟子?公孫丑上》在論及“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時,有一個重要提示:“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的“三非“提示,乃是剝離了“孺子“和“乍見“者的特定社會關系與具體身份的必要假設。孟子之所以要作這樣的剝離性假設,就是為了使“孺子將入井“呈現為一種典型的生命臨危情景,從而使“乍見“者頓時所生的“怵惕惻隱之心“成為一種純粹的從人性深處自然噴出的“惜生“真情。
問題在于,這種剝離了特定社會關系的純粹的生命關切之情是否真實存在?它會不會是一個僅憑思維而推想出的一廂情愿的哲學假設?如果我們不能從根源上證明這種哲學假設的合理性與真實性,那么,儒家的性善說豈不始終只在疑、信之間?在筆者看來,“惻隱之心“是在漫長的人類心理發展經驗中“積淀“而成的,它作為一種先驗人性,最初形成于人類早期的氏族社會。
恩格斯根據摩爾根對原始社會氏族制度的研究,轉述了印第安人的氏族習俗:“同氏族人必須相互援助、保護,特別是在受到外族人傷害時,要幫助報仇。個人依靠氏族來保護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這一點:凡傷害個人的,便是傷害了整個氏族。“氏族社會何以能產生這種相互援助、相互保護的習俗?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獨立的個人根本無法生存,氏族成員必須集體求生。集體求生就意味著氏族成員間必須相互依賴,這種依賴關系自然而然地生成了相互救助精神,而相互救助精神又催生著社會合作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所說的“凡傷害個人的,便是傷害了整個氏族“暗含著一種十分重要的生命意識,即氏族中個體生命對整個氏族的生存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因為氏族力量強弱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人口數量的多寡,那些人丁不旺的族類往往被強大族類打敗而散落或滅亡,所以,原始人無不重視人口的繁衍。個體生命對于氏族生存、延續的價值在氏族先民的生活經驗中逐漸凝固為一種觀念。在漫長的時間中這種觀念又凝固為一種信仰。由此,生殖崇拜成為世界各氏族普遍的生命意識,成為一種支配民族行為的潛在力量。
正是這種氏族社會形成的集體求生中的相互依賴與“重生“的氏族信仰,使原始人逐漸積累出一種生存領悟:必須珍惜族內每一個人的生命,他人與自己息息相關、同命共生,他人生命臨危受難就意味著自己生命受損,所以必須盡力拯救。這正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的情感內涵:一種原初的生命意識,它既是一種珍惜生命的本能情感,又有面向所有生命的倫理性質。概言之,它具有“重生惜生“與“同命共生“相融的雙重性。由此可見,看似先驗的、存在于個體心理中的“惻隱之心”,實際上有其生成的根源。
(摘編自田探《論“惻隱之心“與孟子的“類本善“說》)(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的“三非“提示,將“孺子“和“乍見“者的特定社會關系與具體身份剝離出來,是一種不當的哲學假設。
B.氏族成員基于生存經驗,領悟到不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重視他人生命,所以,他人遇到困難應盡力救助。
C.氏族力量的強弱取決于人口數量,人丁不旺的族類往往被人口眾多的族類消滅,因此世界各氏族普遍重視生育。
D.孟子所言的“惻隱之心“具有先驗性,這意味著“惻隱之心“是經歷了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不斷檢驗而形成的。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重視生命畏懼死亡,所以怵惕于孺子之危,惻隱于孺子之死,這和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相通之處。
B.約翰?多恩所言“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它就為你而鳴!“與本文中他人與自己“同命共生“的認知是基本一致的。
C.埃德加?莫蘭說“原人進化的一個根本性進步就是用男人的團結壓制了雄性本能的不相容“可以支撐第四段觀點。
D.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女媧造人“的神話反映了中國上古文化對生殖的崇拜和歌頌,體現了中華民族強烈的生命意識。
(3)閱讀論述性文本,厘清作者的論述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請填寫下面的表格,完成本文論證思路的梳理。段落 思路 分析 第一段 發現并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 ① 第二段 進一步追問,作出初步判斷。 孟子“三非“假設是否具有合理性與真實性,作者認為第二段認為② 第三、四段 分析“惻隱之心“形成根源。 第三段認為③ 第四段認為原始人從生存經驗中認識到個體生命對于氏族生存、延續的價值,這種認識在時間長河中凝固為“重生“的信仰。 第五段 ④ “惻隱之心“是氏族社會人們“同命共生“與“重生惜生“的意識經過漫長的心理積淀生成的。 組卷:4引用:2難度:0.6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6分)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一類小說:看似獨立的小故事,卻又通過主題鏈接在一起;雖然視角不一,但是在內容上拼合補充。閱讀時,我們要重點關注文本中“主題鏈接”處與“內容拼合”處,從而走進文本世界的深處。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謝伯茂之死
魯 敏 又來了一封給謝伯茂的信。從信封上的小楷毛筆字一眼就可認出,還是那個人寄的。信封下方,總是那四個字:本市陳緘。
李復把信拿在手上,凝視了一會兒,投到左手邊信盒子。這同一個人寄給謝伯茂的死信,有二三十封之多了,有的已到銷毀期。
何謂“死信”,就是因名址不詳、有誤等原因,既無法投交、轉投,也退不回去的信。全市所有“死信”都集中到李復這兒,他的工作就是盡可能把它們救活。此前,他救活的死信無數,為此還被評上省級勞模。
這幾年,送到他手中的“死信”卻越來越不像樣子,十之八九為假地址。即便大費周章地查到了,人家不厭煩算是好的;稍有禮貌的,會等他轉過身才把信扔到垃圾桶。所以,當李復第一次看到如此正正經經的一封私人信函,他立刻涌上了一股溢出職業之外的感激之情。算算年歲,這輩子跟信所打的交道也快到頭了,他希望,這最后一程,能有點小意思。
李復拿出了他全部招數:地名辦、派出所、街道、居委會、老住家戶,對相似的或同音的地名、人名,逐一排查。種種跡象表明,這些信當真是病入膏肓,沒什么指望了。
此信未解,約摸兩周后,又一封謝伯茂的死信轉過來了。此后,三周或兩周,毛筆小楷總會如期而至,帶著一個又一個令人束手無策的地名:百貓坊,秦狀元巷,邀笛步……唉,難道謝伯茂是個居無定所的人嗎?這么窮追不舍地寫信給謝伯茂,準是有個很隆重的事吧。他得對得起人家。
后來,李復把研究思路調整到那些不同的地名上。他發現那些地方雖然分散各處,但都在老城南一帶,看來謝伯茂大致就在這個區域出沒。李復便自制了兩塊白紙板,用筆大大地寫上“謝伯茂”,用繩子跨吊在肩膀上。這樣,不論前面還是后面,人們大老遠便可以看到他身上的這三個字。
有時候風很大,吹得繩子絞住,牌子在身上翻過來,變成了光光的白紙板。等到覺察了,都走過好幾條街了。
謝伯茂是陳亦新的朋友,能交上這個朋友得謝謝女兒。
五歲的女兒有個陳亦新看不到的隱形朋友,叫飛魚。喝酸奶、起床、上幼兒園……女兒都要招呼飛魚,那種親密程度,令陳亦新既妒且羨。
大概受了女兒的啟示。一天午睡中,陳亦新猝然睜開眼,對面同事笑嘻嘻地在網上看著什么,隔壁打牌的聲音短促而亢奮,手機里幾條未讀短信——可能是妻子跟他確認誰去幼兒園接女兒……一切跟平常毫無二致。陳亦新內心突然涌上一陣感喟:唉,我也想要一個屬于自己的“飛魚”。
謝伯茂。他從沙發上起來時,腦子里替這朋友找了個名字。也無它意,只是即興想到。接下來半天,陳亦新感覺好多了。他跟平常一樣做事說笑,只在心中不時與謝伯茂交換看法,一切似乎都變得可以忍受了。
陳亦新真正拿筆給謝伯茂寫信,仍跟女兒有關。
女兒幼兒園最近鼓勵“給朋友畫像”,女兒便給“飛魚”畫了好一會兒,直到累了要睡。陳亦新收拾地上爛攤子時,順手拿起筆,一怔:我為何不能跟我的“飛魚”說說話呢。第二天便買了信封與信紙,只是等到紙張攤開時,開始有些躊躇不安,跟謝伯茂寫些什么才好。他難過地捏住沙發扶手,最后順從了這不知是太滿還是太空的狀態,只把兩三張備好的空白信紙認真疊好,仔細塞入信封。在信封上,用工整的毛筆小楷寫上收寄信息。大學里,陳亦新曾跟著一位學長寫過兩年半的小楷,后因忙于結婚升職,便丟下了,這會兒寫了幾個小字,倒體味到一種淡淡的舊情。
寫信不久竟成了習慣,雖然信內從來不著一字,唯一像樣的動作只是在寫一個又一個即興想到的舊址……禿筆行進著,半澀半柔地摩擦著牛皮紙,那聲音恬淡極了。稍后,他步行出門,把信丟進明顯空蕩蕩的郵筒。大街上萬物喧囂,他靠近郵筒側耳聽那靜謐的回聲,像聽一枚石子掉進深不見底的古井,掉到了大地深處。
一年后的某一天,陳亦新在茶館等一個十五年未見的同學。同學航班晚點,他只能枯坐。
桌上有空白便箋,他下意識撥拉過來,隨手亂畫,這是他打發時間的老習慣。不久,同學終于出現。驚呼,敘舊,點餐,感慨,牢騷或炫耀。無非就是那些話題,可以講個沒完,也可以戛然而止。
同學走后,他又坐了一會兒,發覺心中竟比剛才更加空落,喊服務生過來結帳。服務生指著桌子一角的那疊便箋:“請問先生這個還需要嗎?謝伯茂……”
“哦,沒事。”陳亦新忙用手扯下卷起,他都沒意識到剛才寫的是什么。他解釋了一句,“這人是我……一個朋友。”
“嗯,他是不是就在附近一帶?”服務生的表情稍微有點怪。陳亦新掏錢,一邊隨意點點頭。
“那么,應該就是他。我們這里的人都知道謝伯茂的。他每天傍晚都要從我們這條街走過。”服務生朝落地窗戶外抬抬下巴。
陳亦新心跳幾乎停了,遲鈍地順著的視線往外:臟兮兮的白板,三個稀疏無章法的字,一個半老不老的老人背著……窗外,正飄落下許多的梧桐葉子。葉子落在街對面一個亂糟糟的報亭上,落在破舊的自行車上。真沒注意到秋天已經這么深了。
陳亦新差點兒掉下淚,他的“飛魚”死了。年底,李復退休了。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為救活謝伯茂的死信,李復使出全部招數,無果后還要去調查那些不同地名,可看出他雖工作認真敬業,但不免呆板固執。
B.李復跨吊的白紙板有時被大風吹翻,遮住文字,許久后才發現,這一細節暗示李復找到謝伯茂的機會渺茫,努力也是徒勞。
C.陳亦新突然想要一個屬于他自己的“飛魚”,原因在于他希望擺脫目前平庸瑣屑的生活狀態,找到一個內心寄托。
D.陳亦新投下信后,還特意靠近郵筒傾聽回聲,表明他非常渴望這封信能夠被及時送出,并十分期待收到對方的回信。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部分,“又”“還是”“總是”等詞表明來信頻繁,為整個事件增添了神秘色彩,激起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B.小說中多次出現的“小楷毛筆字”,既勾連了前后的情節,又借以表現陳亦新這一人物豐富微妙的情感世界。
C.文末的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蕭瑟清冷的深秋圖景,與陳亦新此時的內心狀態契合,也預示李復職業生涯的結束。
D.小說標題“謝伯茂之死”不僅意味著寫信行為的結束,而且暗含著對李復以及陳亦新生存困境的關切,意蘊豐富。
(3)小說人物眾多,頭緒紛繁,究竟誰才是小說的主人公,大家意見不一。請根據你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表格。學習任務 探討誰才是小說的主人公 備選答案 A.李復 B.謝伯茂 C.陳亦新 D.李復與陳亦新 E.其他 你的選擇 ① 你的理由 ② 組卷:8引用:2難度:0.4
二、古代詩文閱讀(58分)(一)課內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2分)
-
3.下列加點字詞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3分)( )
A.慈父見背 見:被 悟已往之不諫 諫:挽回 B.吾妻來歸 來歸:指嫁到我家來 逮奉圣朝 逮:達到 C.故病且怠 病:生病 女也不爽 爽:差錯 D.朕皇考曰伯庸 朕:我 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 組卷:0引用:2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6分)
-
10.請分別用一個否定句概括下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過18個字。
經常網購的消費者會發現,拆包裹時都會有“很費力”的感受,為了防止商品在流通中被損壞,賣家和快遞公司只好在包裝上下功夫。為什么不少扎點膠紙或膠帶呢?某快遞網點負責人說:“我們也想節約成本,但如果因為包裝問題,在物流過程中造成商品損壞,得不償失。”
去年中國200萬個快遞員運送了350億個包裹。包裹多了,必然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但是目前我國并沒有關于快遞包裝的環保標準,我國現行的多為推薦性指標,約束力不強,執行有難度。
盡快解決快遞帶來的包裝垃圾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一方面不能“包裝過度”,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商品的流通安全,如何在兩者之間獲取平衡,如何使商家與快遞公司盡量采用環保材料,如何實現回收--循環--再利用,這些正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組卷:4引用:4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世界乒乓球運動因發展嚴重不均衡而險些被移出奧運大家庭。這也是一枝獨秀的中國隊面臨的危機。2009年開始,中國主動為他國培養人才,比如,分享訓練成果,吸引外籍選手參加乒超聯賽,派教練和運動員赴海外執教、打球,等等。中外選手的對決從此變得更精彩了。但外國選手在一些國際大賽中戰勝中國隊,又引發了國人的擔憂。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回應:“幫助對手進步,我們也會變得更強大。再說,國乒的底蘊和厚度是其他國家無法超越的。”中國乒乓球在推動世界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同時,也讓自己始終站在世界之巔。
中國乒乓球的發展之道具有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感悟與思考。組卷:65引用:31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