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七年級(上)月考生物試卷(10月份)
發布:2024/9/19 13:0:10
一、選擇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
1.2023年5月12日,紅安縣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在倒水河濕地公園楊山河巴放生一只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雕鸮。下列關于雕鸮的特征敘述錯誤的是( ?。?/h2>
A.能進行呼吸 B.能自己制造營養物質 C.能生長和繁殖 D.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組卷:7引用:1難度:0.5 -
2.蟬在火熱夏天的正午鳴叫得最厲害,可是當氣溫降低到24℃以下時,就停止鳴叫。這個現象說明影響蟬的這一生活習性的環境因素是( )
A.溫度 B.陽光 C.空氣 D.水 組卷:566引用:53難度:0.9 -
3.在生物圈水循環中,“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因而被稱為“綠色水庫”的是( ?。?/h2>
A.海洋生態系統 B.森林生態系統 C.草原生態系統 D.濕地生態系統 組卷:163難度:0.8 -
4.下列與生命現象無關的詩句是( )
A.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B.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C.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D.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組卷:22引用:3難度:0.5
四、非選擇題(共4小題,除特別標注外,每空1分,共30分)
-
13.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塞罕壩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千里松林”。從1863年塞罕壩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遭到破壞,后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采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20世紀90年代后期,塞罕壩人用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營造起萬頃林海,形成了國家一級旅游資源。
(1)在生物學上,把空氣、光照、水分、飛鳥、禽獸等影響植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統稱為生態因素,其中空氣、光照、水分屬于
(2)在塞罕壩的“”這個食物網中,鷹和蛇的關系是
(3)文中提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塞罕壩“營造起萬頃林海”后“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這體現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
(4)歷史上的塞罕壩森林茂密,鳥獸繁多,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比例一直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20世紀50年代,塞罕壩卻由森林變為荒原,說明這種能力是
(5)塞罕壩人用兩代人的青春和汗水營造起的萬頃林海屬于森林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比草原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強,其原因是組卷:8引用:1難度:0.5 -
14.甲、乙、丙、丁四位同學用如圖裝置,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請回答:
?
(1)如圖所示,可用于探究“濕度對鼠婦分布的影響”的是
(2)丙同學的實驗是否合理?
(3)丁同學實驗中的變量是
(4)每只鐵盒內應放置組卷:0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