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年北京市第一次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語文試卷

          發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題共3小題,共12分。

          • 1.在橫線上默寫原句。
            (1)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強調不要只空嘆興亡,而要汲取歷史的教訓。
            (2)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的結尾處用“
             
             
            ”的詩句表達了不事權貴、傲岸卓立的心志。

            組卷:3引用:1難度:0.8
          • 2.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組卷:6引用:2難度:0.8

          五、本大題共2小題,共44分。

          • 7.閱讀《鄉土中國》(節選),完成下面小題。
            作者認為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請根據選文概括這種社會的特征。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Durkheim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我以后還要詳細分析這兩種社會的不同。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們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摩擦里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里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悅乎”是描寫熟悉之后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不是法律,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換一句話說,社會和個人在這里通了家。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么?”——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矩。西洋的商人到現在還時常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類于神話的故事真多:說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還是他祖父在中國時訂的貨,一文不要的交了來,還說著許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話。——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

            組卷:8引用:3難度:0.7
          • 8.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文。不少于700字。
            (1)選文中說“中國人的信用是天生的”,其實,信用未必都是天生的,更需要后天的培養,持之以恒,從而成為習慣。請以“讓守信成為習慣”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2)生活中,每個人都曾許過諾言,但諾言的履行未必都很順利,有的可能要經歷一些波折。請以“一個終于履行的諾言”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組卷:5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