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七年級(下)期末生物試卷
發布:2024/7/17 8:0:9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50分。在每題所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
1.枯葉蝶的形態和體色與周圍落葉的顏色基本一致,這種體色能保護自己遠離敵害。這體現了( )
A.生物影響環境 B.環境影響生物 C.生物適應環境 D.生物與環境互相影響 組卷:64引用:6難度:0.6 -
2.如圖依次表示4個不同生態系統的有關數據或關系。①表示各營養級重金屬富集后的積累量,②表示各營養級有機物含量,③表示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關系,④表示能量金字塔。以下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圖①中若甲的數量增多,短時間內乙的數量也會增多 B.圖②中食物鏈為:丙→乙→甲→丁 C.圖③中若沒有了甲則整個生態系統會崩潰 D.圖④中乙和丙的關系是捕食和競爭 組卷:69引用:3難度:0.5 -
3.顯微鏡視野中出現了一個污點,要判斷污點的來源,下列操作無效的是( ?。?/h2>
A.調節遮光器,選擇較大光圈 B.移動玻片標本 C.轉動轉換器,換一個物鏡 D.轉動目鏡 組卷:20難度:0.5 -
4.在制作動物細胞模型時,塑料袋、果脯、瓊脂分別相當于細胞的哪些結構( )
A.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B.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C.細胞壁、細胞核、細胞質 D.細胞核、細胞膜、細胞質 組卷:22引用:3難度:0.5 -
5.成語“藕斷絲連”中的“絲”屬于( ?。?/h2>
A.輸導組織 B.機械組織 C.保護組織 D.營養組織 組卷:12引用:8難度:0.7 -
6.如圖示人體結構層次(各結構不是按同一比例繪制),分析正確的是( ?。?img alt src="http://img.jyeoo.net/quiz/images/svg/202308/531/ad35c3b4.png"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A.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是甲→乙→丙→丁,不同的丁組成人體 B.甲是受精卵,在人體形成的場所是子宮,它通過不斷分裂形成丙 C.皮膚、血液屬于乙這一結構層次,都是由不同的丙按一定次序構成 D.丙有四種基本組織,其中第①種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第④種主要由神經元構成 組卷:3引用:1難度:0.5 -
7.把40粒統一種子品種的綠豆種子(具備萌發的自身條件)按表中設置的條件放入4個相同玻璃瓶中。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編號 數量(粒) 水 溫度 現象 原因 1 10 無水 25℃ 不萌發 沒有一定的水分 2 10 適量水 25℃ ? 3 10 適量水 0℃ 不萌發 溫度不適宜 4 10 過多水 25℃ 不萌發 ? A.2號的現象是萌發 B.4號不萌發的原因是水分太多 C.共有3組對照實驗 D.2號對照組 組卷:46引用:2難度:0.5 -
8.下列關于植物類群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A.海帶是藻類植物,依靠根固著在淺海巖石上 B.種子比孢子的生命力強,是種子植物更適于陸地生活的重要原因 C.葫蘆蘚的莖、葉內沒有輸導組織,所以不適于陸地生活 D.卷柏和里白等蕨類植物有根莖葉的分化,但沒有輸導組織 組卷:4引用:2難度:0.5 -
9.下列針對綠色植物植株、花、果實和種子示意圖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圖甲所示幼苗是由圖丁中的①②③④發育而來的 B.圖甲中①和②分別是由圖丁中的②和①發育而來的 C.圖丙中的①和②分別是由圖乙中的⑤和⑥發育而來的 D.與玉米種子相比,丁圖中結構④的數量和功能都不相同 組卷:415引用:13難度:0.3 -
10.對于農業生產中的下列做法進行解釋,最正確的是( )
A.樹苗移栽前去掉部分枝葉:降低呼吸作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 B.秧苗的密度要合理:使秧苗保持較強的光合作用 C.北方冬天儲存白菜的窖子要通風:增加二氧化碳 D.幼苗移栽帶一土坨;降低蒸騰作用,減少水分散失 組卷:6引用:3難度:0.5
二、非選擇題(從26——32共七個大題,每空1分,共50分)
-
31.如圖1表示人體某些生理活動示意圖,其中①~⑤表示體內的生理過程,a~d表示某種或某類物質。請據圖并分析回答問題:
(1)圖1中的a表示的物質是
(2)圖1中的過程②表示
(3)圖1所示正常人的d中不含有a,原因是過程[⑤]
(4)圖2表示液體d形成過程中尿素濃度的變化曲線,其中縱軸代表尿素濃度,橫軸代表腎單位的組成結構,那么AB段表示的結構是
(5)尿的形成是連續的,但成年人產生尿意時能夠有意識地排尿,說明組卷:4引用:2難度:0.2 -
32.
小爽的手不小心被蜜蜂蟄過。今年春游時,小爽只要在花中看見蜜蜂就躲的遠遠的。根據小爽的經歷和反射圖解,分析回答問題:
(1)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叫
(2)小爽看見蜜蜂,光線主要經過
(3)小爽的手被蟄立刻縮回,然后感覺到痛,說明脊髓有組卷:5引用:2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