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11課 短文二篇 記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練習卷(4)

          發布:2024/12/3 19:0:2

          一、選擇題。

          • 1.下列句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組卷:461引用:5難度:0.8

          二、填空題。

          • 2.寫出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清榮峻茂,多趣味。
             

            (2)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甚矣,汝之不!
             

            (4)是得為大丈夫乎
             

            組卷:426引用:5難度:0.8

          三、課內閱讀。

          • 3.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然起行。②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
            ①月色入
             
            然起行
             
            無與為樂者
             
            ④水中藻、荇交橫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語言凝練而又意味深長。
            B.文章第①②句敘事,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敘述自然流暢。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
            D.作者描繪庭中景物極富特色:寫月突出其明,寫影突出其形,寫水突出其清。
            (4)文中“閑人”一詞,表現了蘇軾復雜的情感,請參照示例,寫出你的理解,并說明理由。
            示例:閑人——表現出蘇軾的自得之情。月夜處處都有,可只有他和張懷民這種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賞。
            閑人——
             
            。

            組卷:60難度:0.5
          • 4.閱讀下列兩段文言文,完成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選文的作者
             
            與其父、其弟并稱“三蘇”,同屬“
             
            八大家”之列。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無與為樂者(
             

            竹柏影也(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解衣欲睡,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4)作者在文中為我們描繪出一個怎樣的世界?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組卷:7引用:1難度:0.6
          • 5.閱讀《記承天寺夜游》,完成各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列加點在詞語。
            ①月色入
             

            無與為樂者(
             

            相與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積水空明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下面的說法錯誤的是
             

            A.課文表達了作者復雜而微妙的情感,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被貶官的凄涼、人生的感慨以及豁達樂觀的胸懷等。
            B.課文描寫月色,為我們呈現出一個空明澄澈、搖曳多姿、亦真亦幻、物我兩忘的優美境界。從表達方式上看,最后一個句子用的是議論,抒發出作者心中的無限感慨。
            C.課文語言值得玩味。“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的“遂”字,寫出了二人情趣相投;“懷民亦未寢”的“亦”字,寫出了作者的驚喜不已和意料之中,把二人的知音關系表達得淋漓盡致;“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但”字,意思是“只不過”,不可刪除,因為它為“閑人”增加了不少感情色彩,顯示了蘇軾在逆境中的曠達和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堅守。
            D.“閑人”就是清閑之人,空閑之人,閑得無聊之人,作者用這個詞突出了自己貶官賦閑的無聊和對人生變幻無常的感慨。
            (4)閱讀下面的鏈接材料,說說承天寺與鏈接材料中虎丘的夜色有何共同點?其寫法有何不同?
                  (鏈接材料)
                  嘗秋夜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杪而已。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偕訪仲和于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
            (李流芳《游虎丘小記》)

            組卷:8引用:1難度:0.5
          • 6.閱讀下列兩段文言文,完成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解釋文中畫線的字。
            欣然起行(
             

            無與為樂者(
             

            至承天寺(
             

            懷民亦未
             

            相與步于中庭(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劃分朗讀停頓(只劃一處)。
            念無與為樂者
            (4)對文章的分析,說得不正確的一項
             

            A.運用比喻描寫月色,獨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謂如詩如畫,一個寧靜淡雅的境界,真讓人心醉神迷。
            B.這篇短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貶謫中的那種凄涼,孤寂的特殊心境。
            C.這篇隨筆性的小品,敘事簡潔,寫景如繪,而抒情則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D.本文語言簡潔、準確、形象,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間最敏感的特征,以極其少的文字,包羅較多的內容,凝練含蓄。

            組卷:10引用:1難度:0.5
          • 7.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無與為樂者
             

            少閑人
             

            (2)作者想夜游時的心情如何?文中哪個詞語能夠體現這種心情?
            (3)“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描繪了月夜美麗景色,請簡單分析一下它的高妙之處。
            (4)畫線的句子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為什么作者自稱為“閑人”,這體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心境?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队洺刑焖乱褂巍芳磳懹诖藭r。

            組卷:80引用:2難度:0.7
          • 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必先其心志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3)將軍,軍中不得驅馳。
             

            (4)無與為樂者。
             

            組卷:128難度:0.9
          • 9.翻譯①②兩題,用“|”將③題斷句。
            ①于是上乃使使持節詔將軍。
            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③居 天 下 之 廣 居 立 天 下 之 正 位 行 天 下 之 大 道。

            組卷:9引用:1難度:0.8
          • 10.名句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組卷:24難度:0.8
          • 11.“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中“閑人”應如何理解?

            組卷:69引用:2難度:0.9
          • 12.課內文言文閱讀。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解衣欲睡,月色入(戶口)
            B.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于是)
            C.相與步中庭(在)
            D.夜無月(哪,哪里)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竹柏影也 以誘敵
            B.欣起行 則天下之事
            C.念無為樂者 未復有能其奇者
            D.念無與樂者 人謀而不忠乎
            (3)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月色入戶”把月光擬人化,來與被貶謫的作者相伴,“欣然起行”寫出了作者在見到月光后睡意全無,披衣而起,欣然出行的喜悅和興奮。
            B.“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寫出了作者和張懷民心有靈犀,友情深厚。“亦”說明這一對朋友的情懷相似,而對方的“未寢”也正是意料之中。
            C.“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閑人”意蘊深刻。表面上寫自己清閑無事,夜游賞月,實際上卻為自己的高雅情趣而自得,也隱約流露郁郁不得志的悲涼。
            D.文章篇幅短小,卻對月夜的景色作了細致美妙的描繪,融敘事、寫景、議論、說明于一爐,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
            (4)把《記承天寺夜游》中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組卷:41難度:0.9

          四、對比閱讀。

          • 37.【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乙】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屖箯腿?。軾詣武衛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甭势渫匠舟五?sup>②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
            (節選自《宋史?蘇軾傳》)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鍤:箕畚鐵鍬。③堵:古墻體單位,長與高各一丈為一堵。
            (1)解釋下列劃線詞的意思。
            相與步于中庭
             

            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③軾武衛營
             

            全其城
             

            (2)用“/”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河 將 害 城 事 急 矣 雖 禁 軍 且 為 我 盡 力
            (3)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②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
            (4)甲文表現了蘇軾安閑自適的心境,還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乙文記述了蘇軾率領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跡,表現了他怎樣的精神品質?

            組卷:351引用:8難度:0.3
          • 38.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
            ①左牽黃,右
             

            衣欲睡
             

            (2)下列句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欣然起 之有效
            B.遂承天寺尋張懷民 高無上
            C.懷民亦未 忘食
            D.相與于中庭 穿楊
            (3)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
            ①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翻譯:
             
            ,
             
            ,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翻譯:
             

            (4)同一作者,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抒發的情感也不相同。《江城子?密州出獵》通過描繪出獵的壯觀場面,借歷史典故表達了蘇軾
             
            的雄心壯志;面蘇軾被貶黃州期間所作的《記承天寺夜游》抒發的微妙又復雜的情感是
             
            。

            組卷:24引用:4難度:0.6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