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師大附中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4月份)

          發布:2024/8/9 8:0:9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社會從古至今不乏“看客”。在魯迅筆下,形形色色的“看客”被描繪得淋漓盡致,他們或幸災樂禍,或麻木絕望,或漠不關己,這些都是人性中真實而又令人厭惡的劣性根。“看客”們之所以樂于去看,無外乎自己還過得去地抱了僥幸心理,無聊的要娛樂,自己慘的要在他人身上獲取慰藉。魯迅筆下的“看客”,并不局限于他所處的時代,而是囊括了過去、當時與現今,他用筆墨批判著“看客”丑惡麻木的嘴臉,同時也給人們以警示。
                  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往往是普通的底層民眾,他們生活越是艱難,就越容易因斤斤計較而滋生嫉妒;他們看不慣別人的成功與收獲,后者會讓他們內心不由地產生不平衡感,于是要看別人的失敗與悲慘,那會讓他們產生快感,偽造自己成功的假象。或許他們看到別人的慘狀會有所驚動,然而絕對不會與其產生共情,也不敢去提供幫助、做引火燒身的舉動;他們只會在內心的防護罩上一層又一層地加固。從客觀角度分析,“看客”旁觀的行為有其歷史淵源,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使民愚、規民行、限民言,早已經麻痹了群眾,迫使百姓收起了對他人的愛與對社會的責任,不敢有這樣高尚的權利,只能接受管理這一單一的義務。他們用無情冷漠的表情來掩蓋自己的內心的恐懼與無助,生怕一個出格就要被抓去殺頭。然而圍觀行為是不犯法的,甚至這是百姓們接觸外界的少有的渠道之一,也就成為民眾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了。每當有人發現了一個新的“娛樂”看點,“他背后的人們須竭力伸長脖子;有一個瘦子竟至于連嘴都張得很大,像一條死鱸魚。”這種看客的畸形現象被公眾悄然地“默許”為正常,久而久之,“我既不是演員,又不擔任什么職務,我只是一個看客”,這倒是一個很好的置身事外的借口了。
                  如何來挽救這成千上萬的麻木無知、冷漠無情的“看客”?孔乙己默然死去,狂人大喊“救救孩子”,阿Q盲目地要鬧革命……其中有多少“看客”明里暗里地推波助瀾?他們也是千千萬萬的庸眾之一,而直到今日,現實中仍然有他們的翻版,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行為態度在社會上屢見不鮮。這侵蝕著原本美好的社會道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助長著不正風氣的滋生蔓延!
                  怎么挽救這樣一個病態的群體?魯迅早年想通過學醫濟世救民,后來恍然發現醫學只能救治人的肉體,而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人。要改變這種畸形的社會現象,根本是要改變國民的思想,因此早年間,魯迅等人在一系列的變法革命中以新形式的文學作品滲透人心,雖然確確實實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但是老百姓的溫飽得不到解決、生命得不到保障,又怎么能要求他們用自己殘存不多的精力去愛別人,去對不能給自己提供庇護的社會負責任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民主制度的確立,平等思想的傳播,使人們漸漸改變了思想,打開了心扉,使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重新煥發出生機。雷鋒精神、志愿服務、愛心捐款等社會互援形式越來越受到推崇,“幼有所育,教有所學,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不再遙不可及,中國已經打破了那個沒有窗戶的鐵的黑屋子的困境!
            (摘編自謝彤《以史為鑒,以人為鏡——淺析魯迅小說中的“看客”形象》)材料二:
                  語圖互文指語言符號和圖像符號的相互模仿和印證。趙憲章指出:“文學和圖像的‘統覺共享’,實則是語言文本和圖像藝術之間‘語象’和‘物象’的相互喚起、相互聯想和相互模仿”。基于語象和圖像之間的關系,“看客”形象及蘊含于其中的批判與反思精神才得到讀者的“共享”。
                  魯迅運用環境、外貌和動作描寫表現“看客”,為的是“看客”形象能夠自我顯現。而畫家共享文學與圖像,使“看客”的自我顯現更加形象化、具體化。而在統覺共享下自我顯現的“看客”形象,燭照的是傳統文化的建構。專制主義思想編織起密密匝匝的羅網,形成牢不可破的鐵屋子,“看客”則在這間鐵屋子里沉睡。“看客”對待示眾的犯人是狂熱的,對待先覺者的啟蒙則是冷漠的,當然也包括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啟蒙知識分子。統治“看客”思想的傳統文化是妄自尊大且頑固的,所以“看客”對待新潮思想的態度亦是排斥的。
                  魯迅立足于文化本我立場,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古,別立新宗”才是中國應有的出路。魯迅“所經過的人生”,是在西學東漸、文化價值重新整合的時期,“看客”本質上是專制思想的人化、西方文化視域的參照系和中西方文化交匯的隱喻。經過“看客”形象的語圖符號學分析,得出“看客”的特征是麻木、愚昧和嗜血的,而這些特點皆反映著專制主義文化對“看客”的控制。“看客”不僅沒有自覺的能力,還充當專制主義思想的代言人,通過“看”殺人,是專制主義文化的肉身化顯現。當啟蒙知識分子們主張全盤西化時,魯迅切中肯綮,以專制主義思想人化的“看客”為參照并在“看客”形象中滲入其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思考,對西方現代性思想提出最深刻的懷疑,以文化本我立場、永恒的“看”和懷疑的精神思索中國自救的道路。
            (摘編自陳建偉、李志艷《批判與反思——魯迅小說“看客”形象的語圖符號學研究》)(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作為百姓們接觸外界的一種渠道和“娛樂”方式,“圍觀”這一畸形現象被認為是正常的。
            B.魯迅從學醫濟世救民到棄醫從文療救國民的靈魂,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民的思想,打破了“黑屋子”的困境。
            C.民主制度確立,平等思想得到傳播,百姓們的溫飽得到解決,這使人們有可能去愛別人,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
            D.畫家對文學與圖像的共享,能使魯迅筆下具有麻木、嗜血等特征的“看客”的自我顯現更加形象化、具體化。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魯迅筆下“看客”們所共有的幸災樂禍、麻木絕望、漠不關心的嗜血言行,真實地表現出他們人性中的劣根性。
            B.魯迅小說中的普通的底層民眾都會嫉妒或心理不平衡,他們樂于看到別人的失敗與悲慘而不會同情和提供幫助。
            C.“我既不是演員,又不擔任什么職務,我只是一個看客”的心理被“看客”們當作推卸責任、掩蓋冷漠的借口。
            D.“看客”的狂熱與冷漠反映出專制主義文化對他們的控制,魯迅塑造這樣的形象的目的是呼吁全盤西化以自救。
            (3)結合材料一的內容,下列選項中描述的情節不能反映“看客”產生的客觀原因的一項是
             

            A.《儒林外史》中王玉輝認為女兒為丈夫殉情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在女兒絕食而亡后仰天大笑道:“死得好!死得好!”
            B.《祝福》中,女人為準備“福禮”,殺雞,宰鵝,她們的臂膊因清洗被水浸得通紅,而拜福神的卻只限于男人。
            C.《孔乙己》中,掌柜取笑孔乙己偷東西被打斷腿時,他并不十分分辯,喝完酒后,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手離開了。
            D.《召公諫厲王弭謗》中描述周厲王暴虐無道,并且以刑殺來壓制國人對他的指責,使得百姓不敢再說話,道路以目。
            (4)材料一是如何一步步地展開論述的?請結合材料內容具體分析。
            (5)下面的語段是《阿Q正傳》中對阿Q被殺前的描寫,如圖是丁聰在20世紀40年代為此配的圖。請結合材料二的相關觀點和內容,談談你對配圖的理解。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彩的人們。
                  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風似的在腦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只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并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的跟他走。

            組卷:2引用:1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吳市【注】
            馮至
                  子胥心里盤算著,若不是在下午,必定就是在晚間,一個新興的城市就要呈現在他的面前。剛過中午不久,他就遇見些從市集歸來的人,三三五五地走著,比他所期望的時間早得多,忽然一座城在望了……
                  子胥正以他好奇的眼光觀看一切,忽然聽到一片喧嘩,看見在不遠的地方聚集著一堆人。這些人圍攏在一家門前,門前站立著一個高大的男子,那男子滿臉怒容,發出粗暴的聲音說:
            “放著眼前這一片空闊的廣場,你們不去擺你們的攤子,偏偏擺在我的門前,擺完了又不替我打掃,在白石的臺階上丟下些魚鱗蝦皮就走了,弄得我的房里充滿了腥氣。”
                  他這樣喊著,四圍的人聽了只是嘻嘻地笑。這無異于在他的怒火上加油,他的牢騷越發越大:
            “我住在這里,本來是清清靜靜的,不想沾惹你們,天天早晨打開門,門外是一片綠油油的田野。但這幾年來,城里不知為什么容不下你們了,你們在我的四周左蓋起一所房子,右蓋起一所房子,把我這茅屋圍得四周不透氣。我住的本來是郊,不知怎么就變成了郭了。我當然無權干涉你們,但是你們真會攪擾我。一清早就有女人們唱著不知從哪里學來的外國歌,那樣不自然,像是鸚鵡學人說話;晚上又是男人們呼盧喝維的聲音。弄得我早晨不能安心研究我的劍術,晚上不能睡眠。你們這些人——”
                  他的憎恨使他的語言失卻理性,大部分的人還是嘻嘻地笑。但是住在近鄰的幾家人有些受不住了:
            “你這自私的獨夫,我們在晚間消閑解悶,干你什么事?難道因為你住在我們的近鄰,我們就不作聲?”
            “你們這群敗類,”他的憤恨促使他說出更粗野的話,“你們就和這些腐爛的魚鱗蝦皮一樣的腥臭。”
                  這句話激怒了群眾。“他侮辱我們!”“他罵我們!”“我們要和他到官府去解決!”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有的向后退了兩步,有的又擠上前。這人看著這群激動的人,便挽起袖子,他的兩只胳膊上露出來兩條毒龍。當他拔出他腰間的匕首時,四圍又是一片暫時的平靜,平靜中含著一些悚懼。正在這瞬間,門內走出一個老太婆——
            “專諸,進來吧!你又在闖什么禍?”
                  那人聽見母親在門內呼喚他,他的憤怒立即化為平靜,他把匕首插入鞘中,向人群投了一個輕蔑的眼光,走進去了。
                  眾人望著專諸走進門去,人人的心也都松下去。等到專諸的家門緊緊關住了,才有幾個人用一句輕薄的話遮飾他們當時的恐懼:
            “這人這樣順從他的母親,看來也沒有多大本領。”
                  同時又是一片輕薄的嬉笑。
                  子胥在一旁看著這幕劇,心里有些驚奇。他想,這人最初一定是與世無爭的,在郊外蓋下這座茅屋,和他的母親過著平靜的生活。他并不尋找紛擾,但是紛擾找到他的門前,當年的郊變成今日的郭了。那些賣魚賣蝦的、呼盧喝維的、唱外國歌的……從早到晚在攪擾他,使他不能清靜地生活,如今他不能不憤怒了。這憤怒,誰能平息呢?只有那被和平圍繞著的老母。子胥立在街頭沉思時,那群人早已散開了。
                  有人在拍子胥的肩,使子胥嚇了一跳,這對于他是多么生疏,他久已不曾經驗過這肩上的一拍了。他悚懼地回轉頭來,面前是一個久已忘卻的面貌。他端詳一些時間,才認出這是少年時的一個同學,以研究各國的國風見稱,后來各自分散,彼此都已忘記,不知什么樣的運命把他送到吳國來了。那人望著子胥,半驚半喜地說:“我看你有些面熟,我不敢認,你莫非是精于射術的子胥嗎?你怎么也會到這里來呢?”子胥還沒有回答,那人接著說:“我在這里已經很久了,這里的同鄉并不少。我在這里教音樂,你知道,一個新興的國家是怎樣向往禮樂的……”
                  子胥不愿意遇見熟人,他聽了這話,面前好像又看見有一片污泥,同時他想起方才專諸所罵的外國歌,必定是這類人給傳來的。那人不管子胥在想什么,卻興高采烈地說下去:
            “我還記得,你的射術和劍術都很好,你不愁沒有飯吃。我除卻教授音樂,還常常作幾首詩刻在竹板上,賣給當地的富商們,他們很愿意出重價呢……”
                  子胥聽著這些話,真是聞所未聞,好像另外一個世界里的事,他無法回答。那人也覺得兩人中間好像有些話不大通似的,又看了看子胥,說了一句:“我看你這樣子,也很匆忙,我們明天再見,我還要趕忙去教某某小姐鼓瑟。”說完他便匆匆地走了。
                  子胥望著那人走遠。他想,在林澤,在田野,復仇的事無從開始;一到人間,就又難免遇到些拖泥帶水的事,聽到許多離奇古怪的話。他意想不到,這里也有這樣多的楚人,為了避免無謂的糾紛,他不得不隱蔽他的面目;但為了早一日達到目的,他又急切地需要表露他的面目。在這又要隱蔽、又要表露的心情里,他一步步地進入吳市。
            (有刪改)【注】歷史小說《伍子胥》寫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復仇的故事,敘述他由楚至吳的輾轉逃亡經歷。小說共九節,《吳市》為第九節,伍子胥跋涉多天,終于到達吳國。文中的專諸為刺客,后與伍子胥相交,刺殺了吳王僚。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胥輾轉逃亡、跋涉多天才到達吳國,心情稍顯愉悅。突然被“一片喧嘩”驚擾和吸引,而忘記了來吳市的初衷。
            B.文章主要運用語言描寫刻畫專諸的粗暴、易怒的形象,也通過神態描寫刻畫專諸的孝順的形象,強化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感。
            C.文章改寫僅選取兩個場景:專諸與鄰人吵架、子胥他鄉遇故知。描寫的場景讓人如身臨其境,刻畫的人物形象如在眼前。
            D.文章采用全知視角的手法敘述,一是借助子胥的眼睛,寫吳市的人與事;二是結合子胥的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想法。
            (2)關于文中子胥與同學相遇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同學見到子胥非常驚訝和高興,而子胥見到同學并不高興,甚至不愿見到。
            B.文章借同學之口說明來吳市的很多人追求的只是生存或生活,諷刺味濃。
            C.子胥偶遇同學,他也很想同同學交流,但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
            D.子胥對同鄉們傳來的類似“專諸所罵的外國歌”,心理上一定程度地厭惡。
            (3)進入吳市后,子胥的心情波動著。請結合文中相關內容簡要分析。
            (4)文章意在寫伍子胥進吳市,卻以不少篇幅寫專諸,這一寫法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談談你的理解。

            組卷:5引用:2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29分)

          • 3.閱讀回答問題。
                  帝深疾浮華之士,詔吏部尚書盧毓曰:“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后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后耳。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偽渾雜,虛實相蒙。”帝納其言。詔散騎常侍劉卲作考課法。
                  卲作《都官考課法》,詔下百官議。司隸校尉崔林曰:“夫萬目不張,舉其綱,眾毛不整,振其領,皋陶仕虞,伊尹臣殷,不仁者遠。若大臣能任其職,式是百辟[注]則孰敢不肅,惡在考課哉!”黃門侍郎杜恕曰:“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舉、試辟公府,為新民長吏,轉以功次補郡守者,或就增秩賜爵,此最考課之急務也。至于公卿及內職大臣,亦當俱以其職考課之。且天下至大,萬機至眾,誠非一明所能遍照;故君為元首,臣作股肱,明其一體,相須而成也。是以古人稱廊廟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業,非一士之略。由是言之,焉有大臣守職辦課,可以雍熙者哉!”司空掾北地傅嘏曰:“夫建官均職,清理民物,所以立本也。循名考實,糾勵成規,所以治末也。本綱未舉而造制末程,國略不崇而考課是先,懼不足以料賢愚之分,精幽明之理也。”議久之不決,事竟不行。
                  臣光曰: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是故求之于毀譽,則愛憎進而善惡混淆;考之于功狀,則巧詐橫生而真偽冒。要之,其本在于至公至明而已矣。為人上者至公至明,則群下之能否焯然形于目中,無所復逃矣。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
            (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有刪改)【百辟】:指百官。
            (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名A不B足C以D致E異F人G而H可I以J得K常L士M常N士O畏P教Q慕R善S然T后U有V名W非X所Y當Z疾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考課,指按一定標準對官吏的政績進行考核、分等,以決定其升降賞罰。
            B.廊廟,原指宮殿和太廟,后多指代朝廷或朝廷棟梁之材,文中指后者。
            C.致,此處是取得,與《孔雀東南飛》中“何意致不厚”的“致”的意思不同。
            D.競,爭相,與《與朱元思書》中“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的“競”意思相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明帝痛恨華而不實之士,認為名聲猶如地上的畫餅,只能用來招攬尋常人才,卻無法識別能人異士。
            B.明帝認為不應按名聲選拔人才,盧毓則認為先按名聲任命官員,然后在實際工作中對其加以檢驗。
            C.司馬光和盧毓都反對只用贊譽或毀謗的輿論來決定官員晉升和罷免,二人從不同角度提出解決辦法。
            D.司馬光認為上位者的至公至明才是識別人才的根本,與依法考課相比,司馬光顯然更重視“人治”。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賢所難也。
            ②茍為不公不明,則考課之法,適足以為曲私欺罔之資也。
            (5)大臣們針對《都官考課法》提出了哪些不同意見?請簡要概括。

            組卷:4引用:1難度:0.5
          • 4.閱讀回答問題。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
            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遠游子。
            【注】本詩作于詩人被“賜金放還”,離開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際。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歌情景交融,著意描寫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詩人喜清厭濁的情懷。
            B.詩的首句描寫了自己的感受,賦予客觀景物主觀化特性,突顯出清溪水色的特異。
            C.詩的頷聯借問新安江,用襯托手法突出地表現清溪水色的清澈。
            D.此詩的詩眼是“行”,圍繞詩人在清溪的行蹤表現他對清溪的喜愛,情由境出。
            (2)日本漢學家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詩醇》一書中點評此詩“五、六筆有畫致,七、八使人凄然”,請結合詩句內容簡要賞析。

            組卷:5引用:6難度:0.5

          三、課內基礎知識(26分)

          •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的意思。
            (1)言既矣,至于暴矣。
             

            (2)悔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3)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
             

            (4)處分兄意,那得自任專。
             

            (5)捫參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老臣心。
             

            組卷:1引用:1難度:0.8

          四、寫作(60分)

          • 1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前,中國正處于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復雜的世界大變局、快速變革的科技創新、新知識新思想對人類的召喚,都是新的機遇和挑戰。新一代的中國青年,唯有以“向上”的心態開創自己的人生格局、培養自己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才能譜寫自身與國家的精彩,而生活絕不會虧待每一個努力“向上”的青年。
                  然而,成長不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樣至關重要。胡楊樹根系發達,具有驚人的抗干旱、御風沙、耐鹽堿能力,能頑強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譽為“沙漠英雄樹”。正是不斷地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長的力量。
                  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以上材料對你有什么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32引用:9難度:0.5
          APP開發者:深圳市菁優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